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指导丛书小学数学第六册里48-52页的题目

我弟弟把数学方法指导丛书忘在学校里了..
而且买一本的话要去市区,蛮麻烦的.他学校也在市区,还是有点距离的所以想在网上查下,我自己是找不到了,所以只能靠人多力量大了...麻烦各位了...
小学三年级下册 数学 方法指导丛书 48-52页 里的全部题目 网上有电子书最好 人民出版社新版的..

1.年、月、日的认识。

教材首先提供了几幅有意义的日子的图片: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申奥成功、植树节、儿童节等有意义的日子,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并感受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几幅图制成投影片,一张一张给学生出示,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在什么时间。通过学生举手发言、老师介绍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些有意义的事件。然后教师根据每幅图提出问题,比如:“你们知道北京申奥成功是哪一年的7月13日?”,“植树节在每一年的几月12日?”等等。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这样组织教学一方面是从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也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年、月、日,把数学的学习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1)例1。

这部分教材先安排了比较直观的年历,并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年历,并回答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看年历,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习惯上称大月),哪几个月是30天(习惯上称小月)以及二月有多少天,并且探讨一年有多少天(这里只是针对教材出示的年历,不考虑平年和闰年,这里不强调算法)。教材这样设计一方面是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年、月、日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借助于平时对时间的直接经验和想像力,把抽象的时间和具体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做一做”中让学生从年历上找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用彩笔在年历里圈出来,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观察今年的年历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逐步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每个月有多少天,教材介绍了拳头点数法和记大月的歌诀。生动活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投影片出示年历,让学生学着看年历,教师加以引导。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年历,或者教师准备一些。这里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首先,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如“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等等,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对于“一年有多少天?”,教师不必过多的探讨计算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计算,也可以直接由生活经验说出这里一年有365天,让学生初步感受年、月、日的关系。在学生熟悉了年历之后,可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做一做”中提出的:“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能用彩笔把它圈出来吗?”等等。这里教师还可以设计其他相关的活动,加强学生对年、月、日的感性认识。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出怎样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的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出用拳头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在左手拳头上从一月数到七月,再从八月数到十二月。数八月时,要注意告诉学生再从数一月的地方数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数,并学会记大月的歌诀。第48页下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2)例2。

教材这里分别给出了2004年和2005年的二月月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二月的天数并不都是一样的,然后说明: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然后让学生探讨闰年全年有多少天。接下来的“做一做”,教材给出了1993~2004年各年的二月月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二月有29天,其他的二月有28天,让学生了解平年和闰年的判定方法。教材在下面的底注中介绍了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通常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三个平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通常是闰年,但是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教材还在51页的“你知道吗?”中介绍了为什么有平年、闰年)。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有限,这些知识只宜作为常识给学生介绍。

教师可以将例2和下面的“做一做”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二月是不是每年都是28天?”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观察2004年和2005年的二月月历,找出2004年的二月是29天,2005年的二月是28天。接下来学生再观察“做一做”中1993~2004年二月的月历,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都发现了什么,对有困难的教师可以适当的加以引导,让每个小组说一说观察的结果。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观察到最后一行的二月都是29天。”还有的说:“我发现每4年中二月是28天的有3年,二月是29天的只有一年。”对学生的发言,只要是有道理的,教师都应给予肯定。然后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说明: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并简要的介绍闰年的判断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计算闰年全年的天数,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算,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然后再讨论哪种计算方法简便以及平年和闰年全年的天数有什么关系。

(3)关于练习十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3题,要让学生自己多想一想,实在想不出老师再给些提示。

第5题,可由教师告诉学生明年1月1日是星期几,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制作月历。

第7题,是一个猜生日的游戏,可以安排小组活动,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日提出一个线索,比如:“我的生日比国庆节晚一天。”“我和党的生日是同一天。”等等,其他的学生来推算他的生日。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社会知识和重大节假日的日期。

2.24时计时法。

关于24时计时法,教材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观察钟面上时针的转动,使学生认识到1日=24时,会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某一时刻;二是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进一步熟悉24时计时法,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

(1)主题图。

教材展现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场景:妈妈带着女儿去百货商场,当看到商场门口的牌子上的“营业时间:9:00~21:00”时,小女孩禁不住想:“21:00是几时?”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从而就引出了对24时计时法的探讨。妈妈帮小女孩解答了这个疑惑:“晚上9时才关门。”接下来,教材通过钟面上时针的转动介绍了在1日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说明1日有24小时(教材还在54页的“你知道吗?”中向学生介绍了一日的来历),因此我们经常采用24时计时法。下面通过小精灵的提问,让学生去观察钟面上外圈的数的含义以及钟面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把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就是把原来的时数加上12,即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所指的时刻分别加上12。后面的“做一做”是一道连线题,这里出示了小男孩一天中的三个场景:睡觉、在学校午餐和放学回家路上,下面有三个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让学生把它们一一对应连起来,进一步来熟悉24时计时法。

教学时,针对图中小女孩提出的问题:“21:00是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猜一猜,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五花八门,还可以让学生交流说一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计时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这时再来引导学生探讨24时计时法,教师可以用钟面作为直观教具,给学生演示:1日(天)里时针正好走两圈,从夜里12时(0时)开始到中午12时,时针走一圈是12小时;从中午12时再到夜里12时(0时),时针又走1圈也是12小时,一共是24小时,也就是1日=24时。我们把这种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下,直观感受一下一天有24小时。然后针对钟面提出问题:“外圈的数表示什么?它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钟面外圈的数就是时针走第二圈时所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刻,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相差都是12。并结合钟面说明上午9时用9时表示,晚上9时用21时表示。再让学生探讨“下午5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几时”,学生自己思考后交流,有的学生可能根据钟面上5时所对的外圈的数17得出,下午5时就是17时;有的也可能根据内外圈的数的关系,用5+12=17得出结果。教师最后着重说明,把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要用原来的时数加上12,即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所指的时刻分别加上12。接下来让学生看着钟面熟悉24时计时法。可以让一个学生拨动表针,其他学生说出时刻,也可以老师说时刻学生来拨表针,完成第53页的“做一做”时,教师可以对图片的内容稍加说明。

(2)例3。

例3通过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解决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多长时间的情境,引出知道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来求经过时间的问题。由于这两个时刻不是统一的计时法,这里首先出示了这两个时刻对应的钟面图。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钟面数出经过时间,还可以通过观察钟面下的线段图来理解。

在这里着重让学生观察钟面和线段图,把两个时刻化为24时计时法的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口算出经过的时间。由于这里出现的时刻都不是整时,都含有复名数,列式计算比较困难,所以不要求列式,只要学生能直接从线段图中口算出经过的时间就行了。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先独立探索,然后小组交流。交流时学生会出现疑惑:这两个时刻的计时法不一样,怎么办呢?这时,教师可以借助钟面教具,让学生根据题意同时在两个钟面上都拨出出发时刻,让学生说出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刻,然后采用演示的方法在第2个钟面上从出发时刻开始,转动分针到到达时刻,让学生直观观察并口算得出经过的时间。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两个钟面上分别拨出出发和到达时刻,拨的时候要注意两种计时法的不同。然后让学生思考:从北京到石家庄要花多长时间?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在学生发言后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让学生观察线段图,并结合钟面口算出结果。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感受经过的时间。

(3)关于练习十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两种计时法的相互转化,让学生进一步熟悉24时计时法。

第2题要求写出每次取信的时刻。把上一次取信的时间加上4小时,就得到下一次取信的时刻。

第4题第(1)题是把晚上的营业时间转化为普通计时法的时刻,第(2)题要求计算一天的营业时间,可以先分别算出中午和晚上的营业时间。第(3)题是开放题,学生可以提出“中午营业了多长时间”“中午和晚上哪一段营业时间长”等等。

第5题的第(1)题的解法是:先分别算出第一、二天各睡了多长时间,再求一共睡了多长时间。第一天晚上9时(即24时计时法的21时)到12时(即24时),睡了24-21=3(时),第二天睡了6小时。所以,一共睡了9小时。第(2)题中的14:30是活动开始的时刻,1小时20分是活动进行的时间。用开始的时刻加上1小时20分,就是活动结束的时刻即15时50分。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钟面模型加以直观演示。

第6题,是联系实际的题目。这是火车时刻表,由于项目多,较难看懂,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借助钟面模型和画线段图来解答。运行时间分别是:9小时7分,14小时,13小时35分。

第7题,是已知开始时刻和球赛经过的时间,求结束的时刻。先要把经过时间155分改写成2时35分。再用19时30分加上2时35分,等于22时零5分,即球赛结束的时刻是22时零5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