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症是什么?

快,快 来解释

脑缺血是脑暂时性的血液供应不足,俗称“小中风”。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的某一区域脑功能的障碍,可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正常,不留神经功能的缺损。好发于中年以后,发作频率因人而异,可24小时发作数十次,也可以几个月发作1次,每次发作的临床表现大多相似,是由于同一脑动脉供应区的反复缺血所致。缺血的原因大多认为是脑小动脉的微栓塞造成,栓子破碎溶解后,缺血即改善。临床上将本病分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缺血的预防
1、一级预防(指未发生卒中前预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硬化)。
2、控制好血压。戒烟,戒酒,有中风家族史和其他血管危险因素的人定期查血小板聚集功能。
3、二级预防(指发生卒中后预防复发)。主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同时仔细寻找病人中风的危险因素。
4、控制脂肪的摄入,饮食忌过咸,过甜。脑缺血是脑暂时性的血液供应不足,俗称“小中风”。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的某一区域脑功能的障碍,可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正常,不留神经功能的缺损。好发于中年以后,发作频率因人而异,可24小时发作数十次,也可以几个月发作1次,每次发作的临床表现大多相似,是由于同一脑动脉供应区的反复缺血所致。缺血的原因大多认为是脑小动脉的微栓塞造成,栓子破碎溶解后,缺血即改善。临床上将本病分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缺血的预防
1、一级预防(指未发生卒中前预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硬化)。
2、控制好血压。戒烟,戒酒,有中风家族史和其他血管危险因素的人定期查血小板聚集功能。
3、二级预防(指发生卒中后预防复发)。主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同时仔细寻找病人中风的危险因素。
4、控制脂肪的摄入,饮食忌过咸,过甜。脑缺血可以导致头晕 四肢无力 恶心呕吐 耳呜等症状。你好
脑缺血可以导致头晕 四肢无力 恶心呕吐 耳呜等症状。 1 限制脂肪量和胆固醇量每日膳食中,尽量避免食用含动物性脂肪及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油脂、肥肉、肝、肾、脑、肺、蛋黄、鱼子等。以食用植物油及豆制品为宜。但植物油也不可过多,因过多的植物油也会促使患者肥胖。
2 忌食刺激性食物饮食中尽量少用生姜、辣椒、胡椒面等辛辣调味品,严禁吸烟、饮酒,去掉喝浓茶、浓咖啡等不良嗜好。
3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常吃一些新鲜蔬菜、瓜果、豆芽、海带、紫菜、木耳等食物,有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经常食用芹菜、草莽、西红柿等食物,可降低血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8
脑的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并出现症状就叫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
病人突然发病,类似脑出血或脑梗塞的表现,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正常,常使家人虚惊一场,但可以反复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一般在1~5年内可能发生脑梗塞。而脑梗塞的病人中的1/3~2/3曾经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一)引发短暂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
(1)动脉硬化,某些脑小动脉暂时性闭塞,当侧支循环及时建立、再通后,供血改善使症状在24小时内消失。
(2)高血压病,引起脑血管痉挛,血流不畅,供血不足。
(3)微小血栓栓塞,经机体本身作用而消除,血循环再通,但可引起同一症状在复发时再现。
(4)血小板增多使血粘稠度高,血氧含量不足,以及贫血、心脏病、心肌炎均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二)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
1、突然的、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发作在24小时恢复,无后遗症;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主要有:
(1)偏瘫、偏身麻木,感觉减退,视力障碍;
(2)眩晕、头痛、耳鸣、眼前发黑、面部麻木、四肢无力、饮水呛咳、说话不清。
以上诸多症状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即完全恢复正常,少数病人持续到十几小时,但均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
2、反复发作 以上临床症状反复出现。
3、发病年龄 多在50岁以上,有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三)救护措施:
发作频繁者,近期内发生脑梗塞的可能性很大,应积极治疗,防止发生脑梗塞。
(1)积极治疗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
(2)抗血小板积聚药物,如潘生丁、阿司匹林等
(3)改善脑循环,用西比灵、脑益嗪
(4)其他如罂粟碱、维脑路通、中药都可选用。
(5)脑CT检查如有微小脑梗塞病灶的,按脑梗塞治疗。
(6)建议发作时或短暂发作后到医院进一步检查,然后针对病因治疗。
第2个回答  2013-06-18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哦~! 关键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称“小中风”。它的特点是出现短暂性(一过性)、缺血性、局灶性脑功能障碍。临床上分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前者临床表现为单肢无力、偏身无力、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单眼视力障碍等;后者临床表现则为眩晕、眼花、视物呈双(复视)、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或共济失调(走路不稳)。头面部症状与肢体症状不在同一侧,呈交叉性或双侧肢体的运动障碍或感觉障碍。由于这些症状发生快,一般从无病到出现这些明显症状不超过5分钟,发作持续时间有的只见分钟或几十分钟,最长不超过24小时。所以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发作频率不等,有的人反复发作数十次尚不发生完全中风,有的则仅发作1~2次便发生完全中风。我国资料表明,本症患病家约为180/10万。
病因
  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原因很多,但一般公认,脑内及脑外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它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和脑血管痉挛,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渍破,以及血管壁上的血栓碎块脱落,引起脑动脉阻塞有关。因栓子小或很易破碎成更小的块片向前移至更细的动脉,甚至完全消失,于是脑组织的血流重新建立,脑缺血的症状很快消失。其他如血压突然下降等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颈椎骨质增生压迫血管,病人转头时,可引起椎-基底动脉高位缺血,发生眩晕等缺血症状,当头颈的位置转正,血流循环又恢复,眩晕症状就消失。上述种种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但在不同条件下,发病的机理也有所不同,如血压高时以脑血管痉挛为主,血压低时以血流动力学因素为主,微栓塞多为颈内动脉系统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为主要原因等等。一过性脑缺血往往与脑血管侧支循环的重建和代偿作用有关,倘若侧支循环较差则可发展为完全性中风。
临床表现
  TIA的症状很多,与缺血的部位有关,通常分为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颈动脉系统的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多见一侧肢体或单肢的轻瘫,无力,或手脚麻木,针刺感,运动不灵,说话困难或完全不能说话,视力模糊或单眼失明,头晕,头痛及意识障碍等。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突然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视力障碍、听力下降等,有点象美尼尔氏综合征;有的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或喝水时发呛;严重时可以突然意识丧失而淬然跌倒,这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跌倒前既没有先兆,而且又很快恢复,故对猝然跌倒者应加强防治,以防再度发作带来的危险。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有时也可出现偏瘫和面歪,不过程度比中风轻,而且仅持续几分钟、几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即可自行恢复;如超过24小时后仍不能完全恢复,那么就不属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而应该考虑是“微卒中”了。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另一特点是可以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基本相同,故有人描写为刻板式的神经表现。有的人发作2—3次就发生了中风,有的人发作数十次才发生中风,有的人也可自行不发作了。一般认为发作次数越多,再发作时离前一次发作的距离越近则发生完全性中风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发作的形式为瘫痪、视力障碍或吞咽困难,则发生中风的可能性大,有人统计,约3O%的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在3年内可发生完全性中风,其主要死亡原因和危险是发生完全性中风和心肌梗塞。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多见于50-69岁的中老年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它的病理基础。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是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发生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既然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发生完全性中风的重要信号,那么对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早期发现并采取积极防治措施;将是防止由小中风发展为大中风的有效方法。
治疗
1.病因治疗常测血压,高血压应控制血压,治疗心律失常、心肌病变以稳定心脏功
能,纠正血液高凝状态,避免颈部过度活动。
2.药物治疗
a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减少微栓子的发生,对预防复发有一定疗效。常用阿斯匹林,
多主张用小剂量,每日口服50~300mg,长期应用。潘生丁,25~75mg,每日3次。
b抗凝治疗,对中止发作及预防脑梗塞有一定作用,由于药量难以控制,且导致出血
性并发症较多,国内很少采用。具体用药及方法参见脑血栓形成治疗。
c中医药治疗,运用中医药治疗对本病发生有积极意义,多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治
疗。
3. 外科手术治疗如经脑血管造影证实有颈部大血管动脉硬化斑块而引起明显狭窄或
闭塞者,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一般情况允许,可考虑选用手术。常用的手术方
法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外一颅内血管吻合术等。
预后
未经治疗的THA患者,约1/3与发展为脑梗塞,约1/3继续发作,另1/3可自行缓解,
届外资料表明,TIA者每年约4%死亡,其死因2/3为心血管痛,另1/3死于脑梗塞。
预防
  1)一级预防(指未发生卒中前预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硬化)。
  2)认真管理血压。戒烟,戒酒,有中风家族史和其他血管危险因素的人定期查血小板聚集功能。
  3)二级预防(指发生卒中后预防复发)。主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同时仔细寻找病人中风的危险因素。
  4)适当控制脂肪的摄入,饮食忽过咸,过甜。
小结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也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小中风。它是指在短时间内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每次犯病的时间持续不久,通常是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等,最长不超过24小时。往往因症状来得快,消失也快,恢复后不留任何后遗症而易被人忽视。实际上,TIA症状虽轻,但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据统计,约有25%~40%患者,在5年内将产生严重的脑梗塞,而威胁病人生命。因此,医学家们常常把它看成是脑血管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我们应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并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 《脑血管疾病-MR,CT,DSA与临床》 隋帮森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版,1991
2. 《心脑血管急症》 贺宪武主编 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
3. Kameyama M:Vascular partial lesions of the internal capsule-A Clinicophathologic Study Clin Neurol 3:421(In Japanese)
4. Fisher CM:Occlus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rch Neurol psychiatry 65:346,1951
5. Chan PH et al:Brain injury,edema,and vascular permeability changes induced by oxygen-derived free radials Neurology 34:315,1984
第3个回答  2013-06-18
脑缺血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动脉粥样硬化,某些脑小动脉暂时性闭塞,当侧支循环及时建立、再通后,供血改善使症状在24小时内消失。  (2)高血压病,引起脑血管痉挛,血流不畅,供血不足。  (3)微小血栓栓塞,经机体本身作用而消除,血循环再通,但可引起同一症状在复发时再现。  (4)血小板增多使血粘稠度高,血氧含量不足,以及贫血、心脏病、心肌炎均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5)高脂血症。  (6)糖尿病及并发症。  (7)过度用脑。  (8)情绪激动。  (9)寒冷(一般是40岁以上的人群会出现)  (10)劳累 (高龄人群) 脑缺血应该如何诊断?   1、突然的、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发作在24小时恢复,无后遗症;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主要有:  (1)偏瘫、偏身麻木,感觉减退,视力障碍,球麻痹;  (2)眩晕、头痛、耳鸣、眼前发黑、面部麻木、四肢无力、饮水呛咳、说话不清。  以上诸多症状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即完全恢复正常,少数病人持续到十几小时,但均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  2、反复发作 以上临床症状反复出现。  3、发病年龄 多在50岁以上,有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脑缺血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也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小中风。它是指在短时间内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每次犯病的时间持续不久,通常是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等,最长不超过24小时。往往因症状来得快,消失也快,恢复后不留任何后遗症而易被人忽视。实际上,TIA症状虽轻,但后果严重,如不及时治疗,据统计,约有25%~40%患者,在5年内将产生严重的脑梗塞,而威胁病人生命。因此,医学家们常常把它看成是脑血管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  发生TIA的原因颇多,诸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原因。而过度用脑,情绪激动,寒冷,劳累则可促其发生。  TIA症状繁多,有轻有重,轻者一年数次,重者一日数次,一月数十次。其症状大体可分为两组。一是由于颈动脉系统缺血产生的半侧手足无力、偏瘫、单眼突然黑朦或失明、失语等;一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眩晕、恶心、呕吐、耳鸣、暴聋及面部感觉障碍。上述两组症状,在同一病人身上可单独出现,也可先后或同时发生。  发生TIA后,决不可忽视,应积极防治。首先,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地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和其他血管扩张药,还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但切不可从事过于激烈的活动,同时切忌过度劳累,保持生活规律化,杜绝酗酒,严格戒烟,合理安排饮食,少吃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多吃大豆制品、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还应定期到医院检查血压、血脂、血糖、胆固醇、眼底、心电图及心功能,发现异常时,积极治疗。  1、突然的、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发作在24小时恢复,无后遗症;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主要有:  (1)偏瘫、偏身麻木,感觉减退,视力障碍,球麻痹;  (2)眩晕、头痛、耳鸣、眼前发黑、面部麻木、四肢无力、饮水呛咳、说话不清。  以上诸多症状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即完全恢复正常,少数病人持续到十几小时,但均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  2、反复发作 以上临床症状反复出现。  3、发病年龄 多在50岁以上,有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脑缺血应该如何预防?   (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主要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使之不能形成微小血栓。此类药物安全简便,易被患者接受。常用肠溶阿斯匹林,50~100毫克,每日1次;潘生丁50~100毫克,1日3次。  (2)扩溶治疗 低分子右旋糖酐及706代血浆具有扩溶、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  (3)抗凝治疗若患者发作频繁,用其他药物疗效不佳,又无出血疾患禁忌者,可抗凝治疗。常用药物肝素、双香豆素等。如肝素可用超小剂量1500~2000μ加5%~10%葡萄糖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必要时可重复应用,疗程间隔时间为1周,但在应用期间,要注意出血并发症。  藻酸双脂钠是一种新型类肝素类药物,能使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Ⅷ相关抗原降低,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有抗凝,溶栓,降脂降粘的作用。可口服或滴服,口服50~100毫克,1日3次;静滴2~4毫克加10%葡萄糖500毫升,20~30滴/分,10天为1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  (4)扩血管治疗 可选用培他定、脑益嗪、西比灵、喜得镇、卡兰片等。常用剂量:培他定1 0毫克,每日3次;脑益嗪25毫克,每日3次;西比灵6毫克,每日两次;喜得镇3毫克,每日3 次;卡兰片5毫克,1日3次,口服。  (5)活血化瘀中药 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一定作用,可选用。  脑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证实有颅内动脉狭窄者,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