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

如题所述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爱上学习,并在学习上能够保持着持续、稳定、高效的学习状态,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想法,但只要找对方法,还是能够实现这一想法的。
当你遇到孩子不爱学习、不想学习的困扰,不妨试一试以下这五种方法,或许用不了多久,你就能看到一个又懂事又爱学习的孩子。
01 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即时反馈,可以大大提升孩子的学习热情
只要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游戏让人上瘾的一个秘诀就是即时反馈。而孩子的学习过程,恰恰就缺乏这种即时的反馈,大多数情况下是延时反馈。因此,我们可以从增强孩子学习上的即时反馈入手,来提升孩子的学习热情。
比如,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时间管理清单,每次完成一个小目标就打一个√,给自己一个即时反馈,告诉自己完成了这个目标。
比如,我们还可以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即时反馈积极的情绪,让孩子有学好的信心。
教育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把学生分成四组,前三组在一个房间参加实验。第一组为激励组,每次完成任务后给予鼓励和表扬;第二组为训斥组,每次完成任务后对存在的任何问题都严加批评和训斥;第三组为旁听组,每次任务后不给予任何的评价,只是让他们静静地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忽视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在一个单独的房间,每次任务后也不给予任何的评价,几乎等同于没有存在感。
哪一组的学习成绩最好呢?毫无疑问是激励组。哪一组的成绩最差呢?这里先设一个悬念,到底是训斥组,还是旁听组,亦或是忽视组中了招?最后的结果相信会让不少人感到有点意外,学习成绩最差的竟然是第四组,即忽视组。
很多人或许要打上一个问号:为什么没有得到即时反馈的孩子的学习状态最差,学习成绩最不理想?这是因为孩子的学习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反馈,自己也找不到客观的标准去评价的时候,孩子就看不到这个学习行为的结果,那他的这个学习行为就很难坚持下去的,也就不可能喜欢上学习。
反馈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孩子学习行为中的积极因素并强化它;或是找到孩子学习行为中的消极因素,同时把它具体指出来,引导孩子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家长在反馈中用对方法也很重要,要以激励为主。家长要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和做得不好的地方,分别给予即时的反馈,通过即时反馈来提升孩子的学习热情。
02 积极快乐的学习情绪能让孩子学得更好
学习兴趣在本质上是一个情绪问题,解决好情绪方面的问题,让孩子在积极的情绪当中,学习兴趣自然就容易被激发起来。
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并非是因为脑子不聪明,而是缺乏学习上的动力,而缺乏学习动力,又和孩子在学习上缺乏积极快乐的情绪有关。
我们成年人都有一种体会,对待一项工作,如果没有积极快乐的情绪,是很难产生工作上的动力,更别提什么要把工作做好了。
同理,要想让孩子学习更有动力、更容易获取成功,积极快乐的情绪少不了。原因就在于,积极的心境、快乐的情绪会促进孩子的大脑中分泌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多巴胺,激发个体的潜能,能够打破孩子对自身能力的限制性思维,产生拓展效应,拓宽思路,学得更好。
有关研究发现,大脑表现最好的一刻是在孩子快乐积极的时候。在考试前,当我们去触发孩子的愉悦心情时,在同等学力下,他的考试成绩会高于心情一般的孩子。
因此,要让孩子更加快乐的学习,我们一是要从激励孩子产生更多的快乐情绪入手,促进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二是要让孩子的学习行为与积极快乐的情绪建立联结。
03 家长引导孩子要重在润物细无声
教育讲求的是润物细无声,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让孩子爱上学习,超出你的想象力。
比如,我的女儿在很小的时候还不知古诗词为何物,但我知道古诗词的熏陶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当然我并不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她每天背古诗词,我所期望的是孩子能发自本心去热爱古诗词,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熏陶和潜移默化。
我的做法很简单,除了自己喜欢古诗词,经常在孩子面前读古诗词之外,就是每天经常播放古诗词音频,而且是那种名师名家朗诵的古诗词,字正腔圆,有韵味,听起来很有美感,连吃饭的时候也当作背景声音来播放(调低声音),平时家人和孩子说话也时不时地聊起古诗词,孩子就在身边静静地听着。等到孩子更大了的时候,又和她一起看了几季的《中国古诗词大会》等节目,当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站在擂台上展示诗词才华的时候,她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日子久了,有一天,她突然主动找大人聊起古诗词来,还主动跟着音频里的名师名家一起诵读,主动要求看古诗词书籍,主动要求诵读古诗词。你看,我没有强行要求孩子必须要背要读古诗词,但在各种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孩子很自然地就接受了古诗词的教育,而且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好是特别持久的。
古诗词的熏陶是这样,其它方面的学习也是如此。对孩子的学习,家长也要有一种学习的态度,这能给孩子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
至于家长在孩子身边学什么,这其实并不重要,并不见得一定要每个家长都必须和孩子一样把书读出名堂来,重要的是家长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也是家长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给孩子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比如家长在孩子旁边上网办公、看看书等等都行。千万不要出现一边是家长在告诫孩子要好好学习,一边是家长旁若无人地在孩子身边刷手机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明显和对孩子要求相悖的场景。当孩子发现家庭氛围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不爱学习都难。
当然,如果家长实在忍不住要玩玩手机等电子产品,那也最好是避开孩子,以免孩子受到负面影响。
04 不管孩子的学习结果是怎样,家长都要坚定地站在孩子身边
当看到孩子不理想的成绩时,家长所要做的不是指责,更不是打骂,而是和孩子站在一起,联手打败问题。千万不能“站错了队”,和问题站在一起,把孩子给打败了,这只会给孩子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在说笑话,现实中有太多的家长在遇到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不是想着和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去解决问题,而是对孩子一番指责打骂,这是典型的站错了边,和“问题”站在一起,错误地把孩子当成了批评的对象,却没有认真去想着怎样引导孩子去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更何况,我们要看到,指责和打骂往往都不能换来孩子的“痛改前非”,反而是孩子的“破罐子破摔”。其问题根源还是在于家长不能洞察孩子的心理:孩子考不好,心理上本来就很内疚,特别希望父母此时能够站在自己这边,给予更多的支持。如果是指责和打骂,就等同于把孩子推到了对立面,孩子怎么可能再爱上学习呢,可能从此就恨死了学习。
因此,不管孩子的学习结果是怎样,家长都要坚定地站在孩子身边,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从精神上去支持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不至于一蹶不振。
05 家长对孩子的预期越是正向,孩子成长得越快
教育心理学里特别强调期待的作用,如果家长对孩子抱着一种正向的预期,孩子成长得也就越快,其结果常常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有一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实验叫罗森塔尔实验。1968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学校,对这所学校一到六年级的孩子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完成之后他将一张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班主任,说这个名单上的孩子都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孩子。他跟校长和班主任说,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大家都要对这件事要绝对保密,不能把结果告诉这些孩子。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等到八个月之后,罗森塔尔回到学校,对孩子们进行重新测试,结果发现上次那张名单中的孩子,他们的成绩进步很大,而且他们的性格更加地开朗活泼,自信心更强了。校长很佩服他,就来问罗森塔尔:“您这个测验真的特别好啊,是怎么测出来的?”罗森塔尔说:“我就是随机选的!”这让校长感到大为惊讶,因为他知道,所谓“随机”选的,就是在学生花名册上随意圈出一些学生的名字。
实际上,这些孩子跟别的孩子并没有任何差异。但是神奇的是,这些被悄悄“入选”的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测试的结果,那为什么他们在八个月之内的进步比别的孩子都要大呢?谁知道结果?老师知道。因为老师知道测验结果后,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就会有预期,老师会通过自己的表情、态度等把他的期望传达给孩子。
当老师或家长带着期待和欣赏的心态来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受到一种鼓舞,在各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这时老师感到自己的预期似乎得到了验证:“嗯,这个孩子果然有发展潜力,看来专家就是牛啊,有眼力!”接下来,老师自然会给这些孩子更多的赞许、更多的关注,所以他们之间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得这种正向预期成为现实。
反之,家长或老师对孩子的负面预期也会成为阻碍孩子成长的障碍。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其实不少。所以,有时孩子不爱学习,我们还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对孩子是否抱着正向的预期。
结语
以上这几种方法最好是综合加以运用,效果会更加的明显。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方法,都需要家长和孩子做好充分的沟通,相信这些方法都能切中家长和孩子的痛点,并引起孩子的共鸣,有了孩子的共鸣,才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才能收到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