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一个接纳,支持和宽松的课堂气氛

如题所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很明显,这就要求语文课堂,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在这种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讨论文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理解。我们应该认识语文教师应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这种观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新课标下的语文“对话式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还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分享,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民主、平等对话,每个人都有所“听”,有所“思”,有所“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在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围绕有关内容,进行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多向沟通,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对话的成果。这个过程的目的不仅在于积累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更在于在对话的学习过程中,提高理解表达能力,促使师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在讨论中学习,形成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民主行为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一、教师学生平等对话,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语文课堂,是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平等、和谐既是形式美规律的最高品级,又是一种常见的美的形态。它要求构成事物的彼此对立的诸元素协调、均衡、有序地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在“教”与“学”双向传递过程中,这三者能否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同时,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如果教师能使“教”与“学”的各个环节配合得适当、协调,达到和谐优美的妙境,将会大大地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是对话教学开展的前提。平等、和谐的课堂不仅能使学生学得轻松,而且非常愉快有效。所以语文课堂需要教师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做到与学生平等,切实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在这样的“轻松和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互动式地学习,无疑是成功的,也是愉快的。试想,教师和学生平等,学生将会无拘无束的发言,他们敢于反驳同学甚至老师的看法,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课堂就显得大气、开放、和谐,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发展。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平等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师生关系也是如此。这种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建立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平等对话,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这种“平等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你问我答,它更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师生围绕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理性的碰撞,最终将共同分享对话取得的成果。
要真正地实现平等对话,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教师不仅要能够对文本教材高瞻远瞩,而且还要着力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重视建设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认识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师生之间才能彼此尊重,互相信赖。教师不仅要走下来,要走近学生,贴近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一起活动。不能随意指使学生,命令学生。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建立新型平等师生关系已逐渐成为共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不能巧言自辩,压制学生,对学生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而要通过教学关系的有效调节和控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有利于教学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之目的,因此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诸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好的情绪(受赞扬、愉快、满足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振奋,愿意学习;不好的恶劣的情绪(受压抑、遭排挤、烦恼、害怕等)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厌恶学习。客体(学生)的情绪与主体(教师)的态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构建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前提,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教师学生之间和谐 教学过程宽松、愉快
在当今课堂教学中,始终使课堂处于“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学生此时的思维敏捷流畅,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课堂中成为主导作用。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实践表明,语文课堂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课堂,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营造和谐课堂:
a、教师应该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当你走进教室,看见十几个学生急急赶进教室,个个神情慌慌张张,手忙脚乱。你不能着急,而应该是面带微笑教导同学们说:大家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老师走出去,大家做些准备。事实上当老师再次走进教室时,同学们更加自觉和认真,精神焕发地静候老师上课。如果老师板着面孔训斥,适得其反,学生更难于安静下来,注意力很难集中,更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b、真诚帮助、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可以设立了“爱动脑筋的好学生”奖项,对学生发言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及时给予评价,课后颁发奖品。这样做不仅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c、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根据中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抢答、笔答题竞赛,可允许先做好笔答题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师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看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方法最简便”,“哪个小组合作的既快又好”,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展示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把竞争带进课堂,会使课堂更加和谐。
d、发挥主体作用,把民主带进课堂。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教法多样,课堂协调统一
   好课堂的基本特征是多样统一。“多样”体现了各个要素的个性或差别;“统一”则体现了各个要素的共性或整体联系。多样统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可以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
教学实际表明,教学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在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对象的差异、教师本身的素养等,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总是依靠单一的教学方法模式。教学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比如,语文教材文体有别,结构各异,教法当然应该有所区别;再如,有的教师长于逻辑分析,有的教师长于形象思维,其自身素养及教学风格的差异,也决定了教法自然有所不同;又如,学生的心理活动、学习表现也时有新的发展变化,教法也必须要适应这种多变性的特点,根据需要适当地变换教法。
实际上,一个教学活动往往是几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不可能一堂课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单就一堂语文课来说,也常常是讲授法、谈话法、复习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必须表现为具体的协调一致的配合统一,才具有实际意义。只提讲法的多样性而忽视教法的统一性、协调性,教学程序就会杂乱无章;反之,只提统一性,而忽视多样性、变化性,也会使教学活动单调、僵化,缺乏动态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最佳效果的多种教法的和谐统一,这样,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姿多彩而又协调一致的和谐美。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努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这与课程、教学手段的变革,以及教学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相适应。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克服这样两种倾向:上是千篇一律,程式化的倾向。其具体表现是墨守成规,企图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模式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因而语文课往往上得千课一面,缺乏个性和变化,甚至死气沉沉,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能。二是对先进教学经验生搬硬套的倾向。其表现为对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方法,以简单的态度对待之,生搬硬套,机械摹仿,这种课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不适应教学实际,其结果常常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上述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都破坏了教学方法的多样统一性、恰当性和适宜性,自然也就无提高而言。要克服这两种倾向,首先要进行观念的更新。教师不仅要研究自己如何“教”,还要研究如何教学生“学”,只有把“教”与“学”两方面的情况都吃透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达到教与学的相互协调。其次,要大胆改革教法,既要善于继承和借鉴中外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又要勇于进取,强化创新意识,能因人、因文、因时而异,创造出符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实际的新的教学方法,把继承与革新、观念与方法和谐地统一起来。
四、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好学生
情感态度是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列为教学的目标之一,并指出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她具有多样的情感,所以我们可以从很多的文章中找到一条情感肌理。教师如能切实抓住情感主线,创设温馨和谐课堂氛围,并且将之一以贯之地引领学生走下去,浓情课堂还是魅力无限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把教材中正义、美善的情感注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它们永远在学生的血管中循环流淌,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领悟亲情力量的巨大,感受亲情的伟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成功。
语文课是形象加情感的课。课堂上,方法多样,师生平等谈话,交流互动,共同感动,在与文本的切磋对话中逐步走向深层的精神交流。在看似松散的课堂流程中,对文章主旨的领悟却越来越深。这就要求教师激发情感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善于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让理趣与情趣交相辉映。教师关注主体的成功体验,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运用艺术性的言语和热情、温和的神情、亲密无间的动作对其进行肯定和鼓励、指正和点拨,使学生感受老师评价的真诚,产生浓浓的学习兴趣、情趣。
五、师生互动,达到和谐统一境界。
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应该是平等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带来教学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建构,真诚对话,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境界和精神氛围。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个性得以张扬,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促使教学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关于“师生互动”、“对话交流”,新课标主要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二,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这里说的既是理念,又是对教师讲析行为的限制。)第三,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