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既充分利用了什么,又保护了什么?

如题所述

资源 环境
[A]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以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能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并具有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通过调查统计掌握生态与经济的基本情况,进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诊断和分析,进行生态农业区划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工程优化设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优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工程,合理利用与增殖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农业生态工程方法,从当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实际出发,设计与实施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太阳能利用、小型水利水电、风力发电、沼气等清洁能源;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对其进行多层次综合、循环利用,实现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科学调控,实行现代集约化经营管理等。
[B]生态农业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具有生产率高、稳定持续、综合性、有机性和效益性特点。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调整农业生态结构;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物循环转化率;保护并合理利用与增殖自然资源:防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扩大绿色植被面积,提高森林绿地覆盖率: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类型有:①农村立体结构:②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③农渔禽水生生态系统;④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系统;⑤污水自净工程系统;⑥山区综合开发的复合生态系统:⑦庭园经济生态系统;⑧多功能农工联营生态系统;⑨物质和能量多层利用系统等。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实用技术有沼气利用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细绿萍养殖及综合利用技术、稻田养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等。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它废弃了石油农业的弊端,总结、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它具有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生态系统主要功能,因而使其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和有机废物的再生率都较高。
[C]生态农业是一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尽量不排或少排废物的良性农业生产循环体系。
早在本世纪60年代,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发展生态农业。这种生态农场以农业为主,林牧副渔综合发展,自己建有加工农畜产品的工厂。农作物的秸秆,树林里的树叶,以及面料厂和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作为牲畜的饲料;牲畜粪便及废弃杂物送入沼气池制取沼气;沼气可用于发电和做燃料,为加工厂提供能源;沼气池里的残渣经过处理,又可做饲料或肥料用。这样的循环利用,既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又控制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我国部分地区,也根据当地的生产状况和自然条件,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体系。比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有一种以生产淡水鱼、甘蔗、糖、蚕茧为主的农业生态体系。农民在鱼塘的基埂上种桑,桑叶可养蚕出茧,蚕粪和蚕蛹投入池塘喂鱼,捞上来的塘泥又可为桑树施肥。如果不种桑而种甘蔗,蔗秆用于榨糖,叶子喂猪,猪粪又可喂鱼,鱼塘的唐泥可做肥料。
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安排生产,可以取得较好的综合性生产效益;同时,也保护了环境,维持了生态平衡。生态农业的建立和发展,为农业生产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D]在地球上,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已有了约一万年的历史了。在此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三大发展阶段。
一、人类农业活动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持续时间约为7000年)。特点:刀耕火种、熟荒、撂荒,基本只有种和收两个环节。问题:只取不给,土地营养平衡完全靠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第二阶段: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持续时间:近3000年来)。特点: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输入低;以人粪尿、动物粪便、绿肥等有机肥为土地提供营养;采用间作、轮作、套作等方式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注意到了保持地力常新;注意天时地利来进行农业生产,注重顺应自然规律。问题:由于以人畜力为主,劳动生产低效;对自然的依附状态不能得到改善;难以在较大规模上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比如林、牧、农、渔的综合生产。第3阶段:集约化生产的石油农业(至今约150多年)。开始时间是19世纪40年代,鼎盛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特点:以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来进行农业生产;直接和间接依赖石化能源;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比如在美国,1%的人种粮养活着全国其余的人)。问题:高输入、高能耗,加剧世界能源危机;机械化耕作与不合理的种植导致严重的土壤流失;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但大部分进入了环境,引起严重环境污染;单一种植使生态失衡,引发大规模病虫害;人工创造的高产品种广泛取代了各地农畜品种的多样性,使后者的基因快速灭绝。
二、“生态农业”概念在国际上出现
“生态农业”概念在国际上出现时间:20世纪60年代后期。指导思想:要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生态农业”有多种叫法:肥力农业、腐殖质农业、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动力农业、综合农业、持久农业、生物生态农业、科学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一词提出的时间:1970年,提出该词的学者为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生态农业”明确定义的时间是1981年,提出定义的学者是英国农学家M.Worthington。当时对“生态农业”的定义: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生态农业有以下明显的特点:能有效发展农业生产;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怎样理解生态农业系统呢?生态农业是人们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不断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以获取一系列社会必需的生活与生产资料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农业系统的8个基本原则:①战略性(用农业发展的长远眼光来制定自己的生态农业战略);②地域性(按照自己的地域特色和特有农业品种来设计能发挥当地优势的生态农业模式);③多样性(注重品种和栽种的多样性,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和减少病虫害);④整体性(注重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等方面整体发展);⑤协调性(注重林、田、水、草等与经济、技术、生态环境有机配合);⑥层次性(利用生物界的食物链关系来设计农业生产模式,由此获得多方面收益);⑦高效性(重视提高植物中储存的太阳能的转换率,充分合理利用其它自然资源);⑧持续性(重视保护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使资源利用具有持久性)。
生态农业包含多种产品:各类食品;多种生活用品(衣料、洗涤剂、包装材料);建筑材料(比如:墙体隔热材料、屋顶材料);工业原料(能源、润滑油、涂料、蜡等);城市居民假日休闲的去处;为城市退休者提供养老居住地。(摘自《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
[E] 生态农业是在现代石油〔注〕农业面临严重挑战前,在总结和吸收了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多种农业生产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简单地说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注〕:现代石油农业指现代的用高能量(如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电力、燃油等)换取高产量的农业。其特点是:(1)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2)生态农业是一种大农业生产,是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3)生态农业是一种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产出的高效农业;(4)生态农业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其内部组成与结构复杂,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干扰的缓冲能力和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5)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一切副产品都要再循环,尽量减少损失,提倡使用固氮植物、作物轮作以及正确处理和使用农家肥料等技术来保持土壤肥力。
[F]生态农业是指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养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或多个“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它是农业系统工程结构中的重要系统之一,是搞好“人地粮”和“水土肥”平衡的重要内容。例如,近年来我国各地推广的多种经营内空的“垄稻沟鱼”、“垄稻沟蛙”、“垄稻沟虾”、“瓜菜鱼”等。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建立的“养殖业—沼气—种植业”循环模式,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畜牧业(主要是养猪)、沼气互相促进,沼液、沼渣又促进种植业(主要是粮食、水果)的发展。这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G]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H]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中国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模式的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类型:

(1)时空结构型。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有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2)食物链型。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3)时空食物链综合型。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