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的名言警句及赏析

如题所述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赏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论语经典的名句欣赏
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推荐
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子罕》
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这也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
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大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6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要想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往往越是急于求成,就越难取得成功。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眼光放大、放远,不能贪图小利。

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去的事,已经无法挽回,就不要再抱怨和后悔,白白浪费时间了;设法处理好正在到来的事情,防患于未然,才是最要紧的事。

三、以约失之者鲜矣。

如果一个人很自律,在生活中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谨言慎行,小心低调,那他犯过错的几率就很小了。

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要为自己设立一个长远的人生志向,然后沿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不会盲目。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就会被眼前的事情所困扰,不能自拔。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贵虽然是人人都喜欢的,但必须是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如果是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得来的,那这种富贵对于我们来说,就跟浮云一般,没有任何意义了。

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人做学问,是为了修为自己,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而现在的人做学问,往往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得,为了找工作,为了升职,为了炫耀,自己却得不到什么真实的受用。

七、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在路边听到一些闲言碎语,不加考证,就到处传播,这是无德的表现。现在上网方便了,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流言蜚语更多了,就更需要我们小心谨慎,在没有辨别真伪之前,不要四处宣扬。

八、近者悦,远者来。

很多人对外面的人很温和,总是表现出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但一回到家就变脸了,对家人态度很恶劣,甚至家暴,这种人很虚伪。要想真正取得外人的信赖,首先要对身边的人好,能让她们开心幸福了,别人才会来找你。
第2个回答  2020-10-1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