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关羽死亡的原因,难道会是败在太“飘”?

如题所述

关羽之死以及其家被杀的历史大背景公元219年11月左右,也就是建安24年,关羽败走麦城。而在公元263年,邓艾在绵竹大破诸葛瞻之后,钟会

“乃进军涪城,遣胡烈、田续、庞会等追维”。

这个维就是姜维,而这个庞会正是庞德之子。王隐在《蜀记》曰:

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其家。

关羽,是东汉末年间至三国时期的一个猛将,《三国演义》小说里面把他写的很传神,就这么一个神一样的人,最后是大意失荆州了。


不但如此,因为他的死,促使刘备兴兵伐吴,结果是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自己病死在白帝城。

而在几十年后,蜀国灭亡之时,关羽在成都的全部家人不幸被庞德的儿子庞元搞了一个满门斩杀,引起后人争议。

那么,关羽的祸起在哪里呢?

应该就在荆州这块是非之地重大问题上。


至于后来,关羽为什么会进攻襄樊,斩杀庞德,还是因为在守荆州的缘故。

他的兵就是荆州防守的主力。

在主力部队尽出,东吴搞了一个白衣渡江的计划,就趁势取而代之。不仅如此,荆州周边的城池如江陵等等要地,也被他们这些东吴的人悉数拿下,所以关羽败走麦城。

关羽的失败,还不在于此。他在败走麦城之后,又被马忠设伏被擒。


1、“九变”揭示:收杀之道。

这里不禁要问,关羽有没有办法,躲过这场灾祸呢?有的话,是不是诸葛亮的计谋呢?

其实,诸葛亮的办法,也是《孙子兵法》上的一个好办法。这个办法就是九变篇章里面的核心策略,即:

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这些办法,应该是为将之道。而关羽对于这些为将之道,还不是那么熟悉,比较生硬,还要诸葛亮来教他,这个荆州也就必然危险,因为前后矛盾,分身无术,则近死。

换句话说,在好的时候,不做最坏的打算,一旦出现连连失败将必死无疑,那么,这时候,不仅是势力孤单,有可能陷入到一种技穷加上计穷境地。


如何化解这种料事如神的安排,必然要早做计划,周密部署好兵力。本身,东吴对荆州念念不忘,虎视眈眈,咋能敢如此粗心大意信之?

本身兵法就云:兵不厌诈,这就不能单单怪东吴无信与曹操联手了。

纵观古今战例,耗兵久战者,焉能不败?而所谓兵者,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所以成功。

倘若大家都很清楚,这个仗也就难打。

再说,荆州属于衢地,四通八达,谁都可以过来取得,这时候,尽出荆州之兵,人家就那么老实,不会来抄他的后路?所以必须先预防到位。


在另一个方面来看,应该是关羽的情报眼线或者是火力侦查不到位。要拒敌,必深入其境地,刺探到精准的情报,而不是临时搞虚实了。

事实上,关羽在拒绝孙权向提亲的时候,这种“衢地合交”,就不可能实现。如此坏事,这说明刘备或者是诸葛亮在部署守将之时,就失策。

从大意失荆州,到失街亭,这个诸葛亮的计谋竟然如此执行不到位?焉能不败。战起于祸端,而败之于祸端,这就是古今中外的大教训。

要远离这些祸端,就要放下架子,放下身段,善于克服自己的大缺点,不能意气用事,自己以为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根据事情本身来作对应。



2、收棋,要知道进退。

其实,看整个三国演义的变化,就是一盘棋,你动,他也在动,而这步步为赢,通吃天下,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的事。

只要纵观这种大势了,就更应该懂得应变,可能在随时随地之间,搞一个放弃而保住自己。什么诸葛亮的空城计,或者是说赵云的空营计,曹操为什么多疑而退,善于保住自己,就是他自己知道,万一不行,不能硬拼下去丢命。


3、失策,就是不知道收心问计。

荆州之失,失败在哪里?失败在关羽自己先失策,再就是情报有大失误,最后是不相信敌人会来的这么快。

兵败在麦城之时,还敢驻留之,不连夜选择出走。那个时候,敌人还没有作出一个四面合围计划。其实,在麦城。或者在没有到麦城的路上,他叫人搬救兵的时候,也没有估算到自己会穷途末路,不会自己出马去搬救兵?这是大失误。

如果这些搬救兵的人在半路上死了,或者是被东吴的人截杀了。哪不是完了。应该说,那个时候,关于最大的失误就是失策,还想翻盘。这有可能吗?不可能的。


因为敌人一来,已经是倾巢出动要抓他。再说,关羽在败出麦城突围之时,应该考虑到在半路上埋伏,早作预防。

一个是先做侦查,看好地形,尤其是在下雪之时,更要防备;

一个是这个走的路径,应该有所取舍,最好是前方友军有人来接应才行。

可以说,关羽自恃有赤兔马,有万夫之勇,不仅是大意失荆州,结果也被擒,不降被杀。

当然,反过来说,对于战争来说,不仅仅是瞬息万变,还要有不怕死的节气。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不要去硬拼到死了。

以上种种原因,或者说迹象表明,关羽为将,守荆州,缺少的是一种谋略。为什么会失策,就是没有一个好的谋士,有的话,也是不称职的。

可以说,谋者,乃变之道。而变之道,乃制造险恶形势,从而控制人家。看看后来的邓艾偷渡阴平小道,这个事情,只有诸葛亮生前知道有这种可能,所以在定军山作出了一个布局。

邓艾两千多人就拿下成都,刘禅就投降了。可见,蜀国人才缺乏,无大将可任,不亡也要亡了。


4、收杀,就在得人,赢得人心。

从失荆州到亡国,从关羽自己之死到全家被庞元所杀,这里面揭示:一人之生命存亡,有可能关系到天下或者是一个国家的安危,不得不慎。

而关羽可能无惧生死,当然是好事。

但是,为了这个国家以及家族,就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而不是自己当英雄就可以了,放任自己。

尤其是在庞德被关羽所擒之时,他大哥庞柔正在刘备手下任职,何不给他一个情面,让他自己亲自来劝降?或者是可以就近请马超来说。



如果收服庞德,像曹操对待元直一样,还会有身首异处之危险之事?

正所谓,得一人,可能得天下;失一人,也很可能,会失去全部的。

三国之道,也就是一个人才的纷争,为什么关羽不明白这个道理而短视?

纵观诸葛亮出山之时的“隆中对”,他还没有出山,就知道三分天下,为什么不知道这个三分天下是靠智取,靠的就是一种大智慧合力谋略,而不是其它的单凭个人不怕死,不懂得进退之间的道理而省心省事?


5、隆中对,就在于对,而其对,就在等待时机收杀。

后人评价诸葛亮之时候,就说,此人谨慎有余。也正是他的谨慎,才成功。

再说庞德,再说关羽的襄樊之战,在如此岌岌可危的局面之下,即两面受敌、四面围攻,包括自己的人也有可能会生变,也可以放弃它。

城有所不攻,就是这个道理。

而攻城者,不仅是要得地,最重要的是,要得人。

人才,得不到一个,单得一座空城,因为水淹七军,有意思吗?没有用的。

虽然庞德被抓被杀,对于魏国来说,损失就这样。庞德抬棺决战之前,曾经与妻儿话别。当时,庞德对亲友说,不是他杀关羽,就是关羽杀他,即使战败后,关羽不杀他,他自己也要自杀。


从以上种种迹象来说,关羽树敌太多,或者是要害他的人很多,所以,不好办。

正所谓,棋逢对手,有周瑜,就有诸葛亮。有关羽,就有克他的人。

天下大事,化繁为简,就在于一个收。

而收,不仅仅是一个守而已,应该是有所放弃,欲擒故纵。

人生成败,国之存亡,也在其间变化。

看三国风云,观天下大势,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就是一种策略。

而这个策略与时机,就是一种演变的收杀之道。

其兴,万物聚之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1
我个人认为是,关羽当时看不清吴国的孙权,不设置专业的防御就带领大部分军队去攻打曹魏,没想到被吴国背后袭击夺走了荆州。
第2个回答  2020-10-26
关羽失败死亡的原因确实是因为太“飘了”,当时关羽听不进去任何人的劝告总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他一意孤行才导致自己战败身亡。
第3个回答  2020-10-26
是的。因为关羽太过于狂妄,目中无人,才导致与孙吴反目成仇,最终败走麦城。
第4个回答  2020-10-26
不是,关羽败走麦城,并不是太"飘",而且重情重义,相信情义,他当时和曹操有过些许交情,并放过曹操一次,才去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