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很容易翻译错,你出过哪些笑话?

如题所述

这样的例子就数不胜数了,经历过长达十几年的义务教育,经受过上百上千篇文言文、古诗词的洗涤,因为文言文翻译闹出的笑话时常发生。比如说文言文当中那豪情壮志的语句,只要用的词语够“精准”,翻译成闲言碎语都是常有的事;再比如说表达对某人的纸短情长的感情,经过手工翻译就变成了断子绝孙的尬言尬语......

首先,来说一说那些年我曾经被文言文的博大精深而踩过的雷。曾经我也一度为自己的语文成绩而骄傲,觉得自己天赋异禀,现代文、散文、作文统统不在话下,直到遇见它......

“蟹六跪而二螯”。初次在《劝学》中看到这句话,觉得这句话在文中有些格格不入。按照当时的语文水平的了解,这句话的意义默默地呈现在了脑海当中——螃蟹整整下跪了六次才成为二螯。在这里把“而”理解成了动词变成,“二螯”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直接理解成了一种海生生物。

“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在《诗经》的《氓》当中,第一次在文言文当中接触到地位如此重大的“耽”字,第一感觉就是耽美,是不正经想入非非的小说情节。所以当年年少轻狂理所当然地讲这句话解释成男生变成耽美的话,还可以理解,但是女生沉迷耽美就没有一点拯救的地方。

“桥上有卖卜者”。在文言文中看到这句翻译的话,顿时觉得自己可以了,如此简单没有深度的古文,于是开始跃跃欲试。所以就翻译成了这个亚子:桥上面有一个叫卖幺号萝卜的人......

总之,诸如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毕竟文言文当中的套路太深,一般人经受不住那一词多义,同字不同音的摧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2
《劝学》这篇文言文中有一句话,“蟹六跪而二螯”。按照当时我的的语文水平的,对这句话的理解自然而然的成了字面意思。把它翻译成了“螃蟹整整下跪了六次才成为二螯”。直接把“二螯”理解成了一种海洋生物。真的是一个天大的想他了,
第2个回答  2020-08-16
文言文的翻译常常会遇到一些与现代意义不同字词,比如“之”有“的”和“到”的意思,所以我当时在翻译的时候,把这两个意思翻译反了。
第3个回答  2020-08-16
我当时在翻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时翻译错了,翻译成;我本来是穿着布做的衣服在南阳弯着腰耕作,其实正确的意思是: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
第4个回答  2020-08-28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翻译:吃马的人不知道他是千里马就把他吃了。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翻译:苏有朋从远方而来,你不也去和他说说话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