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为战国七雄之一,战国时赵王都叫什么?

如题所述

战国时期赵国的国都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邑(今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成侯时期又立邢为信都(邢台)。

赵国的第一个都城为晋阳,位于现太原西南,地处太原盆地北端,农业条件优越。公元前425年,赵襄子死后传位于其兄之子赵浣,为赵献子,赵襄子之子赵恒子赵嘉驱逐赵献子,迁都中牟。赵恒子于公元前424年死后,国人重新迎回赵献子,仍以中牟为国都。

中牟,现位于河南省鹤壁市西部山城区一代,作为赵国国都仅有不到四十年时间,时间较短,影响也很小,很多人都不知道河南鹤壁曾经是赵国的国都,但中牟作为赵国国都期间,赵国正式获得周王室的认可,成为诸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赵国正式建立。

赵国从中牟迁都邯郸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内乱,公元前387年,赵敬侯即位,前386年,赵武公之子公子朝作乱,赵敬侯于是于迁都邯郸,当然,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中牟相对当时赵国疆域来说太偏僻了,离齐国、魏国边境也太近。

自公元前386年成为赵国国都,至前222被秦所灭,邯郸作为赵国国都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

在邯郸作为赵国国都期间,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后成长为能与强秦抗衡的强国,邯郸也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赵国还曾设别都信都,位于今邢台市,设于赵成侯时期(前355年)。信都是赵国重要城市,赵魏之战中,邯郸沦陷,赵国以信都为基地坚守三年,收回邯郸。秦末,赵国复国后就以信都为国都。

扩展资料:


赵国的都城有过三个迁移,先是在晋阳,再是在中牟,最后是在邯郸。这三个地方中,晋阳在今天的太原一带,中牟在河南鹤壁一带,邯郸在今天河北邯郸附近。

赵国频繁迁都的原因是赵国的开国君主们的意思。

在三晋分家时,赵国占领的是晋国北部地区,差不是现在的山西中部与北部地区,这些地方山地较多,不太利于农业发展。所以当时赵国的君主都希望能占有更多的中原地区,那里的肥沃的大片土地。

赵国从晋阳迁都到中牟,其原因在于赵国公族的以中原文明为贵的思想,不愿意偏居于北方戎狄杂处的地方。中牟经过赵国君主几代经营,又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之地。

从中牟迁都到邯郸是起于一起叛乱,叛乱的公族势力盘踞在中牟,外面又有魏国势力相呼应,这让赵国国君感到不安全,就把都城迁到了邯郸,邯郸的其独特的地理条件。

它背靠太行山,南临漳河,交通非常发达。经过几代经营,邯郸果然成为了天下之通衢,汇合了各地的商贸活动。赵国都城的南迁,在中原地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应。

一些小国,如卫国等,整日忧心,史载卫人出城捡柴禾,都不敢抬眼看一下赵国的都城。赵国非常轻松地占领了卫国的73个城邑。

然而更为严重的反应在于其他大国的行动。赵国是中原大地上的后来者,在他之前,魏国与齐国已经有相当牢固的存在。赵国把都城迁到中原,引起了这些大国之间的竞争。

魏惠王即位之初,发生了内乱,赵国与韩国联合进攻魏国,一度将事个魏都控制起来。这时赵韩两国对如何对待魏国发生分歧。

韩国要把魏国分为两部分,这样形成的两个国家都很小,就不会有大的威胁了;而赵国不同意把魏国分成两部分,却主张换一个君主。结果谁也不服谁。赵国就先行退兵了,韩国无力独自左右魏国政事,也被赶出了魏国。

魏惠王站稳脚跟后,也把都城从西部靠近秦国的安邑迁移到东部的大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一带。这一来中原的战事更加激烈了。魏惠王为了复仇,数次攻打赵国,将其都城邯郸也攻了下来,史称“邯郸之难”。

然而魏赵两国相攻,得利的却是其他国家。齐国以孙膑为军师,采取围魏救赵的方法,大败魏军。从而赵魏两国在中原的力量都受到了限制。而秦国也趁机攻占魏国,把老都城安邑也占领了。

可以说,不管是赵国还是魏国,都在逐鹿中原时没占到便宜,反而因为互相争斗,导致强敌的崛起。

中原战场的果子不好吃,赵国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赵国也就不太积极介入中原地区的战争,它在邯郸之南修建了长城,以抵御各国的进犯。

然而由于赵国占有了卫国70多城,获得利益相当大,魏齐等人就不愿意他退出中原战场,不断进攻它。而赵国就是不采取主动的反击手段,甚至挖开黄河来阻拦敌军。

与此同时,赵国发展战略形成了根本性的转变,他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北方。在赵武灵王继位后,他采取北进策略,将楼烦、东胡等族的区域归入了自己的范围,此外,他还率领士兵20万经过五年作战,把中山国灭亡,收入囊中。

通过北进策略的实施,赵国扩大了2000里土地,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了战国晚期唯一可与秦兵单独对抗的国家。

从赵国迁都的情况来看,它先是看到了中原富庶,所以抢到了一大块土地,然而也付出了很大代价,邯郸一度被攻破;眼看着中原战争的泥潭太深,赵国又坚持地执行了向南防守,向北扩张的策略,开辟了开阔的北方领土,使实力提高了一个层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6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赵衰卒,其子赵盾嗣;赵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赵武于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为晋国正卿,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即赵简子(前518年—前458年),赵简子传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至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称王,至王迁,前222年,灭于秦国。

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国都在晋阳(今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前372年赵成侯立邢为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为赵之别都。


赵国世谱


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溯嬴姓渊源,颛顼高阳氏之孙皋陶(八恺之庭坚),皋陶生于山西洪洞(一说曲阜),舜因而赐以嬴姓。

嬴姓赵氏始于西周造父,造父为皋陶的十世孙。据《史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青铜甬道铭文》:“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徐国始强,率九夷攻周西至河,穆王驰师救周,与楚联合伐徐,逐徐偃王至彭城以北。”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赵城后,以邑为氏,这是嬴姓赵氏由来。周孝王时造父的侄孙秦非子因功封于犬丘,为之后秦国始祖。周幽王时造父七世孙叔带,去周如晋,事晋文侯,自叔带以下,晋国赵氏益兴,五世而至赵夙。后来赵氏与晋国韩氏、晋国魏氏三分晋国,列为诸侯。


嬴姓赵氏

先祖世系

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恶来、季胜—女防、孟增—旁皋、衡父—太几、造父


秦赵同源

嬴姓赵氏

先祖世系


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恶来、季胜—女防、孟增—旁皋、衡父—太几、造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06
赵国称王从赵武灵王赵雍开始,后继之君的名字按顺序分别是赵何,赵丹,赵偃,赵迁和赵嘉,其中赵嘉是最后一任赵王,在赵王迁被俘后自立为代王,又称赵代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