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凯恩斯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意识在凯恩斯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政策的相互争议中,对货币政策的使用是持以截然相反的态度的,这种强烈的反差首先就体现在二者的代表性观点中。

一、观点及目标的阐述

(一)凯恩斯凯恩斯认为经济的变动来自于需求的变动,从而提出改善经济状况应该提高有效需求的观点,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投资——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不稳定是导致国民收入不稳定的根源,其不稳定性主要来自于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因此,当政府采用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减少利率时,也就间接地增加私人部门的投资,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其表达式为:m/p=l(y,r)。尽管货币政策有这一功效,但其在凯恩斯主义中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是很小的,由于增加的货币很可能被同时增大的流动偏好所吸收,从而对利率的影响无效,对投资不起作用。因此,政府的财政政策才是控制国民收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以此为基石,凯恩斯主义认为,由利率变化导致的货币需求的不稳定使得货币供给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都会影响到产出,即货币非中性。这种反二分法与动态分析的方法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的二分法和静态及比较静态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古典主义认为经济的变动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变化,比如实际的冲击——技术、新产品开发、气候变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变动等,因此其强调二分法,即货币中性。也就是,货币数量变动的后果是价格水平的变动而非国民收入的变动。其著名的表达为古典货币数量论:mv=py,及费雪方程式:m/p=ky。针对于自由市场机制的古典经济学反对政府的财政政策,从而支持货币政策的效果。这也沿用到新古典经济学中。但新古典经济学并不完全排除货币数量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虽然在长期中与古典经济学观点一致,但在短期中,它承认货币的数量变动会对国民收入造成影响,此时弗里德曼引入其新货币数量论的表达式:m=f(p,rb,re,1/p?dp/dt,w,y,u),即货币数量主要取决于总财富、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率、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收益率、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根据新古典经济学采用的多目标分析法,其使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基本假定

与凯恩斯用财政政策控制国民收入不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应该用货币政策稳定国民收入。二者在货币政策的使用上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他们各自的基本假定条件的不同。

(一)凯恩斯凯恩斯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的黏性以及交错工资论产生了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且在工资和价格相对缓慢的调整过程中,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从而市场出现非均衡。反映在is-lm模型中就是,由一个相对陡的is曲线和一个相对平坦的lm曲线所组成。即货币政策导致的lm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小,而财政政策导致的is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大,进一步说明货币政策的无效性和国家干预的有效性。

(二)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为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这可以很好地解释货币中性。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分为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在货币经济周期学派中,由于人们对一般价格水平和相对价格变化的混淆,即市场分割带来的货币传导机制的信息障碍,使得人们的预期与货币当局的执行政策不同,造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果在理性预期下人们的信息完全,即人们与货币当局拥有相同信息,那么货币当局制定的任何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即随机货币中性定理。当理性预期中的信息障碍——这与古典主义的传导机制畅通无阻不同——发生时,产出和就业就要进行暂时调整,也就是短期的不均衡。但在长期,新古典经济学仍然认为自由市场是出清的。

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反对政府干预的另一个原因即是自然率,他们更相信市场自我调节的有效性,因为政府干预有滞后性,且面对通货膨胀还会产生牺牲率,这都是不良后果。这一学派的经济学反映在is-lm模型上,即由一个相对平坦的is曲线和一个相对陡的lm曲线所组成。即货币政策导致的lm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大,而财政政策导致的is曲线的移动对产出y的影响很小,进一步说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国家干预的无效性。

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7
全市的货币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的方法非常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