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男朋友有轻微强迫症,他对一件事的结论总是焦虑和怀疑,而且已经一个月了,懂得人帮我谢谢

他自己内心很痛苦,他觉得自己有某种疾病,但医院的结论是健康的,但他总是在网上了解这方面的相关内容,不断去分析去判断,又不断去查阅,心里又清楚自己是健康的,但就是钻牛角尖,谁能帮我分析一下,我该怎么帮他,他是很乐观的一个人,他很愿意跟我交流

药物治疗  一旦确诊强迫症,治疗上要考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虽然强迫症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但是有研究表明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失衡是造成其发病的重要原因,包括:①5-HT功能低下;②DA功能障碍;③Sigma-1受体不足;④谷氨酸含量升高等。抗强迫药物就是针对这几个环节发挥作用来治疗强迫症的。
  目前的抗强迫药物都是抗抑郁药,而抗抑郁药物往往也可以治疗焦虑,有些抗精神病药也可以治疗抑郁、强迫,因为这些药物都可以作用于大脑的5-HT、DA等多种神经递质,而这些神经递质和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生均有密切的关系。这样一说可能大家就好理解为什么抗抑郁药可以治疗强迫症,抗精神病药也可以用来治疗强迫症了吧,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抗强迫药物对治疗强迫症还是有着良好的疗效的。[1]
  1.抗强迫药物治疗的原则
  1-1 长期原则
  足量抗强迫药物治疗至少要3~6个月,有些病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视为一个疗程结束,才能进行疗效评估。不能服用1~2个月就评估疗效,决定换药。因为强迫症的治疗起效比较慢,和抑郁症不同,抑郁症服药2个月就可以评估疗效,调整治疗方案了,强迫症至少要3~6个月才行。
  1-2 足量原则
  抗强迫药物治疗的剂量一般都比较大,有时甚至是说明书上所说的最高剂量。这是因为低剂量治疗疗效往往很不好,因此要应用较大剂量。当然每一位患者情况不同,具体用药剂量要具体分析具体确定,但是一般来说,抗强迫治疗的药物剂量是偏大的。
  1-3 维持时间要长
  最大剂量的抗强迫药物取得较好疗效时,一般建议维持这个剂量6~12个月左右,再考虑减量维持2~3年。
  2. 强迫症的一线药物治疗
  首选的药物有:SSRI类的药物(5-HT再摄取抑制剂):①氟伏沙明;②帕罗西汀;③氟西汀;④舍曲林。这4种药物是一线药物,临床实践证明这4种药物疗效比较好。
  这类药物的药理特点是增加脑内中枢神经系统的5-HT的浓度,从而起到抗强迫、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
  分别说一下这几个药物:
  1) 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的常用药量是150~300mg/天,可以晚上一次服用,也可以分两次服用,这个药有一定的镇静安眠作用。虽然SSRI类药物有5种,但是这几种药物在疗效上是各不相同的,兰释我在强迫症的治疗中应用的比较多,个人体会抗强迫效果还是不错的,对难治性强迫症也有比较好的效果,跟这个药对Sigma(西格玛)受体作用较强有关系。另外,兰释也是儿童强迫症的首选药。
  2)帕罗西汀:这个药也是我比较喜欢用的药物,效果也是不错的。这个药物用于抗强迫的话,常用剂量是30~60mg/天,可以一次口服。这个药物抗焦虑的效果也很好。帕罗西汀是阻断5-HT再摄取作用最强的药物,升高5-HT的作用最强,抗强迫、焦虑效果好与此有关系。应用的一点体会:开始服用时,先吃半片,吃几天后再加到1片。如果停药的话,慢慢减量,不可一下停用。个别患者服药后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以放到晚上服药。个别患者用后会出现一过性的高血压,因此高血压患者服用的话需要定期监测血压。
  3)氟西汀:用于抗强迫的话,常用剂量是40~60mg/天,可以一次口服。该药是治疗贪食症、厌食症的首选药,用于抗强迫效果也是不错的。这个药的副作用常表现为消化系统的症状,如腹泻等,大多2周后消失。
  4)舍曲林:该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常用的剂量是150~300mg/天,可以一次口服。
  3. 强迫症的二线药物治疗
  1)氯丙咪嗪:又叫氯米帕明,是三环类抗抑郁药,是个老药,老药不代表疗效不好,相反,该药抗强迫效果是很好的,常用剂量是150~300mg。该药的主要问题是副作用较大,尤其对心脏的副作用较大,尤其是在大剂量下,副作用就更明显了。在目前重视药物安全性的前提下,该药的使用就越来越少了。
  2.)文拉法新、米氮平、西酞普兰、利培酮等药物。
  4. 强迫症的三线药物治疗
  三线药物可以理解为增效剂,对于难治性的强迫症,合用增效剂有时会有一些较好的效果,一般都是抗精神病药物,注意:加用增效剂要在大夫的指导、同意下进行,毕竟这一类的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大。
  1)阿立哌唑:常用剂量5~15mg/天,分1次或者2次口服。从临床上看有些患者加用阿立哌唑后效果很好,当然不是适合所有的强迫症患者,作为一种方法可以试一试。
  2)奥氮平:常用剂量5~10mg/天,1次口服,从文献和临床实践上看,加用奥氮平,对部分强迫患者还是有效果的。
  3)喹硫平:常用剂量200-400mg/天,1次口服,对部分患者有效果。
  5. 难治性强迫症的治疗
  难治性强迫症是指经过氯丙咪嗪和至少一种SSRI类药物的独立足量、足疗程治疗并未获得满意疗效的强迫症,一般来说多采取加量、换药和联合用药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的调整方法,要结合每一位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确定。联合用药的话,大多采取抗强迫药物和增效剂联合,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联合,不同的抗强迫药物联合。
  6. 强迫症的药物治疗步骤:
  常用的几种方案
  1)选择一线的SSRI类药物系统治疗。
  2)加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强化治疗。
  3)换另外一种一线SSRI类药物治疗。
  4)加用或者换用氯米帕明。
  5)换成艾司西酞普兰或者西酞普兰治、。
  6)其他治疗:例如电休克治疗。
  7) 不鼓励进行脑神经外科治疗,因为脑神经外科治疗,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至于每一位患者服用哪种药物合适,则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既往用药经历及服药后的效果、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副作用情况,还要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情况,综合考虑后做出决定,然后通过随访患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逐步走向康复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交谈建立起与患者的良好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知识指导和帮助患者克服和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情绪障碍、认知偏见以及适应问题。我个人认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帮助强迫症患者康复的两条腿,心理治疗也非常重要。
  1)精神科医生 有一部分精神科医生的特长就是心理治疗,找这部分精神科医生做心理治疗最合适,因为这才是最称职的心理医生。其他精神科医生可能特长不是心理治疗,但也可以做心理治疗,像支持疗法、认知疗法等等;
  2)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比如医院的心理治疗师等掌握临床心理学知识的人。
  适合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有: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森田疗法等等。
  首先解除对自己强迫症状的紧张和害怕焦虑,对自己的症状要采取不理、不怕、不对抗的态度,一定要顺其自然,这是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因为强迫症状之所以出现,正是由于患者不允许这种症状出现,非要和它对抗,这反而是在提醒、强化自己产生强迫症状。此时你越是强烈地强迫自己“不强迫”,实际上就越是强迫自己去“强迫”。其次是个性的重新塑造,改变自己的不良人格结构,树立起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乐观、无畏、果敢的思维方式,而绝不是一心一意地企图立刻消除症状。
  “带着症状,顺其自然”,这是森田治疗的核心。强迫症状要完全消失比较困难,患者和家属要接受强迫症状,带着症状去生活学习,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接纳强迫症状。焦虑严重时不要对抗强迫症状,可以去反复重复想或者做,一旦焦虑缓解,建议及时转移注意力,强迫症状会慢慢好转。 “顺其自然”不光是在症状到来时要“为所当为”,在平时更要去做有价值、有意义、富于建设性的活动。这包括树立目标,有所追求,增长学识,提高才干,建立起真的自信。积极地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观察、发掘、体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逃避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不理:不理是强迫症患者最为明智的策略。如果强迫症状并没有引起患者的焦虑反应,那么久而久之,它就会因为感到“无聊”而告退了。
  2)不怕:对于强迫症患者,其症状仅仅只是一种表象的东西,真正在后面起作用的是他们的不良个性和思维方式。强迫症患者的首要任务,是其个性的重新塑造,改变自己的不良人格结构,树立起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乐观、无畏、果敢的思维方式,而绝不是一心一意地企图立刻消除症状。这项工作首先就要从自己对症状的态度上开始。所谓“不怕”,并不是要抑制症状,你要想:症状出现就让它出现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即使对我造成一点不利的影响,也是暂时的、有限的、可弥补的。如果我能不怕,不与之对抗,我的心理素质就会越来越强,那么从长远来看,我会越来越好,我也一定会成功和幸福的。可见,“不理、不怕、不对抗”这“三不”态度中“不怕”是最重要的,只有做到“不怕”,才能做到“不理”和“不对抗”。有些强迫症患者虽然暗暗对自己念叨着对症状不理、不怕、不对抗,但他们实则是希望这么一念叨,强迫症状就会立即消除。所以在内心深处,他们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不怕,因而也就不会有什么疗效。
  3)不对抗:不对抗的意思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不是症状出现后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而是按照正确的方向,去行动和努力,坚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顺其自然”不是让你想看就看,而是要让你忍受着一定的痛苦,坚持听课学习。你可以通过认真思考、积极想象、善于质疑等方式,让自己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一来症状就越来越不能对你的学习与生活造成干扰,你对它的恐惧与焦虑也就会逐渐减轻。“顺其自然”不光是在症状到来时要“为所当为”,在平时更要去做有价值、有意义、富于建设性的活动。这包括树立目标,有所追求,增长学识,提高才干,建立起真的自信。积极地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观察、发掘、体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逃避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05
你好:
如果只是一个月的话,暂时不要过多关注比较好。人偶尔会因为某些事情的影响而让自己钻牛角尖,直提醒,直在意,他们就越当是一回事,慢慢地还真的变成一个问题了。所以呢,现在,无论他怎么样做,你都不用管他,他爱怎么着都成。平时可以和他一起聊聊天,偶尔触碰一下他所担心的事情,多参加一些两个人的活动或者是朋友之间的活动,转移一下他的注意力,不让他老停留在那种想法里。另外,因为人的一些行为是被强化的,特别是当自己觉得有问题的时候,如果身边的人越加关注和在意,他们自己就会特别特别留意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因此,我上面说了,你不用在意他现在在干什么,因为时间还不长,不足以变成一种习惯。焦虑肯定是要存在的,暂时消除不了。但是呢,这也有一个时间限制,如果三四个月过去了,他的问题依然存在,那么,要考虑不典型焦虑的可能了。这与个人的特点也有一些关系,特别是如果从事的工作是规则比较明朗而逻辑性又比较强,工作成果准确率要求非常高的话,影响会慢慢加大。如果还没有工作,或者是工作的特点与此不搭边,那么,先按其上的就行了。去医院检查,一般都本不出什么来。因为常规医院要求的是明确可辩的临床症状,或者是通过目前医疗仪器可查明的和潜在的病灶,否则,就算去了医院,医生也只会当成一般的焦虑,或者是神经衰弱开一些抗焦虑的药罢了。先如上做吧。追问

他担心自己被传染了某种病症(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担心首先就是多余的),既然担心就去检查吧,医院的报告单也是没有问题,这就开始了,他就因为报告单的具体数据开始自己在网上搜索各种资料,各种关于此病的理论介绍,有一点点可以的话他就要开始多想,想去搞清楚这个文章为什么这样说,但现在他已经不是在纠结自己是否得病,而是去钻牛角尖的去推论他看的那些五花八门的关于这病的文章。p.s还没工作,是学钢琴专业的

追答

我个人认为,像他这样的特点,不会是这一个月以来出现的事儿。只能说是这一个月以来表现得比较明显而且是以可能感染疾病为表现。因为从我的经验来看,大部分类似于他这种问题的人,之前就已经有焦虑的倾向,只是被某些事情激发表现出来而己。此时有类似于疑病症初期时的表现。他不会因为检查过了,已经告之没有问题了,给出了详细的解答了而消除内心里的焦虑,担忧与恐惧。像他之后,还会再花耗很多的精力在相关知识的研究上,以及花耗不少的费用在检查上,还会查阅不同的资料和走访不同的医院,当然,这是最糟糕的情况下了。一般来说,在解释这些理论上,普遍认为他们是属于安全感较为缺乏的类型。由于内心处于不安状态中,所以,通过不停地查询知识,不停地自我检查,不停地进行问诊来帮助自己消除一部分焦虑,并且,会越来越处于一种既理性又特别不理性的矛盾状态中。这与安全感的缺乏都有关系。但是分析就不说了。在治疗上的话,理性谈话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们的知识面不足,会用不同的证据来推翻另一些证据,因此,讲理这个就不必要了,主要考虑的是极限感受承受和自我内心世界深入探讨两个部分。一个是行为来纠正自己,另一个是认知来纠正自己。别人要帮助还是挺难的。但是暂时不把它考虑复杂,先如上做吧。像他最后合并洁癖也很正常。这是一种共病现象。

追问

我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那行为和认知的纠正上有哪些建议呢,我可以跟他交流一些什么呢

追答

这些工作,你就甭想靠你去做了。你唯一能做的,我在回答里已经说了。其他上的事儿,都是专业上的问题了。

追问

但他一天当中总是有那么些时段心情不好,就是在想这件事,有点心理折磨那种的,对这件事的所有信息他都咬文嚼字,特别多疑

追答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建议依然是不变.因为这个事儿往往会影响一生,所以,看你们的打算.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2-05
这不是疾病,而是精神领域强化,思考的问题比一般的人深刻,徘徊在精神世界与肉体世界,不要去医院去问医生,10个正常人去做精神鉴定有9个是精神病潜伏者,他的大脑处于高度运转状态,钻牛角尖时就说明他的精神世界观观看到的世界是全面的世界,你觉得他有问题其实你不太懂精神世界他也不懂只是进到那种状态,就像他用精神给你交流你却用肉体跟他交流一样无法交流,所以你觉得他有轻微强迫症,人类不断进化大脑精神力量,你要看他钻牛角尖是对与错?这世界有绝对的对与错吗?只是欲望的大小
第3个回答  2012-12-10
据我分析,有可能是遇到了某事,而这事你是不知情的。很愿意跟你交流,也许代表着他正试着把事情告诉你,只是不知从何说起,或者难以启齿。我觉得,他告诉你他很痛苦,未必代表他真的很痛苦,而你也不用过早地判定他得了强迫症。说简单点,对事情追求过于细致和完美,从另一方面来看未必是坏事,若把这个行为倾向投入进工作里面,会大收成效。人是会疲劳的,当他把所有的精力投入一件事情里,对于其他的事就会不那么在意。每个病的后面都有隐因,建议你别把他的表现太放在心上,平静地等待他对你说出心里话。
第4个回答  2012-12-06
觉得自己有某种疾病,但医院的结论是健康的,但他总是在网上了解这方面的相关内容,不断去分析去判断,又不断去查阅。听你的描述你的男朋友很像是疑病的症状,自己总是怀疑自己的健康状况,但是又没有任何的证据。作为女朋友的话,多关心支持,但是对于他的这个担心更多的是忽略,不要太关注他的担心的这些健康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