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2-12-03
科考的内容在下面有描述。在这里就大学者涌现简要分析(仅为私见):
从历史角度上来说,根本原因是因为北宋经济得到发展(清明上河图为证),其次社会较为稳定,结束常年动乱,为诗词的创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另外,取士制度的科学化,选取人才的进步,让广大平民阶层有机会进入仕途,鼓励文化发展。
还有就是承接隋唐以来文化的延续(诗到词的繁荣)
从“三公原则”看北宋科举制的科学性
北宋是科举制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北宋科举制较之唐代日趋成熟,而元明清三代之科举制也基本依于北宋的模式。本文拟从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录取三方面对北宋科举制的科学性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看待科举制。
一、公开考试原则
(一)殿试及三级考试制度的确立
(二)考试内容的标准化
唐之科举,主要以诗赋取士,而对诗赋的评判主观随意性太强,从而使试题评判缺乏客观标准。在北宋,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善。以进士科为例,熙宁(1068-1077)年间,王安石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罢诗赋,帖经,墨义。而让每个考生在《易》、《诗》、《书》、《周礼》、《礼记》中选治一经,兼治《论语》、《孟子》。神宗死,司马光执政后,虽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许多内容,但在科举制上,仍继承了王的“用经义取士代替诗赋取士”的方针,虽将进士科分为经义、诗赋两科,但两科进士名次都要以策论成绩(即经义成绩)评定。而哲宗亲政后,更是使“进士罢诗赋,专习经义” 了。北宋科举考试内容的标准化,使其透明度大为增强,也减少了幕后黑箱操作的可能性,体现了公开原则。
(三)对“释褐试”的废除
北宋与唐代对科举合格者的除授不同,唐代士人科举即第后,只取得做官的资格,想要入仕,还要经过一场黑箱性质十分浓的吏部的身、言、书、判的复试,称为“释褐试”,在唐代,有许多原本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的人才,在“释褐试”中不明不白的被淘汰掉。而宋代废除了唐的“释褐试”,唱名日即释褐,从而提高了考试的透明度与公开性。
二、公平竞争原则
三、公正录取原则
在隋唐基础上进一步变革发展的北宋科举制,从今日之“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公正录取”三公原则来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北宋科举制中的一些作法和原则,在今天依然被采用着,如糊名制,如我们今天一直在推行的试题标准化改革等。北宋所实行的科举制,在当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选拔制度,而“三公原则”在北宋科举制中的贯彻,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项制度的有效实施。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2-03
自王安石提倡实学,罢诗赋,用经义、策论取士后,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虽然几经更改屡变,但最终以经义为主要考试内容。
可是觉得他们这些大学者几乎不是考出来的,是自己勤奋好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各自的原因,想欧阳修是因为自幼爱书,勤练文笔;而王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才能写出有见解的文章;而苏轼更是一生颠簸,流离失所;走得地方多,视野也就广了,感触也就多了。而且,据我知道,宋朝推崇儒教、道教,佛教,对文人的影响很深。我比较清楚苏轼,他就是在为官时用儒教的出世思想,而在落魄贬官时用佛教来调节心态的,所以,在才会写出那些扣人心弦的好的作品。
第3个回答 2012-12-09
靠什么? 没有被欧阳修把科举的诗词格式更改之前 都净些一些花花绿绿的诗词 哪有屁用啊。。。 王安石 三苏 曾工 他们那个不是会写会实用的人物 岂是那些只会写花花绿绿的人强太多了 主要是 王安石 他们 会实用。 非常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