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助 急~~~!!!!

《冬之旅》创作背景及创作分析
《冬之旅》演唱时候的个人体会

毕业论文需要
拜托各位
如果能帮助到我
可以再多加分

《冬之旅》创作背景及创作分析
《冬之旅》演唱时候的个人体会
〖FL(〗也许是生活的安逸与有规律的循环,自己的内心渐渐萌生出一种平淡而无所作
为的感觉,也或是出于本能,便幻想寻求一种新的刺激,以期在历练的苦难中获得一种自我
充实。�不知什么时候,一首名为《在河面上》的小曲撩动了我的心绪,那辗转回肠的曲调
,在仿似吉他般轻盈、骚动的音响氛围中,我似乎前所未有地感悟或体验出作品中主人公那
种欲哭无泪的、苍凉的精神状态。�
或许是音乐中的那份悲凉与无奈久久地占据了我的心;抑或是有心钻入这份痛苦与受伤的灵
魂之中,去探究这种缠绵悱恻的生活由头;探究这种诱人的精灵何以令两百年后的人们仍为
之潸然泪下…… 渐渐地我萌发了以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作为我的研习课题的愿望
,以此作为走进舒伯特精神世界的一种有点不自量力的尝试。�
应该说,从开始到现在,他的音乐给我的冲击,始终都是那样的深沉,那样的充满诱惑。我
感受着乐曲中那瞬间即变的介乎于梦幻与现实之间的情绪变幻;同情着主人公那悲惨的命运
与崎岖的人生道路;品尝着他在生活中的无耐与无法抗拒的压抑。不过,想要抓住舒伯特其
人的本质,还是我写作和研究中最大的难题。他是一个捉摸不透的人物,有时好像很普通,
就像他在音乐中所展现的平民性那般;有时又虚无缥缈,甚至像个幽灵。在思考的过程中,
最吸引我的莫过于是舒伯特在音乐中所蕴藏的巨大感染力,以及他所具有的细腻的情感和令
人惊叹的才艺。我想,大凡聆听过他那神来之笔的人,都难以忘却他那真正富有灵感的乐思
,难以忘却他的音乐所带来的莫大慰藉。�
本文力图从音乐中去窥测和探讨潜藏于作曲家自身的伟大的音乐精神。文章的第一部分,笔
者更多地着墨于考察“维也纳会议”�①冲击后在严峻的政治环境笼罩下,这个既富有音乐
氛围却又布满警察的国度里,作为一位音乐家与君主专制的叛逆者的舒伯特的生存状态。第
二部分,本文将研究焦点转向艺术本体方面。在此,我先对套曲中的全部24首曲子进行个案
性质的逐一分析,并分别从艺术歌曲的历史、诗歌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器乐性思维、旋律特
征、调性以及钢琴织体等角度进行考察,从中归纳出一些颇具个性的技术特征。第三部分,
是作者着眼于美学层面的一些思考,试图挖掘潜在于作品音响表象之后的文化意蕴,并揭示
这些文化意蕴与现实社会及其整体文化环境的内在关系。�
1�法国大革命后的维也纳〖HT〗
法国大革命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了自由、博爱和平等的社会理想。随后拿破仑也以实现这一目
标的“功臣”的身份,窃取了革命成果,继而将法国乃至欧洲引向了混乱的倒退历程。1804
年,他自封为法国世袭皇帝,把教皇庇护七世叫来为他加冕。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念念
不忘公元800年利奥三世为另一个法兰克人的伟大君主查里曼大帝加冕的情形。一旦登上王
位,这位老革命领袖便成为哈布斯君主制的拙劣效仿者。他不再是被压迫人们的保护者,而
成为一切压迫者的首领。他的行刑队随时准备枪杀那些胆敢违背他意志的人。当拿破仑入侵
西班牙时,他又将一个西班牙人憎恶的国王强加于他们头上,并且屠杀仍旧效仿于原统治者
的马德里人时,公众舆论便开始反对这个过去在多纶戈和奥斯特利茨及上百次其他革命战役
中的英雄了。�舒伯特正是在这样一种国际气候中开始其人生旅程的。�
在舒伯特的孩提时光与青少年岁月,维也纳受到前所未有的政治和军事风暴的侵袭,这使维
也纳人民的生活空前紧张、压力沉重。至今我们仍能从舒伯特的好友——斯帕文的书信中看
那一时期人们对这一社会状况的描述。他在书中提到:“5月12日晚上,拿破仑开始炮轰市
中心。观看各式各样闪亮耀眼的炮火飞越夜空的情景真是惊心动魄,一颗炮弹在众多学生眼
前准确的击中大学广场,并炸着那座可爱的小喷泉。正值大家慌乱之际,另一次炮轰竟将神
学院建筑的屋顶炸得粉碎。就连住在底层的那位辅导员也不能幸免于难,当时他正好拿钥匙
开门准备回房呢!幸运的是,大楼内的另外两位辅导员恰好都不在宿舍里,否则就会全部落
难了。”��〔1〕��
从那时起,拿破仑不再是革命的英雄,而只是旧制度一切恶劣特性的化身。全欧洲都起来反
对这个“背信弃义的科西嘉人”。然而,拿破仑却已不是过去的拿破仑,疾病缠身,易于疲
劳,在指挥先遣部队进攻时,他已卧床不起。他总是一个悲剧演员,他给英国摄政王写了一
封信,告知殿下他愿意任凭他的敌人摆布,愿意像泰米斯托克利那样,在敌人的宽宏大量的
炉火旁得到一席之地。随后,他被转移到圣赫勒拿岛,在那里度过了最后的五年。�
拿破仑被送往圣赫勒拿岛后,那些曾被可憎的“科西嘉人”击败的统治者就在维也纳会晤,
开始了他们的复辟行动,力图废除法国革命导致的多项变革。维也纳会议的主要成果就是建
立起反法神圣同盟,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曾被法国大革命精神影响过的社会与民众,控制社会
舆论,他们把警察提高到国家最显赫的位置,对那些胆敢对任何官方行动稍加指责的人给予
最严厉的惩罚。�官员们试图靠镇压一切新思想来为世界开创一个“和平宁静”的年代,他
们使秘密警察成为国家的最高官员。1815年—1860年间,是政治间谍大显身手的年代。正如
历史学家房龙在其著名的通俗历史读本《人类的故事》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从宫廷到最低
级的酒店,间谍无孔不入。他们从大臣密室的锁孔窥探,偷听在市政公园长凳上乘
凉的人闲聊。他们守在边界,没有正当签证的人不准出境。他们检查钱包,任何载有‘法国
革命’思想的书籍都不准进入他们皇子的领地。”
�在克来门斯·冯·梅特涅公爵的统治下,高压的
专制政体越来越得以巩固。而梅特涅更从旁协助他为虎作伥。名目众多、前所未有的禁令接
连颁布。书籍、报刊、乃至向来被人们认为几乎与政治绝缘的音乐,也无一不受到极其严苛
的管制,类似纳粹秘密警察的密探不时混入大学与社团中,查访年轻气盛的学生,搜集所有
“不良”的言论与行为情报。校园不再是言论开放的地方。但是,高压政策向来都不可能按
照他们的意愿那样达到根本平息社会中那些不满的情绪,那些受过法国大革命精神熏陶的觉
悟者、社会精英,也总能找到宣泄自己满腔怨恨的场所。于是,维也纳的酒馆、咖啡屋就成
了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集散地。一批有为的青年常常云集于此,高谈阔论。�
2�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HT〗�2�1理想与抉择。18世纪末,维也纳仍然是神
圣罗马帝国�②的核心,它正经历着音乐的“黄金时代”。在1760
年到1828年大约70年的时间里,囊括了海顿的成熟期以及莫扎特的整个一生,并以贝多芬和
舒伯特的死而终结。在这70年中,古典主义音乐盛极一时,并在其炽热的艺术氛围中促生了
浪漫主义音乐。显然,音乐文化在这一历史交接点上也有了显著的变化,比如,现代面向公
众的音乐会开始出现,音乐家在社会上成为相对独立的个体,有了新的地位。我们今天知道
并景仰的音乐与音乐生活,很多都出自这一时期。当然,贝多芬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人物,
他是古典主义的过去与浪漫主义的未来的桥梁。舒伯特尽管过着与他的前辈们大不相同的生
活,但他研究并且珍视这一杰出的音乐传统。或许,在众人眼里,舒伯特算得上是个真正的
自由作曲家。然而,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社会依托的艺术家,仅凭出
卖作品换来的微薄收入,还是无法从容地养活自己。因此,舒伯特选择从事音乐作为自己的
谋生职业,必定会遭到家里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希望他能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他父亲极
力反对他的这种“极不现实”的选择,并希望他与自己和叔叔、哥哥一样,成为一名教师。
但舒伯特不愿意顺从家里的摆布,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舒伯特不再住在家里,彻底放弃能
给予他带来平稳生活的教书职业。显然,这一抉择意味着他将不再会有任何固定收入,而以
势单力薄的个体闯荡江湖,自生自灭,成为一个在生计上朝不保夕的自由作曲家。�
到1819年时,舒伯特已二十出头,经过种种磨难与历练之后,他的事业才开始出现缓慢上升
的势头。在第一次到林茨之前,他的名字就已相当频繁的出现在维也纳的宣传媒体上,偶尔
也出现在外地报刊上。舒伯特的实际处境比一般传记所描述的情况可能会好些,因为,公众
的确很赏识他的作品。但即便在支持他的朋友中,也很少有人了解他的全部艺术成就。舒伯
特作品在19世纪20年代在维也纳演出已比较频繁,乐评和广告常常说他是“受人欢迎的作曲
家”。大致在1820到1821年间,通过各种私人场合、或是半公开、或是公开的演出与作品传
播,舒伯特确实成为维也纳人心目中颇有名气的艺术家了。因此,出版自己作品的时机也终
于成熟,尽管出版计划时有阻滞或挫折。利奥波得·冯·索恩莱特纳回忆说:“舒伯特的名
字突然在所有的音乐圈子中被广为谈论,人们问《魔王》为什么没有出版。”��〔2〕�
好多出版商拒绝出版其作品,那是因为在他们依然认为“作曲家还没有名气,以及钢琴部分
太难。”但在后来,出版商们终于意识到舒伯特歌曲的价值——这是可以赚钱的东西。因为
奇货可居〖HJ*2〗,印刷和重印的数量都特别大,致贫的魔法慢慢解除了,出版商们普遍
接受他的作
品。当然,那还不是一个足以能令他无忧的时代或环境。1822年,罗西尼音乐在商业性运作
的霸权地位确实对舒伯特的事业造成冲击,这一点连早已享誉欧洲的贝多芬也未能幸免。他
预定好的演出,也不得不因为罗氏那种更讨好听众、也更有经济价值的音乐上演而做出缓期
的避让。尽管如此,禀赋、真诚而又坦荡的舒伯特对罗氏的才具还是表现出真心的信服,以
至在他早期的交响曲、室内乐、戏剧配乐和某些歌曲中,可以看到罗西尼对他的影响。�
19世纪最初的20年,尽管舒伯特的歌剧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也没有出版的机会,甚至一生
中最重要的器乐作品还没有完成,但他在事业上还是有某种程度的满足感。虽然,舒伯特在
经济上一直不稳定,但从来没有真正贫穷过。出版商给他的稿费还是相当丰厚的,特别是歌
曲作品方面的报酬。更何况他还有诸多创作项目委托金和专用金等多方收入。比如,他创作
《纺车旁的甘泪卿》时,他就曾从贝多芬的恩主莫里茨·弗里兹(Moritz Fries)那里得
到过一大笔钱。在他临终的1828年,其公开音乐会的收入也颇为丰厚。从当时娱乐媒体的报
道上我们又可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当舒伯特的某场音乐会过后,莱比锡的《大众音乐报》这
样评论到:“如果说贝多芬的作品都演奏得很完美,能带来无以伦比的听觉享受的话,那么
杰出的舒伯特于26日晚上在同一地点举办的音乐晚会,几乎毫不逊色地也做到了这一点”。
��〔2〕�可见,舒伯特专场音乐会在大众与评论界都获得了良好的反响,真可谓名利双
收。在维也纳的音乐生活圈中,他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这位30岁的作曲家显然对前途充
满了憧憬,他曾自豪地对出版商说:“音乐会中高朋满座,我得到了非常的赞誉”。��〔
2〕��2�2渴望与挫折。
显然,事业的顺遂并不意味着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家其一生追求的全部理想,生活中的难题
总是那样品类繁多,令人有不堪重负的感慨,以致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在其临终时由衷
地表现出满足,更何况那些敏感过人的艺术家呢?渴望与寻觅爱情的慰籍,在舒伯特的一生
中从没间歇过。但在这方面他似乎因为天生的腼腆而表现出拘束、谨慎和克制。他曾深深爱
上苔蕾丝·格洛白(Therese Gob),为她写了一首独唱曲。尽管他曾等候了她整整三年,
但是,舒伯特还是处于一种一厢情愿的憧憬之中。由于两人之间生活景况悬殊,他终究无法
取得她的芳心。而后,他的学生凯洛琳·埃斯特哈塞(Karoline)也曾燃起他的热望。作为
一个音乐家,他也本能地为她写过很多优美的作品。鲍恩菲尔德曾回忆到:“这些都是音乐
上的自白,是在真挚、深沉的激情中浸染过的,是从一颗温柔的爱人之心中提炼和升华出来
的,最完美、真诚的艺术作品”。��〔2〕�然而,在爱情方面舒伯特总是以热情开始,
而以失望告终,这似乎与他身边的贝多芬相仿。激情的迸发与精神的受挫,宣泄般的放纵、
用以自我消解的享乐与严肃的创作态度、高尚的艺术品味、勤奋的创作活动在他的生活中展
现出一幅难解难分又相互冲突的斑斓图景。显然,如果在灵魂中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的话,
是会耗尽一个天才的心力的。那么,失败的爱情经历与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往复循环,其间的
冥冥灭灭既伤人又诱人,它对这位充满活力的旷世奇才何尝不是一种抚慰又刺激的灵药呢?
后来,舒伯特又曾托费迪南转寄给苔蕾丝·格洛白一封信,在他的内心,仍深藏着对那个曾
令自己心怡的精灵的期盼。�
可以说,正是这种追求燃起其旺盛的热情,并使之成为其不懈创作的源源动力。然而,他的
热望也总在那种落差甚大的等级环境中屡遭挫折,但作为一位富有天赋的音乐家,他对这种
挫折也总是近乎本能地使这种因挫折而引发的情感困扰与精神压抑找到宣泄的途径,于是渴
望也好,温存也好,乃至挫折也好,都在不同的侧面给他的创作输送能量非凡的刺
激源,因而他才创作不止。其丰沛的创作正是其驳杂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也是他实现灵
魂自我救赎的唯一方式。�〖HT5”H〗注释�〖HTK〗
①〖ZK(#〗这次会议自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举行,这是一个胜利的同盟国齐集维也纳,
对欧洲版图进行重新划分的盛会。它的主要成果就是神圣同盟,它把警察提高到国家最显赫
的位置,对那些胆敢对任何官方行动稍加指责的人给予最严厉的惩罚。�
②公元962年,德意志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由罗马教皇加冕称“罗马帝国”。12世纪
,教皇腓特烈一世加冕时,又加上“神圣”二字,乃成“神圣罗马帝国”。其盛时疆域大体
包括德意志、捷克、比利时的一部分,及勃垦弟、尼德兰等地。其统治者以古罗马帝国继承
人自居。11—13世纪,帝国皇帝与教皇争主教叙任权,常起冲突。13世纪末起,皇权衰落。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作者晚期的代表作,于开始创作第二年完成,是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连篇套曲,其在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声乐与钢琴的相互补充、音乐优美与深度兼顾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
《冬之旅》写主人公遭到他所追求的爱人的拒绝,而离乡背景踏上茫茫的旅途。套曲借旅途中所见景物--沉睡着的村庄、邮站、路旁的菩提树、潺潺的小溪等,来衬托和刻划主人公的心理。这种悲剧性的抒情自白,映衬了作者一生的悲惨遭遇和当时社会生活的阴暗。
1 Gute Nacht 晚安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01.mp3
2 Die Wetterfahne 风信旗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02.mp3
3 Gefrorne Tranen 冻结的泪珠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03.mp3
4 Erstarrung 僵硬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04.mp3
5 Der Lindenbaum 菩提树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05.mp3
6 Wasserflut 洪水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06.mp3
7 Auf dem Flusse 在河上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07.mp3
8 Ruckblick 回顾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08.mp3
9 Irrlicht 鬼火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09.mp3
10 Rast 歇足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10.mp3
11 Fruhlingstraum 春之梦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11.mp3
12 Einsamkeit 孤寂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12.mp3
13 Die Post 邮递马车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13.mp3
14 Der greise Kopf 白发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14.mp3
15 Die Krahe 乌鸦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15.mp3
16 Letzte Hoffnung 最后的希望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16.mp3
17 Im Dorfe 在村落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17.mp3
18 Der sturmische 暴风清晨 Morgen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18.mp3
19 Tauschung 幻影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19.mp3
20 Der Wegweiser 里程表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20.mp3
21 Das Wirtshaus 旅人宿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21.mp3
22 Mut 勇气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22.mp3
23 Die Nebensonnen 幻影的太阳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23.mp3
24 Der Leiermann 街巷的乐士
http://jnjmuse.cnei.or.kr/musicbox_2/wintereise_24.mp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05
http://58.62.206.122/jwc/Article_View.asp?id=808
帮你搜了半天 8道这个是你想要的不?
第2个回答  2008-04-05
《冬之旅》创作背景及创作分析
《冬之旅》演唱时候的个人体会
〖FL(〗也许是生活的安逸与有规律的循环,自己的内心渐渐萌生出一种平淡而无所作
为的感觉,也或是出于本能,便幻想寻求一种新的刺激,以期在历练的苦难中获得一种自我
充实。�不知什么时候,一首名为《在河面上》的小曲撩动了我的心绪,那辗转回肠的曲调
,在仿似吉他般轻盈、骚动的音响氛围中,我似乎前所未有地感悟或体验出作品中主人公那
种欲哭无泪的、苍凉的精神状态。�
或许是音乐中的那份悲凉与无奈久久地占据了我的心;抑或是有心钻入这份痛苦与受伤的灵
魂之中,去探究这种缠绵悱恻的生活由头;探究这种诱人的精灵何以令两百年后的人们仍为
之潸然泪下…… 渐渐地我萌发了以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作为我的研习课题的愿望
,以此作为走进舒伯特精神世界的一种有点不自量力的尝试。�
应该说,从开始到现在,他的音乐给我的冲击,始终都是那样的深沉,那样的充满诱惑。我
感受着乐曲中那瞬间即变的介乎于梦幻与现实之间的情绪变幻;同情着主人公那悲惨的命运
与崎岖的人生道路;品尝着他在生活中的无耐与无法抗拒的压抑。不过,想要抓住舒伯特其
人的本质,还是我写作和研究中最大的难题。他是一个捉摸不透的人物,有时好像很普通,
就像他在音乐中所展现的平民性那般;有时又虚无缥缈,甚至像个幽灵。在思考的过程中,
最吸引我的莫过于是舒伯特在音乐中所蕴藏的巨大感染力,以及他所具有的细腻的情感和令
人惊叹的才艺。我想,大凡聆听过他那神来之笔的人,都难以忘却他那真正富有灵感的乐思
,难以忘却他的音乐所带来的莫大慰藉。�
本文力图从音乐中去窥测和探讨潜藏于作曲家自身的伟大的音乐精神。文章的第一部分,笔
者更多地着墨于考察“维也纳会议”�①冲击后在严峻的政治环境笼罩下,这个既富有音乐
氛围却又布满警察的国度里,作为一位音乐家与君主专制的叛逆者的舒伯特的生存状态。第
二部分,本文将研究焦点转向艺术本体方面。在此,我先对套曲中的全部24首曲子进行个案
性质的逐一分析,并分别从艺术歌曲的历史、诗歌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器乐性思维、旋律特
征、调性以及钢琴织体等角度进行考察,从中归纳出一些颇具个性的技术特征。第三部分,
是作者着眼于美学层面的一些思考,试图挖掘潜在于作品音响表象之后的文化意蕴,并揭示
这些文化意蕴与现实社会及其整体文化环境的内在关系。�
1�法国大革命后的维也纳〖HT〗
法国大革命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了自由、博爱和平等的社会理想。随后拿破仑也以实现这一目
标的“功臣”的身份,窃取了革命成果,继而将法国乃至欧洲引向了混乱的倒退历程。1804
年,他自封为法国世袭皇帝,把教皇庇护七世叫来为他加冕。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念念
不忘公元800年利奥三世为另一个法兰克人的伟大君主查里曼大帝加冕的情形。一旦登上王
位,这位老革命领袖便成为哈布斯君主制的拙劣效仿者。他不再是被压迫人们的保护者,而
成为一切压迫者的首领。他的行刑队随时准备枪杀那些胆敢违背他意志的人。当拿破仑入侵
西班牙时,他又将一个西班牙人憎恶的国王强加于他们头上,并且屠杀仍旧效仿于原统治者
的马德里人时,公众舆论便开始反对这个过去在多纶戈和奥斯特利茨及上百次其他革命战役
中的英雄了。�舒伯特正是在这样一种国际气候中开始其人生旅程的。�
在舒伯特的孩提时光与青少年岁月,维也纳受到前所未有的政治和军事风暴的侵袭,这使维
也纳人民的生活空前紧张、压力沉重。至今我们仍能从舒伯特的好友——斯帕文的书信中看
那一时期人们对这一社会状况的描述。他在书中提到:“5月12日晚上,拿破仑开始炮轰市
中心。观看各式各样闪亮耀眼的炮火飞越夜空的情景真是惊心动魄,一颗炮弹在众多学生眼
前准确的击中大学广场,并炸着那座可爱的小喷泉。正值大家慌乱之际,另一次炮轰竟将神
学院建筑的屋顶炸得粉碎。就连住在底层的那位辅导员也不能幸免于难,当时他正好拿钥匙
开门准备回房呢!幸运的是,大楼内的另外两位辅导员恰好都不在宿舍里,否则就会全部落
难了。”��〔1〕��
从那时起,拿破仑不再是革命的英雄,而只是旧制度一切恶劣特性的化身。全欧洲都起来反
对这个“背信弃义的科西嘉人”。然而,拿破仑却已不是过去的拿破仑,疾病缠身,易于疲
劳,在指挥先遣部队进攻时,他已卧床不起。他总是一个悲剧演员,他给英国摄政王写了一
封信,告知殿下他愿意任凭他的敌人摆布,愿意像泰米斯托克利那样,在敌人的宽宏大量的
炉火旁得到一席之地。随后,他被转移到圣赫勒拿岛,在那里度过了最后的五年。�
拿破仑被送往圣赫勒拿岛后,那些曾被可憎的“科西嘉人”击败的统治者就在维也纳会晤,
开始了他们的复辟行动,力图废除法国革命导致的多项变革。维也纳会议的主要成果就是建
立起反法神圣同盟,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曾被法国大革命精神影响过的社会与民众,控制社会
舆论,他们把警察提高到国家最显赫的位置,对那些胆敢对任何官方行动稍加指责的人给予
最严厉的惩罚。�官员们试图靠镇压一切新思想来为世界开创一个“和平宁静”的年代,他
们使秘密警察成为国家的最高官员。1815年—1860年间,是政治间谍大显身手的年代。正如
历史学家房龙在其著名的通俗历史读本《人类的故事》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从宫廷到最低
级的酒店,间谍无孔不入。他们从大臣密室的锁孔窥探,偷听在市政公园长凳上乘
凉的人闲聊。他们守在边界,没有正当签证的人不准出境。他们检查钱包,任何载有‘法国
革命’思想的书籍都不准进入他们皇子的领地。”
�在克来门斯·冯·梅特涅公爵的统治下,高压的
专制政体越来越得以巩固。而梅特涅更从旁协助他为虎作伥。名目众多、前所未有的禁令接
连颁布。书籍、报刊、乃至向来被人们认为几乎与政治绝缘的音乐,也无一不受到极其严苛
的管制,类似纳粹秘密警察的密探不时混入大学与社团中,查访年轻气盛的学生,搜集所有
“不良”的言论与行为情报。校园不再是言论开放的地方。但是,高压政策向来都不可能按
照他们的意愿那样达到根本平息社会中那些不满的情绪,那些受过法国大革命精神熏陶的觉
悟者、社会精英,也总能找到宣泄自己满腔怨恨的场所。于是,维也纳的酒馆、咖啡屋就成
了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集散地。一批有为的青年常常云集于此,高谈阔论。�
2�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HT〗�2�1理想与抉择。18世纪末,维也纳仍然是神
圣罗马帝国�②的核心,它正经历着音乐的“黄金时代”。在1760
年到1828年大约70年的时间里,囊括了海顿的成熟期以及莫扎特的整个一生,并以贝多芬和
舒伯特的死而终结。在这70年中,古典主义音乐盛极一时,并在其炽热的艺术氛围中促生了
浪漫主义音乐。显然,音乐文化在这一历史交接点上也有了显著的变化,比如,现代面向公
众的音乐会开始出现,音乐家在社会上成为相对独立的个体,有了新的地位。我们今天知道
并景仰的音乐与音乐生活,很多都出自这一时期。当然,贝多芬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人物,
他是古典主义的过去与浪漫主义的未来的桥梁。舒伯特尽管过着与他的前辈们大不相同的生
活,但他研究并且珍视这一杰出的音乐传统。或许,在众人眼里,舒伯特算得上是个真正的
自由作曲家。然而,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社会依托的艺术家,仅凭出
卖作品换来的微薄收入,还是无法从容地养活自己。因此,舒伯特选择从事音乐作为自己的
谋生职业,必定会遭到家里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希望他能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他父亲极
力反对他的这种“极不现实”的选择,并希望他与自己和叔叔、哥哥一样,成为一名教师。
但舒伯特不愿意顺从家里的摆布,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舒伯特不再住在家里,彻底放弃能
给予他带来平稳生活的教书职业。显然,这一抉择意味着他将不再会有任何固定收入,而以
势单力薄的个体闯荡江湖,自生自灭,成为一个在生计上朝不保夕的自由作曲家。�
到1819年时,舒伯特已二十出头,经过种种磨难与历练之后,他的事业才开始出现缓慢上升
的势头。在第一次到林茨之前,他的名字就已相当频繁的出现在维也纳的宣传媒体上,偶尔
也出现在外地报刊上。舒伯特的实际处境比一般传记所描述的情况可能会好些,因为,公众
的确很赏识他的作品。但即便在支持他的朋友中,也很少有人了解他的全部艺术成就。舒伯
特作品在19世纪20年代在维也纳演出已比较频繁,乐评和广告常常说他是“受人欢迎的作曲
家”。大致在1820到1821年间,通过各种私人场合、或是半公开、或是公开的演出与作品传
播,舒伯特确实成为维也纳人心目中颇有名气的艺术家了。因此,出版自己作品的时机也终
于成熟,尽管出版计划时有阻滞或挫折。利奥波得·冯·索恩莱特纳回忆说:“舒伯特的名
字突然在所有的音乐圈子中被广为谈论,人们问《魔王》为什么没有出版。”��〔2〕�
好多出版商拒绝出版其作品,那是因为在他们依然认为“作曲家还没有名气,以及钢琴部分
太难。”但在后来,出版商们终于意识到舒伯特歌曲的价值——这是可以赚钱的东西。因为
奇货可居〖HJ*2〗,印刷和重印的数量都特别大,致贫的魔法慢慢解除了,出版商们普遍
接受他的作
品。当然,那还不是一个足以能令他无忧的时代或环境。1822年,罗西尼音乐在商业性运作
的霸权地位确实对舒伯特的事业造成冲击,这一点连早已享誉欧洲的贝多芬也未能幸免。他
预定好的演出,也不得不因为罗氏那种更讨好听众、也更有经济价值的音乐上演而做出缓期
的避让。尽管如此,禀赋、真诚而又坦荡的舒伯特对罗氏的才具还是表现出真心的信服,以
至在他早期的交响曲、室内乐、戏剧配乐和某些歌曲中,可以看到罗西尼对他的影响。�
19世纪最初的20年,尽管舒伯特的歌剧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也没有出版的机会,甚至一生
中最重要的器乐作品还没有完成,但他在事业上还是有某种程度的满足感。虽然,舒伯特在
经济上一直不稳定,但从来没有真正贫穷过。出版商给他的稿费还是相当丰厚的,特别是歌
曲作品方面的报酬。更何况他还有诸多创作项目委托金和专用金等多方收入。比如,他创作
《纺车旁的甘泪卿》时,他就曾从贝多芬的恩主莫里茨·弗里兹(Moritz Fries)那里得
到过一大笔钱。在他临终的1828年,其公开音乐会的收入也颇为丰厚。从当时娱乐媒体的报
道上我们又可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当舒伯特的某场音乐会过后,莱比锡的《大众音乐报》这
样评论到:“如果说贝多芬的作品都演奏得很完美,能带来无以伦比的听觉享受的话,那么
杰出的舒伯特于26日晚上在同一地点举办的音乐晚会,几乎毫不逊色地也做到了这一点”。
��〔2〕�可见,舒伯特专场音乐会在大众与评论界都获得了良好的反响,真可谓名利双
收。在维也纳的音乐生活圈中,他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这位30岁的作曲家显然对前途充
满了憧憬,他曾自豪地对出版商说:“音乐会中高朋满座,我得到了非常的赞誉”。��〔
2〕��2�2渴望与挫折。
显然,事业的顺遂并不意味着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家其一生追求的全部理想,生活中的难题
总是那样品类繁多,令人有不堪重负的感慨,以致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在其临终时由衷
地表现出满足,更何况那些敏感过人的艺术家呢?渴望与寻觅爱情的慰籍,在舒伯特的一生
中从没间歇过。但在这方面他似乎因为天生的腼腆而表现出拘束、谨慎和克制。他曾深深爱
上苔蕾丝·格洛白(Therese Gob),为她写了一首独唱曲。尽管他曾等候了她整整三年,
但是,舒伯特还是处于一种一厢情愿的憧憬之中。由于两人之间生活景况悬殊,他终究无法
取得她的芳心。而后,他的学生凯洛琳·埃斯特哈塞(Karoline)也曾燃起他的热望。作为
一个音乐家,他也本能地为她写过很多优美的作品。鲍恩菲尔德曾回忆到:“这些都是音乐
上的自白,是在真挚、深沉的激情中浸染过的,是从一颗温柔的爱人之心中提炼和升华出来
的,最完美、真诚的艺术作品”。��〔2〕�然而,在爱情方面舒伯特总是以热情开始,
而以失望告终,这似乎与他身边的贝多芬相仿。激情的迸发与精神的受挫,宣泄般的放纵、
用以自我消解的享乐与严肃的创作态度、高尚的艺术品味、勤奋的创作活动在他的生活中展
现出一幅难解难分又相互冲突的斑斓图景。显然,如果在灵魂中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的话,
是会耗尽一个天才的心力的。那么,失败的爱情经历与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往复循环,其间的
冥冥灭灭既伤人又诱人,它对这位充满活力的旷世奇才何尝不是一种抚慰又刺激的灵药呢?
后来,舒伯特又曾托费迪南转寄给苔蕾丝·格洛白一封信,在他的内心,仍深藏着对那个曾
令自己心怡的精灵的期盼。�
可以说,正是这种追求燃起其旺盛的热情,并使之成为其不懈创作的源源动力。然而,他的
热望也总在那种落差甚大的等级环境中屡遭挫折,但作为一位富有天赋的音乐家,他对这种
挫折也总是近乎本能地使这种因挫折而引发的情感困扰与精神压抑找到宣泄的途径,于是渴
望也好,温存也好,乃至挫折也好,都在不同的侧面给他的创作输送能量非凡的刺
激源,因而他才创作不止。其丰沛的创作正是其驳杂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也是他实现灵
魂自我救赎的唯一方式。�〖HT5”H〗注释�〖HTK〗
①〖ZK(#〗这次会议自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举行,这是一个胜利的同盟国齐集维也纳,
对欧洲版图进行重新划分的盛会。它的主要成果就是神圣同盟,它把警察提高到国家最显赫
的位置,对那些胆敢对任何官方行动稍加指责的人给予最严厉的惩罚。�
②公元962年,德意志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由罗马教皇加冕称“罗马帝国”。12世纪
,教皇腓特烈一世加冕时,又加上“神圣”二字,乃成“神圣罗马帝国”。其盛时疆域大体
包括德意志、捷克、比利时的一部分,及勃垦弟、尼德兰等地。其统治者以古罗马帝国继承
人自居。11—13世纪,帝国皇帝与教皇争主教叙任权,常起冲突。13世纪末起,皇权衰落。
第3个回答  2008-04-18
街巷的乐士
第4个回答  2008-04-05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作者晚期的代表作,于开始创作第二年完成,是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连篇套曲,其在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声乐与钢琴的相互补充、音乐优美与深度兼顾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

《冬之旅》写主人公遭到他所追求的爱人的拒绝,而离乡背景踏上茫茫的旅途。套曲借旅途中所见景物--沉睡着的村庄、邮站、路旁的菩提树、潺潺的小溪等,来衬托和刻划主人公的心理。这种悲剧性的抒情自白,映衬了作者一生的悲惨遭遇和当时社会生活的阴暗。

舒伯特形容这部作品充满忧郁、凄凉的气氛,是“一套令人颤栗的歌曲”
第5个回答  2008-04-05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作者晚期的代表作,于开始创作第二年完成,是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连篇套曲,其在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声乐与钢琴的相互补充、音乐优美与深度兼顾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

《冬之旅》写主人公遭到他所追求的爱人的拒绝,而离乡背景踏上茫茫的旅途。套曲借旅途中所见景物--沉睡着的村庄、邮站、路旁的菩提树、潺潺的小溪等,来衬托和刻划主人公的心理。这种悲剧性的抒情自白,映衬了作者一生的悲惨遭遇和当时社会生活的阴暗。

毕业论文还是自己上心的好,在这里就是给你点线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