求一篇观后感,关于【国情备忘录】中中国之谜,主题是有关中国飞速发展的。

如题所述

通过近三天老师给我们播放的国情备忘录中 我感触颇深,首先,我觉得这个节目非常值得推荐,它真正让我们的国民从根本上了解到我国的国情,以一组组的数据与事实来剖析我国当前面对的现状,而不是以往一样只是简单的靠舆论来宣传要节约(而像我们生活在江南的人却很难领略到北方的缺水)。其次,“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物产富饶的泱泱大国” 可以说从幼儿园开始我们便接受着这样的教育并以此为傲。而国外也因为马可波罗的书而一直如此认为。固然,我国的确疆域辽阔,物产也极其丰厚,不少的资源都是位列世界前列甚至第一。只是我们却忽略了第二集的人口大计中提到的我国的人口问题。在这样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任何巨量的数字都会变的苍白无力。从人均占有量这个角度来看待我们的资源,一切都将被颠覆:我们得资源不但不丰饶,而且相当的贫瘠,许多资源甚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最后,资源的匮乏也应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为什么人民对我国国情的不甚了解?我们应当循序渐进的让更多的人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政府也应该更多的跟人民进行近距离深层次的沟通,让人民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这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实行科学发展观,有信仰的坚定的执行,要比迷茫的,被动的执行更有效率,有成效。特地又上网看了一遍。又一次的关注让我对我国资源紧缺的形势有了更深的了解,颇有些震撼,真正认识到了我国资源问题上的紧迫,也有了看另外几集以更多更深刻了解我国国情的决定。我看第一期对他这种讲述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形式非常喜欢,于是看了第二期关于现阶段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虽然电视节目不可能完全的还原真实,但是这是我看过的讲述中国施政的比较值得推荐的节目。节目中讲到多少年来形成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及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一直做出的努力。当然,在这过程中也伴随着不少困难。毕竟,慢慢形成问题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解决问题也不能操之过急。甚至有些环境问题也只能尽量的去完善,去努力让他更好一些,彻底的根治显然做不到。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尽力的、达到最大可能性的更好。 在各国历史中,快速的经济发展都会伴随着环境的破坏。在我们已经认识到“先污染,再治理”“先破坏,再还原”的得不偿失以后,应该更好的去体会“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方针的正确性和意义。我想,对于大型的企业来说,尽量的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浪费是应该尽到的社会责任;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尽量少用一次性产品、节约用水电是我们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夏天每个人把空调调低一度,或许山西的某个煤矿的煤炭就被消耗完。我们每用一双一次性筷子,或许大兴安岭的一片森林就变成了秃山。全球环境的危机其实距离我们并不远,前不久哥本哈根的会议和《2012》的热映都应该引起我们对自己行为的思考。 而今天我看的这一期讲的主要是民生问题。从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保障体制、就业保障体制和住房体制方面讲述中国现阶段的民生问题,这应该是立国之本,是政府的第一要务。从整体上来说,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进步,特别是在近阶段国家有许多相关的政策。当然,从某些具体的点上看,民生上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所谓任重道远。客观的说,中国长期所积累下来的民生问题快速解决显然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在面对快速经济发展和全球的经济环境变化的前提下。至少我们应该看到,各种体制都在进步,但是同时在就业、住房等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同时伴随着毕业的高峰期,就业和大学毕业生的住房问题就更加凸显。对于中国人来说,安居才能乐业,而对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安居乐业已经成了一种奢望。但我相信,如果细心观察总会发现这些问题正在被慢慢解决着。曾几何时,因年少轻狂而不理解我国的发展,甚至会倾向于关注阴暗面。客观的说,社会中总会有一些阴暗面,同时也总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阴暗面和问题是长期形成的,并不是一两天、一两个人能一下子解决的。在我不能全面的深入的理解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很容易曲解许多问题或者放大许多阴暗面。从心理学角度讲,当人认定一个理念的时候,就总是喜欢并容易接受支持自己理念的信息。而从传播学角度讲,当信息传播到一个人这里的时候,人总会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所以,我觉得我国对政治方面的启蒙非常重要,应该循序渐进的让更多的人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现在的发展情况,中国政府也应该更多的跟民众进行近距离深层次的沟通。这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施行科学发展观,有信仰的坚定的执行,要比茫然的、被动的、功利化的执行效率高得多。看过了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我仿佛亲历了祖国的成长与发展,我感受到了我们生机勃勃的发展中所饱含的艰辛和无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踏着坚实的步伐,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求实进取、开拓创新,昂首走向美好的未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