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观赏时对象中美的存在形态内容是什么?

如题所述

美的形态包括美的“存在形态”,是美所表现的范围,侧重于从审美客体的存在领域的角度对美进行分类,又被称为美的“存在领域”。
“表现形态”,是美的属性的观念呈现,侧重于从审美主体美感情态的角度对美进行分类,又被称为“美的范畴”。

一、美的存在形态

按照美在不同存在领域性质的不同,美的存在形态有: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和技术美。

1.自然美

大自然给人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比如朝阳晚霞、春花秋月、长河落日、园林田野等,都是自然美。大自然以其美景秀色,能给人以多方面的精神享受,自然美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

(1)自然美的形态
a. 奇险美
悬崖峭壁、古树参天、惊涛骇浪、雷鸣电闪、瀑布高悬等自然景象,令人产生惊心动魄的感觉,这就是奇险美。
b. 壮丽美
辽阔的大海、浩瀚的沙漠、旭日东升、夕阳晚照、辽阔的天空、无边的草原、起伏的林海等,常常给人以胸怀开阔的感觉,从而产生壮丽美。
c. 幽静美
幽谷溪流、清潭印月、空山鸟鸣、月明星稀、浓荫翠盖等景色,再配以幽雅的人文景观,令人觉得似在“世外桃源”之中,此即“幽静美”。
d. 秀丽美
花红柳绿、彩蝶翩翩、小溪丁咚、山清水秀、雨后彩虹等,给人的是一种秀丽美。

*(2)自然美的产生
自然美,美在何处?人们对此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自然美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有人认为自然美是人的意识作用于自然的结果。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a. 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在于它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及和谐、节奏、比例等,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持这种观点。
b. 自然美不在于自然事物本身,而且还在于自然事物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之中。
c. 有人否认自然美存在于自然本身,而认为是人的意识、想象或概念作用于自然的结果,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从休谟到康德,不少人都持这种观点。
可以说,自然美的产生既有自然属性的根据,又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人们对自然美的发现、感受和欣赏都联系着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换言之,自然美是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相关联的积极生活内容的赏心悦目的形象展示。
(3)自然美的特性
自然美的特性之一在于其客观性。我们用“自然”这个总括的专门名词来表明自发性、直接的生活、感性、可感觉的对象:风景、植物、动物。自然美所赖以依存的自然物,是根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人类虽然可以通过实践去改变自然,征服自然,但必须遵循自然本身的活动规律。由于自然物的这一特点,就使自然美所赖以呈现的自然属性(如声音、形体、线条、质地等),也必然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自然美的特性之二在于其形式感。所谓形式感,即大自然之基本外形唯一作用于人的精神、感觉的能力。自然物的色彩、光泽、比例、秩序等形式因素和自然属性虽然不是自然美的根源,但是由于自然美主要是以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因此,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正因为作为审美对象的大自然具有生动、具体、清晰而又鲜明的感性形式,才能直接唤起人的美感。所谓“纯粹的自然美”,指的就是自然物的形式美。

2.社会美

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 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社会美又可分为:
人的形象美、内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1)形象美
人的形象美是人类本身最直接的审美对象。
形象美属于自然美还是社会美?
人的形象美不仅在于外表,而且在于其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内涵。
(2)内在美
内在美是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的美。
具有思想和创造力,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之一。可以说,人的内在美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得到体现的,是社会美的主要形式之一。
内在美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一些最基本的条件。首先,善是首要的条件。其次,知识也是形成内在美的重要条件。此外,内在美的形成还与人的能力、性格、气质等有密切的关系。内在美的形成要靠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但更要靠自我约束和自我塑造。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的人。
(3)生产劳动美
生产劳动美,指生产劳动过程中体现的美,包括生产活动美、生产工具美、劳动产品美等方面。
(4)社会变革美
社会变革美指人们在从事推动历史前进的变革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美。

3.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
艺术美作为人类美感物态化的集中表现,确证着人类内在心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最典型的美的存在形态。在这里,重点论述艺术美和其他美的存在形态的关系。
(1)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而,生活是艺术美的源泉和基础。从艺术史上看,许多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都很重视生活的基础,并且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a. 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
艺术美的产生,必须依赖于生活中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艺术家对这种感性材料的掌握越丰富,想象力就越强,也就越有利于艺术美的创造。
b. 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艺术美来自于生活,但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充盈了艺术家的激情。如果脱离生活实践,艺术家没法培养对生活的感情,就可能失去创作的动力,艺术美也就无法产生。
c. 生活推动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
艺术技巧形成于对生活和思想情感进行表现的过程之中。技巧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社会生活在不断发展,艺术家的思想状态在不断变化,必然要求艺术技巧发生相应的变化。

*(2) 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
在美学史上,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成为争论的问题。有自然美优先说,如朴素实在论,柏拉图等,还有将艺术美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而优先于自然美的观点,如黑格尔,进而又有将艺术美作为本来的美,完全否定自然美等等见解。
在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问题上,别林斯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辩证色彩。
别林斯基一方面肯定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另一方面又承认艺术在一定意义上高于生活。而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张艺术美低于现实美。这一看法是片面的。艺术美虽然没有现实美那么丰富多彩,也的确不能代替现实美,但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主观能动反映的产物,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因而具有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点。
总之,现实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第一性的美;而艺术美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比现实美更高、更典型。这是对二者关系的正确理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20
眼睛看到的,心里想起的,脑子中浮现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