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秦时明月万里长城二十四集张良与伏念的那段台词. 貌似出自论语

如题所述

台词:
伏念:(怒拍桌,问颜路)有什么理由,你倒是说啊!
张良:师兄……
伏念:(转而看张良)我没有问你,还轮不到你说话!
颜路:师兄,都是我的决定。你要责怪的话,就罚我吧。(张良看向颜路)
伏念:你的决定?将小圣贤庄上下的安危置于炉火之上,将整个儒家与帝国的叛逆混为一谈,这就是你的决定?
颜路:颜路甘愿承受儒家家法。
伏念:置圣贤先祖遗训而不顾,按照家法,该如何处置?
颜路:逐出师门。
张良:不!
伏念:你修炼坐忘心法,居然修炼得数典忘祖!
张良:圣贤祖师说“当仁不让、见义勇为”,这样做,怎么是数典忘祖?
颜路:子房,不必多言。
伏念:协助帝国叛逆,扰乱天下,当什么仁,又见什么义?
张良:仁者,爱人;义者,利他。有人在危难之中,我们儒家是应该挺身而出,还是为了自身的安危和利益,袖手旁观?
伏念: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如民众不知谦恭,为官者不知清廉,臣下不知忠诚,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都在想着谋害君王,以下犯上,这个国家岂不是陷入动荡,百姓岂不陷入危难?
张良:(同时颜路看向张良)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只要求百姓忠君,难道就天下太平,民众就安居乐业了?《孟子·公孙丑下》之篇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伏念:哼,难得你还记得儒家的经典。《论语·颜渊》篇中,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小圣贤庄是天下读书人的心中楷模,(起身)我们如果不传播教化平和之道,(踱步)反而鼓动民众动摇国本,诋毁王道,岂不是在“成人之恶”?就是小人的行径。
张良: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君子之道在于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伏念:你说的不为难道就是不忠、不孝?
张良:《孟子·尽心下》中教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众的生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这样才有国家社稷,才有君王。
伏念:你断章取义!(踱步)难道你忘了《孟子·离娄上》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没有了伦理纲常,没有了社会秩序,又谈什么社稷国家?没有了社稷国家,民众的利益又如何保障?没有了保障,又怎么谈得上“民为贵”?
张良:师兄所言固然有理,但是圣贤祖师还有这样的教义: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颜路看向张良)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之徒处于王位,就会让他祸害广大无辜的民众。
伏念:哼!(甩袖坐下)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小圣贤庄只专心研修学问,不涉军国政治。身为读书人,不该对自己的君王妄加评断。敏于事而慎于言,要知道福祸无门,惟人自取。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人必定是自己先伤害了自己,别人才能伤害他。
张良:那现在的百姓又做了什么伤害自己的事情,而陷入到莫名的危难之中?
伏念:你所说的处在危难之中的人,却正是与帝国君王对抗,要将芸芸众生陷于战乱水火之中。
张良:治国之本“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如果一个君王不能爱惜自己的百姓,不能爱惜人民的生命,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君王。秦吞并六国,天下因战事而失去生命的士兵不下百万。长平之战,坑杀战俘就超过四十万,而受战火屠戮,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平民更是在百万之上!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伏念手握拳)身为诸侯如果不行仁政,就保不住他的国家;君王如果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天下。
伏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忘了后面还有两句:卿、大夫不仁,他的宗庙、家族就会遭受灭亡;百姓如果不仁,就会失去生命。
张良: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颜路:子房!
伏念:(拍桌)够了!你刚才说什么?你要舍生取义?!
张良:我是说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话。
伏念:你就要不惜生命的代价?(颜路对张良摇了摇头)你不惜的是你自己的生命,还是整个小圣贤庄的生命?天、地、君、亲、师,是儒家不可颠灭的伦理纲常。君臣有别,长幼有序。而你现在要做的,是要举兵造反,为整个儒家带来灭顶之灾!(捶桌)
张良:我没有。
伏念:(拍桌,怒指二人)来人!把这两个……(惊讶状,看向门外,同时张良回头)
(荀子站在门外,张良回头,伏念起身行礼)
伏念:师叔,好久不见。
荀子:十年,还不能算好久吧。(一边向前走)我听你们吵来吵去,又是家法,又是国法,好像就是为了两个小孩?
伏念:他们……都是叛逆之后,帝国重金悬赏的重犯。
荀子:所以,你要把他们交出去?
伏念:目前,整个桑海都处在帝国的严密监控之下。最近这些天,更是大量的军队进驻。这个两个小孩正是帝国通缉的重犯,从上次相国大人来到小圣贤庄之后……
荀子:李斯?你打算把两个孩子交给这个人?
伏念:这是为了儒家上下的……
荀子:李斯为了帝国上下,为了辅佐他的主子,为了他的官运,可以杀害自己的同门师弟韩非。而你,为了儒家上下的安危,要动用家法对付自己的两位师弟子路和子房。
伏念:师叔……
荀子:你还记得当年小圣贤庄藏书楼的那场大火吗?
(颜路看向张良,张良回看)
张良:(内心)苍龙七宿的秘密……
荀子:他走过的路途满是鲜血与枯骨,而你打算把两个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人。
伏念:师叔,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保护小圣贤庄的安危,延续先师圣祖的传世儒学,这也是我身为儒家掌门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份责任只有我来承当,我不敢偷懒,也不能让任何人来替我分担,即便是我非常尊敬的师叔,您老人家!
荀子:你是儒家掌门,这一点我很清楚。只是在你做决定之前,我还有一句话。
伏念:师叔,请讲。
荀子:(捋胡子)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杀一无罪非仁也。不是自己有的,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如果你把这两个少年交给李斯,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想必你也清楚。但是,无论如何,最后做决定的,还是你。(转身背向伏念)掌门人的决定,就是小圣贤庄的决定。(离开)
用典整理:
当仁不让【张良语】
《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见义勇为【张良语】
《论语·为政》:“当仁不让,无勇也。”
数典忘祖【伏念语】
《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仁者,爱人【张良语】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伏念语】
《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伏念语】
《论语·子路篇十三》: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张良语】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伏念语】
《论语·颜渊》
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张良语】
《孟子·离娄下·第八章》: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明明是孟子啊,怎么变成“子曰”了啊子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张良语】
《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伏念语】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张良语】
《孟子·离娄上》: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伏念语】
《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伏念语】
《论语·泰伯》
敏于事而慎于言【伏念语】
《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矣。”
福祸无门,惟人自取【伏念语】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伏念语】
《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伏念语】
《孟子·离娄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张良语】
《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张良语】
(见下)
卿、大夫不仁,他的宗庙、家族就会遭受灭亡;百姓如果不仁,就会失去生命【伏念语】
《孟子·离娄上·第三章》: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张良语】
《孟子·告子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天、地、君、亲、师【伏念语】
《荀子·礼论篇》:“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伏念语】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杀一无罪非仁也【荀子语】
《孟子·尽心上》:曰:“仁义而已矣。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是第二十三集【张:生先祖是说 ‘当仁不让,见义勇为’。这样做,怎么是数典忘主?
颜:子房,不必多言。
伏:协助帝国叛逆,扰乱天下,当什么仁,见什么义?!
张:仁者,爱人;义者,利也。有人在危难之中,我们儒家是应该挺身而出,还是为了自身的安危和利益,袖手旁观?
伏: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如民众不知谦恭,为官者不知清廉,臣下不知忠诚。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都在想着谋害君王,以下犯上,这个国家岂不是陷入动荡、百姓岂不陷于危难?
张: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只要求百姓忠君,难道就天下天平,民众就安居乐业了?《孟子 公孙丑下》之篇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伏:哼!难得你还记得儒家的经典!《论语 颜渊》篇中;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小圣贤庄是天下读书人的心中楷模,我们如果不传播教化平和之道,反而鼓动民众动摇国本,诋毁王道,岂不是在成人之恶?就是小人的行径!
张:子曰;人有不为也,然后可以有为。君子之道在于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伏:你说的不为难道就是不忠、不孝?!
张:《孟子 金新霞》中教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众的生机(计)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这样才有国家社稷,才有君王。
伏:你断章取义!难道你忘了《孟子 离娄上》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没有了伦理纲常,没有了社会秩序,又谈什么社稷国家?!没有了社稷国家,民众的利益又如何保障?!没有了保障,又怎么谈得上民为贵?!
张:师兄所言固然有理,但是圣贤祖师还有这样的教义;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之徒处于王位,就会让他祸害广大无辜的民众。
伏:哼!权,然后知轻重,度(duo),然后知长短。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小圣贤庄只专心研修学问,不涉军国政治。身为读书人,不该对自己的君王妄加评断。敏于事而慎于言。要知道福祸无门,惟人自取。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人必定是自己先伤害了自己,别人才能伤害他。
张:那现在的百姓又做了什么伤害自己的事情,而陷入到莫名的危难之中?
伏:你所说的处在危难之中的人,却正是与帝国君王对抗,要将芸芸众生陷于战乱水火之中。
张:治国之本,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如果一个君王不能爱惜自己的百姓,不能爱惜人民的生命,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君王!秦吞并六国,天下因战事而失去生命的士兵不下百万。长平之战,坑杀战俘就超过四十万。而受战火屠戮,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百姓更是在百万之上!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身为诸侯如果不行仁政,就保不住他的国家,君王如果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天下!
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忘了后面还有两句;卿,大夫不仁,他的宗庙、家族就会遭受灭亡,百姓如果不仁,就会失去生命!
张: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颜:子房——
伏 :够了!!!你刚才说什么?!你要舍生取义!
张:我是说如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话。
伏:你就要不惜生命的代价。你不惜的是你自己的生命,还是整个小圣贤庄的生命?!天、地、君、亲、师是儒家不可颠灭(?)的伦理纲常。君臣有别,长幼有序!而你现在要做的,是要举兵造反,为整个儒家带来灭顶之灾!!!
张:我没有!
伏:来人!把这两个——】然后老头出场。
个人观点:儒家早期经典都为语录式,很多话之间充满矛盾,单个拿出很有哲理,一多就显的有些精神错乱,前言不搭后语,所以这段辩论并不好。而且,秦时明月班底经常曲解古文意义,以求延续剧情,所以不可当真,应以专业资料为准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1-25
不是
第3个回答  2012-11-25
是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