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几个时代,急求!

文章中将多次涉及详细史料,多谢!!

日本历史上的几个时代
约公元1世纪,日本共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这些小国逐渐统一。

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区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据说最终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当今天皇家族的祖先。当时,日本国的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国家才得以统一。

所以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切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 —— 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於现在的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绳文时代

从洪积世起,日本列岛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种及日语原型的形成则被认为是1万年前至公元前3世纪前彼的绳文时代。

当时,人们数人或十人一户居住在竖坑式草屋,以狩猎、捕捞、采集为生,构成了没有贫富与阶级差别的社会。回到最上

弥生时代

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传入九州北部。

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使农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回到最上

古坟时代

公元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著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各个地方。

这个时期是中国许多知识、技术传入日本的时期。大和政权吸收了中国的高度物质文明。

到了公元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 —— 归化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纺织、金属工艺、土木等技术,同时已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

公元6世纪,正式接受儒学,佛教也传入日本。

公元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并以「大化改新」为动机,著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引进中国文化,至公元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回到最上

奈良时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在的奈良市),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

但是,此时农民贫困、游民增加,由於庄园扩大而导致公地公民制的实质上的崩溃等,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这个时期由於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公元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公元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公元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与佛教美术相媲美,这个时期的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万叶集》收集了公元8世纪中叶前约400年间,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如实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朴素生活情感。此外,现在还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公元712年著)、最古老的敕撰历史书《日本书纪》(公元720年著)、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公元751年著)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回到最上

平安时代

公元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市),试图重建律令体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溃,国家陷入了财政困难。公元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便告终止,就此不在大量引进中国文化。公元10至11世纪,藤原氏垄断政权,以庄园为经济基础,势力最为强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乱,导致治安极差,武士集团强大起来。

到公元11世纪末,为对抗藤原开始实行「院政」,即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执政。於是,武士进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时代以本国文化为特色。公元9世纪时受唐朝影响,密教和汉学方面的弘仁、贞观文化还十分繁荣。但是公元10世纪后与中国断交后,便产生了日本独特的贵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公元10世纪初著)、世界上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公元11世纪初著)、随笔《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后著)等等一批文艺作品。回到最上
镰仓时代

公元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幕府,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

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过去的贵族文化为基础,引进宋朝时传入日本的禅宗文化,培育了生动、写实、朴素、独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亲鸾、日莲等著名僧人创建了镰仓佛教,获得了各阶层的信仰。

公元12世纪传入日本的禅宗,受到了关东武士的重视,艺术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倾向。文学方面,出现了以源平合战为背景的小说《平家物语》(公元13世纪初著),是日本古代军记物语的杰出代表。回到最上

室町时代

公元14世纪的前半期,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稳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后,两个多世纪内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压倒公家,处於优势。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薄弱。应仁元年(公元1467年)一月,应仁之乱爆发,全国各地的大名纷纷而起,室町幕府摇摇欲坠,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战国大名成了统治当地土地、人民的强有力的独立政权。

在文化方面,无论是贵族还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禅宗的影响。公元14世纪末期以金阁寺为代表的北山文化,公元15世纪末期以银阁寺为代表的东山文化都十分发达。公元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来到日本,传入了枪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满生气的时代。回到最上

战国时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时代)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公元16世纪中叶,一位决心以武力统一日本、结束乱世的枭雄出现,他就是织田信长。永禄三年(公元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其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并准备进攻山阴、山阳。在此期间,信长修筑了气势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长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织田家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庆长三年(公元1598年),丰臣秀吉在伏见城病逝。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庆长五年(公元1600年)发动关原之战,大败西军,建立德川政权。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战国时代结束。回到最上

江户时代

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东京)建立幕府政权,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统治全国。这段时期被称作「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严格控制天皇、贵族、寺院神社,并费尽心计统治著支撑幕藩体制的农民。

元和九年(公元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就职,下令锁国。除开放长崎、界镇作为对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国人来日本,也禁止日本人远渡海外。由於闭关自守,幕藩体制迎来了安定时期。但是,随著产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自给自足的经营体系崩溃,公元18世纪起,幕藩体制开始动摇。

庶民文化是这个时期的特色。公元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的元禄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关东地方人称京都、大阪为上方)地区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净琉璃、歌舞伎、浮世绘、工艺等一片繁荣。公元19世纪初期的化正文化移至江户,小说、歌舞伎、浮世绘、文人画等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商人文化。回到最上

明治时代

江户幕府末期,天灾不断,幕府统治腐败,民不聊生。且幕府财政困难,使大部分中下级武士对幕府日益不满。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开锁国达200馀年的日本国门。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人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才是日本富强之路。於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邉诱归_了。在这场推翻幕府统治的邉又校�_摩、长州两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

公元1868年1月3日,代表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维新三杰」之称的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的领导下,成功发动政变,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交出政权,并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这就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公元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并改名为东京。之后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国力逐渐强大。后来在甲午中日战争及日俄战争中打败中国北洋舰队,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回到最上

大正、昭和时代

与明治时代的取得的历史性进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称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绩远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为脑病所困,最后被迫让权疗养,由裕仁亲王摄政。公元1926年,裕仁登基,年号「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时代前30年,对后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人民来说,是黑暗的30年。这时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扩张。公元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中国东北。

公元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军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公元1941年(昭和16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不仅给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痛苦和困难。这是日本历史以及中日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公元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来。

公元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开始执行「多边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访华,於9月29日同周恩来总理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

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问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中日两国关系从此趋於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殁。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号为「平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06
邪马台国

在1世纪,班固所编《汉字•地理志》写道:“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这段记载概述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日本部落情况。于3世纪前期,在日本西部地区,组成了一个早期的奴隶制国家——邪马台国。

邪马台国有七万多户。女王称“卑弥呼”,卑弥呼女王曾多次派遣权臣到中国访问,并向魏王奉献过奴隶和其他物品。魏明帝曾授与她“亲魏倭王”的称号和金印紫绶,并回赠其他珍贵物品。

大和国

3世纪中期以后,在本州中部以大和地方(今奈良县)为中心兴起了另一个更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大和国。到5世纪,统一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大和国的首脑称“大王”,是奴隶制国家中的最高执政者。

“大化改新”

所谓“大化改新”就是指大化二年(646年),大和国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推翻了以苏我人鹿为首的大奴隶主贵族集团,夺得了政权;并拥立孝德天皇即位,改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次年元旦,发布革新诏书,并仿照中国唐朝封建制度,实行政治经济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古代天皇制的确立和发展

从“大化改新”到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的1200年左右的时间,是日本的封建社会时期。这段时期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645年到1192年,第二阶段从1192年到1868年。

根据帝都的变迁,第一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代。

飞鸟时代(539年~年)由于当时的帝都在飞鸟地方(今奈良市以南20公里)的藤原京,故称“飞鸟时代”。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

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是从桓武天皇于794年(一说784年)迁都长冈(今京都市)时起,到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为止的时期。

幕府政治

日本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是从1192年源赖朝正式开创镰仓幕府起,到1868年“明治维新”为止的时期。这是天皇的大权旁落,各地领主依靠一定的武士集团,不执行朝廷政令,独自进行 根据幕府的发展变化与封建统治者内部的纷争,这个阶段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下几个时代:

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是源赖朝(1147年~1199年)于1185年推翻平氏,1192年称“征夷大将军”正式在镰地方(今神奈川境内)设置幕府,到1333年北条氏灭亡、镰仓幕府被推翻为止的时期。

南北朝时代(1336年~1392年)是从镰仓幕府灭亡到室町幕府初兴的时期。上在1270年镰仓幕府末期,皇室内部就分裂为大觉寺统(龟山天皇系统)和持明院统(后深草天皇系统)两派。1336年,前者建都吉野(今奈良县境内),称南朝;后者建都京都,称北朝,从而形成了南北两个天皇并立,彼此对峙纷争的局面。直到1392年,南朝合并于北朝,这一局面才告结束。

室町时代(1338年~1573年)是足利尊氏(1305年~1358年)于1333年推翻镰仓幕府,1338年称“征夷大将军”,在京都室町地方设立幕府起,到1573年织田信长(1534年~1582年)推翻室町幕府为止的时期。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598年)是从织田信长于1573年消灭室町幕府,到1598年丰臣秀吉(1536年~1598年)统一日本全镜为止的时期。因前者统治中心在近江安土城,后者统治中心在京都的伏见城(桃山),故称“安土桃山时代”,又叫“织丰时代”。

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是在丰臣秀吉死后,织田信长的一部将德川家康(1542年~1616年)于1603年在江户(今东京)设立幕府,到1867年江户幕府被倒幕维新派推翻为止的时期。德川家康早年结识田信长,1590年随丰臣秀吉转战各地。丰臣秀吉死后,他于1600年握取实权,并于1603年任“征夷大将军”,成为江户幕府的创建者。从此德川幕府的统治延续260多年。故这一时代也叫“德川时代”。

近代(19世纪-战前)

受美国逼迫恢复了国际间的交往,天皇重新掌握政权并实行“明治维新”。为了赶上各国,以工业为中心,对发展产业实行了奖励政策。自1889年颁发“明治宪法”以后,随着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和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为了进一步加强统治,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力图将近代教育纳入以宣扬忠君爱国、纲常伦理以及日本神道主义精神的轨道,这就把日本的教育改革引上了为军国主义政治服务的歧途。

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走上了通往军国主义的道路。

日本的近代天皇制政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从天皇的更替来看:1868年~1911年为明治时代,是睦仁天皇当政的时期;1912年~1925年为大正时代,是嘉仁天皇当政的时期,从1926年起为昭和时代,是裕仁天皇在位的时期。现今天皇是明仁,年号平成。

明治维新开始不久,此时的日本迫不及待地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给其周边的朝鲜、中国等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

1894年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侵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1904年进行日俄战争。1910年侵占朝鲜半岛。后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攫取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和在中国的特权。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1944年12月发动太平洋战争。

中、美、英三国于1945年7月26日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8月9日,苏联红军正式参战,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给日本帝国主义致命的打击。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签字无条件投降。

现代(战后至今)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条约》同时生效,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宣告结束,盟国占领机构取消,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美国军队根据《日美安全条约》继续驻在日本。美国对日本保持着半占领地位。正由于朝鲜战争,日本获得了战后经济增长的最初动力,并在美国军事保护下,一心一意地发展经济。

1959年,池田勇人内阁登台执政。为了稳定政局,缓和国内矛盾,增强日本的经济实力,池田表示要实行“新政策”,对内要为“国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福利的增长”而努力,对外要“丢掉从属于美国的屈从思想”,“对一切国家都采取睦邻友好政策。”到1971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由1960年的430亿美元增加到2184亿美元。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在1973年受到国际性石油危机的冲击,增长速度放慢,转入“稳定增长”时期,但增长率仍然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的。

1972年9月25日,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和外务大臣大平正芳访问中国。9月29日,中日两国总理和外长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平等友好关系,结束两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正式恢复邦交。

进入九十年代,日本为泡沫经济付出长达十年经济疲软的代价。这种状态将持续进入新的世纪。

参考资料:http://torchrelay.beijing2008.cn/cn/journey/nagano/news/n214270935.shtml

第2个回答  2008-06-06
旧石器时代 绳文时代 弥生时代 古坟时代 飞鸟时代 奈良时代 平安时代 镰仓时代 室町时代 战国时代(含安土桃山时代) 江户时代 明治时代 大正昭和时代

旧石器时代日本最初是和亚洲大陆相连的。几万年前,这里已经有了原始人居住。有人猜测这可能是原始人群为追赶野兽从大陆过来的。 绳纹时代(公元前一万年至公元前3世纪) 使用绳纹式陶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致使日本与大陆分离,变成列岛。人们驯养狗以捕获鹿和野猪,同时发明了弓箭,增加了猎物捕获量。除捕鱼外,人们也采集七叶树籽、橡实、核桃和植物的球根等。人们努力获得足够的食物,从而有空闲时间来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又因为开始食用熟食而扩大了食物范围。这样,人类可以长期定居一地,建造竖穴住居。竖穴住居以广场为中心,几家聚居一起,周围因丢弃贝壳和食物碎屑,形成贝冢。但这类食物不能被长期保存,而且也很难把剩余产品积累于某个人手中,当时尚处于没有阶级对立的原始社会,因此未发现反映特定人们的财富与权力的遗址和遗物。 在当时生产力很低的条件下,自然生产的资源有限,因此人们在集团内部制定严格的规约以保护自然,同时盛行巫术,出现石棒、土偶,并有拔齿等习惯。人们还祈求自然丰盈。到这一时代的末期,尤其在西日本,出现企图突破狩猎、捕捞和采集经济的趋势,最近在福冈县的板付遗址发现绳纹晚期种植水稻的水田遗址。 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 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根据陶器的形式,可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从九州扩展到京畿一带(东日本尚处于绳纹时代末期),中期波及到东北地方。扁平片刃石斧等磨制石器、青铜器和前期北九州的支石墓等类似于大陆文化。弥生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先进的农耕技术,通常认为它受到了来自朝鲜的移民的影响。中期以后灌溉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渐趋稳定。后期,铁制农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铜铎、铜剑、铜矛、铜戈等青铜祭器发达,出现制铁和制盐等社会分工。通过交易和战争等,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性的地区集团。此时北海道尚不能种植水稻,仍处在绳纹文化阶段。 古坟时代(公元300年至公元600年) 盛行修筑古坟的时代。前方后圆的大小古坟,以奈良县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岛县、南至熊本县和大分县的广大地区。5世纪又从宫城县扩展到鹿儿岛县。古坟只埋葬部族首长,由部族成员共同修筑。 5世纪,原始的所有制关系开始崩溃,大家族发展为生产单位和动产所有单位,原有部族内部发生利害矛盾。从五世纪中期起,畿内强大部族间的内战激化。有些强大的部族与出现倭五王的百舌鸟古坟群和古市古坟群有关。到六世纪,继体天皇系统的新兴势力统一畿内东部各部族,确立了大王的地位。以筑紫君磐井为首的北九州势力,曾希望获得与此类似的地位而进行反抗,但在其获得这种地位之前,这种反抗即已溃败。在内战过程中,各地首长授予部族成员以修造小古坟的权利,以此增强战斗力。因此,原来只是首长墓的古坟,到5世纪后半叶便向小古坟群(群集坟)演变。这种倾向到6世纪进一步发展。日本全国各地修造的古坟超过十万个。古坟的主体部分也采用横穴式石室。石室内埋葬数代家族成员,并以武器为中心,陪葬有须惠器、土师器等死后生活的必需品。 但大量小古坟群的出现,逐渐减弱了古坟作为统治者的建筑物的性质。因此,从6世纪末到7世纪初,倭王权在畿内尽力建造寺院,同时限制修筑小古坟群,大王和强大的豪族则葬于模仿中国皇帝陵墓而建的大型方坟。这样,古坟时代临近结束,而所谓大化《薄葬令》更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倾向,留下来的只不过是高松冢古坟等贵族阶层的古坟,坟丘小但很华丽。关东和东北地方古坟时代结束的比西日本晚,直到七世纪前半叶仍修造前方后圆坟。 飞鸟时代(公元600年至公元700年) 飞鸟时代得名于奈良县的飞鸟地方(现在的明日香村,当时的都城藤原京)。佛教在这一时期通过百济传来,朝廷中两大势力之一的苏我氏支持佛教,另一势力物部氏支持传统的神道教,双方发生激烈冲突。587年的衣折战役中,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 592年,和苏我氏有姻亲关系的皇族女性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她提名圣德太子(马厩门王子)为摄政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阶冠位和十七条宪法,奠定了中国式的官僚制度的基础;同时还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为了维持自己的专权,苏我氏极力反对改革,苏我入鹿还杀害了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兄皇子,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中臣镰足(藤原镰足)合谋刺杀苏我入鹿,结束了苏我氏的专权。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颁布大化改新诏,推行大化革新。 660年唐灭百济,为了复兴自己的朝贡国百济,日本出兵朝鲜,被唐朝和新罗联军在白村江击败。668年,天智天皇即位,模仿唐朝建立户籍管理制度,并于670年制作了最早的全国性户籍。672年,天智天皇驾崩,儿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与其争位,爆发战争,史称壬申之乱。大海人皇子在岐阜县击败弘文天皇,即位天武天皇。天武天皇时期,日本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钱币“富本钱”。701年(大宝一年),颁布大宝律令。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飞鸟时代结束。 奈良时代(公元710年至公元784年) 以奈良(平城京)为都的时代。自710年(和铜三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延历三年)迁都长冈京,共计74年。是律令制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阶级关系、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此时贵族内部政治斗争不断发生。经长屋王之变,藤原氏四卿、橘诸兄、僧玄昉等争权,藤原广嗣之乱,藤原仲麻吕排斥皇族成为第一个非皇族的太政大臣,僧道镜利用孝谦上皇复位诛藤原仲麻吕,进升法王,企图以禅让方式觊觎皇位等一系列事件,使天皇专政的绝对权威受到削弱。光仁天皇及桓武天皇时期,朝廷力图整顿混乱的政治形势,缩减财政开支,改革兵制,向东北地区扩展疆域,谋求整形和重新加强律令制。 平安时代(公元794年至公元1190年) 以平安京(京都)为都城的历史时代,始于794年(延历十三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终于1185年(文治元年)镰仓幕府成立,历经400年。分为三个时期。前期(794-967年)为律令制松懈但继续运用时期。中期(968-1068年)为摄关政治确立与全盛时期。后期(1069-1190)为院政与平氏政权时期。 中世镰仓时代(公元1185年至公元1333年) 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始于1185年(文治元年)镰仓幕府成立,终于1333年(正庆二年,元弘三年)幕府灭亡,历经149年。始期另有1180年说、1183年说、1192年说(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 源赖朝在打败平氏以后,在后白河天皇(时为法皇)的挑拨下,与他的弟弟源义经交恶,后来义经转投奥州藤原氏,赖朝迫奥州藤原氏杀死义经,但义经死后两月,奥州藤原氏被镰仓幕府所灭。 源赖朝死后,幕府的政权开始被他的妻子北条政子与外父北条时政掌握,北条政子又称为尼将军。北条氏借执权一职架空将军的权力,甚至在第三代将军死去以后,从京都迎接贵族藤原氏甚至皇子出任将军。此后,幕府的政权被北条氏所世袭的执权所领导。 在北条时宗在位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侵日不果。 后期,幕府的统治日渐衰败,无法维持,终于后醍醐天皇举兵,然后被讨伐大将、上野大族足利尊氏的倒戈而灭亡。 南北朝时代(公元1334年至公元1392年) 后醍醐天皇消灭了镰仓幕府后,就进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复古,推行新政,史称建武新政。由于新政未能满足武士的要求,而且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贵族,故引来武士的不满。其中,倒幕大将足利尊氏更为不满,他虽然被赐给天皇名字中的尊字,但他想开幕府,结果足利尊氏迫后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为征夷大将军。是为北朝。 而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持著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县)的吉野,是为南朝,至此南北朝终于形成,史书还称为“一天二帝南北京” 经过多次攻防后,南朝的势力衰退,终于南朝的天皇把三神器交给北朝的天皇,结束了南北朝时代。 室町时代(公元1392年至公元1573年) 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镰仓幕府将军源赖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开设幕府,是为室町幕府。 南北朝的统一是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进行的,他统一了以后,曾企图篡夺皇位。但在他死后,第四代将军足利义持阻止了此事。 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位的时候,因继承权问题爆发了应仁之乱,自此幕府的权威日下。 第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被杀,他的弟弟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拥立,后因与信长作对而被流放,幕府灭亡,正式进入安土桃山时代。 近世安土桃山时代(公元1573年至公元1603年) 天正元年(1573年)织田信长灭了足利幕府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强大的军事首领,并开始积极拓展统治版图,直到天正十年(1582年)消灭甲斐大名武田氏为止,已几乎完全控制近几地方与东海地方,并将势力延伸至中国地方、甲信越地方、四国地方以及北陆地方。但同年部将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失踪,其长子织田信忠被迫自杀,整个织田氏顿时陷入混乱。 此时,织田氏部将羽柴秀吉在山崎之战中讨灭明智光秀,并在后来的家族会议中取得优势,而于隔年的贱岳之战打败另一重臣柴田胜家,成功整合织田氏的版图。 1584年羽柴秀吉与东海地方大名德川家康爆发会战,双方经过一番对峙后进行和解并结为同盟,同年,大阪城完工,羽柴秀吉以此为根据地,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计划。经历四次的大规模讨伐后,1590年接受天皇赐姓的的丰臣秀吉完成全国大致上的统一,使日本进入百年来首见的和平时期,全国的实际政治中心也转移到大阪城的丰臣氏手上。 此后,丰臣秀吉鼓励商业以广开财源外,持续推动全国检地与刀狩令的工作,并以各种手段削弱主要大名的封地。1592年起,他发动发动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史上合称文禄·庆长之役。这场战争导致西日本诸大名实力大损外,也造成丰臣氏财力上严重的负担,并促使家臣严重分裂。 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全国再度陷入混乱。当时最强大的大名德川家康利用政治手段控制大阪城的权力中心,招致多数大名与丰臣内部文官的不满。1600年,不满的大名在文官石田三成与大名毛利辉元的号昭下起兵讨伐德川家康,双方在关原之战中交手,结果德川家康大获全胜,成为全国实际的统治者。1603年天皇下旨封其为征夷大将军,至此进入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 (公元1603年至公元1868年) 江户时代后日本进入长期的和平时期:1616年大阪之战后丰臣氏灭亡,全国的权力中心集中在位在江户的德川氏手中。透过闭关与禁止基督教等方式,全国在以江户幕府为中心的封建制度下得以有效的管理。 近代明治(公元1868年至公元1911年) 大正(公元1911年至公元1926年) 昭和(公元1926年至公元1989年) 平成(公元1989年至今)

参考资料:http://www.chg8.net/wenda/riben/37389.html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6-06
很多……
比如:弥生时代 镰仓时代 安土・桃山时代 江戸时代
很多,不知道想要什么,这个问题也太含糊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