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皇室后代现居何方

如题所述

福建漳浦县湖西镇的宋代王族聚居地赵家堡和闽南银塘村是一重要部分, “湖西一座厝,银塘一部书”,一座厝指的是位于福建漳浦县湖西镇的宋代王族聚居地赵家堡,如今它已闻名遐迩。“银塘一部书”却鲜为人知。其实,早在明代,就有诗歌吟咏《银塘赵氏族谱》:“一派流香南宋后,千年聚族北溪涯;守旨分散虽三脉,谱牒修来是一家。”

披着三月暖暖的阳光,沿着绿意盎然、风光如画的九龙江北溪,我们来到距离福建漳州市区二十多公里处的华安丰山镇银塘村,探访居住在这里的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

“我们是宋太祖的重孙赵希庠这一脉传承下来的,赵希庠的儿子赵与仿被我们尊为银塘开基主。而漳浦赵家堡是宋太祖的弟弟赵光美那一脉传承下来的,也就是说,我们是‘皇派’,他们是‘王派’。”望着悬挂 在崇本堂内十八位宋朝国君的“御像”,赵辛超,银塘赵氏的第三十二代传人乐呵呵地说。银塘村就是这样来的,北宋末年,元人入侵,山河摇坠,宋太祖赵匡胤的八世孙赵师诰于宋宁宗年间(一一九五至一二二四)奉命携入闽迁漳,诰长子希庠又于宋理宗宝庆年间(一二二六年),带其子赵与仿择北银塘屯居,因赵希庠的生死年份不详,后人便立赵与仿为银塘开基始祖。当时为什么要居这里呢?原来,至南宋,赵氏统治者已认识到元人入侵势不可阻 家国势贫弱,维以抗击。为了保护赵氏生息力量,就选择了银塘这块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村背后又是崇山峻岭的险要地带聚族而居。

从那以后,银塘赵和漳清湖西赵一样,开始了隐姓埋名的草民生涯, 直到明代,长史大夫赵德懋告老还乡后才修建了崇本堂,又经过明、清时期四百多年的修葺和经营,村中逐渐遗留下许多颇具宋、明风格的古建筑和史迹。漫步银塘村,看着那古城门、古城堡,我们难以相信这是在闽南山区,恍惚间已置自繁华的宋代都城,令人不由顿生思古之情。

放眼银塘村,只见碧清澈的九龙江绕村而去,渡口的几株古榕苍劲挺拔,一片片香蕉林叶如茵,好一个山青水秀的桃源世界!据史载,银塘全村分四个角落,筑有条石砌成的上方形古 楼堡,名为“千秋楼”、“追远楼”、“日新楼”、“安庆楼”面积各有八、九千平方米。古堡居中一条石街道,街道两侧各筑有前、中、后三落的古老民居,鳞次栉比,俨然象个压缩了的街市。虽经数百年的风雨浸漫,这些房子依然庇护着赵氏皇族的后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或荷锄担犁,或朗朗诵读,或出外打工做生意,生命就这样坚韧地代代相传了。

宽敞气派的崇本堂如今已成了村老年人协会的活动场所。这是赵德懋的得意之作。学者认为,崇本堂的构筑,在闽地少有,大有泉州开元寺的风貌。崇本堂面积达七百五十平方米,两头小,中间大,其形如鼓。宗庙为二进式,分上厅下厅,不开耳门,中设天井,天井的散水坡凸高三十五厘米,面积约五平方米,由七条石板铺设而成。令人不解的是中间一条石板,两头架空,踩上发出“吭空”之声。原来,“崇本堂”的承水沟有四个小洞通向散水坡,如遇暴雨,积水漫过散水坡,水就从“吭空石”的缝隙渠时暗沟,由后口流出,确是别出心裁。而“吭空石”还具有“耳朵”的作用,因崇本堂不设耳门,就以“吭空石”取代耳朵,这样子孙后代才不致耳聋。“崇本堂”之所以的如此独特的设计,源于赵德懋的“鼋”理念,整座建筑就“万寿之王”大海龟的造型。

赵辛超恭恭敬敬地从一个樟木箱子里拿出厚厚的七本族谱,这便是学者们所说的“银塘一部书”了。这部书又称“皇家玉牒”,据银塘赵潮初先生称:“族内存有沿宋以来世袭编纂的七部《赵氏族谱》,内容蕴含深厚,图文并茂”。“既有宋太祖御制玉牒叙,又有十八帝御容和传略,还有君臣一气图记、并留有许多名宦学者的亲笔史迹……”我们打开一看,画像遗容果然惟妙惟肖。族谱中还有银塘始祖坟图,“据谱载……现已找到墓址,均为宋朝墓葬遗迹……”难怪许多学者阅读了《赵氏族谱》后,引起极大兴趣,认为可补正史的不足,具有考古历史价值。赵潮初先生又说,银塘开基祖赵与仿曾择僻静山林专注整理族谱,当时他手中应有宋室许多珍贵资料,所修族谱可靠性大,价值高。赵氏后人一向对族谱十分重视和尊敬,才屡屡避过风雨水灾,得以保留至今。 与赵家堡的封闭落后相比,银塘村的人们显得开朗、自信。赵家堡自建国后只出过两中专生,银塘村却是人才荟萃,全族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就有一百多人,他们当中有教授、工程师、高级讲师和党政领导。他们没有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无力自拔,而是把高贵的皇家血统珍藏在心,以坦然积极的态度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实。 谢谢观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9
我想请问是那个宋朝~?
第2个回答  2013-06-19
南宋北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