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成语都出自春秋战国时期?

如题所述

春秋战国以前,学在官府。接受教育,能够使用书面语言的无非巫史及贵族,文字使用范围既不广泛,也不成熟。譬如卜辞,从数量上看十几万块,很不少了,但靠就其内容,大部分却浑如流水帐一般。此种情况在西方也有,克里特岛线形文字也多是货物清单,税收清单。再如西周,比起殷商来是有发展的,这一点从尚书《盘庚》三篇的诘诎聱牙到《酒诰》、《顾命》的庄重典雅可以体现,然后还出现了韵文的《诗经》中的许多篇目,也可显示出这种文化上的进步。不过,另一方面是西周的文化终究还局限于贵族阶层,他们使用文字,范围不过是记事铭功、宴饮娱乐、公文政务而已,对于更微妙的情感,更深邃的哲思都无涉及——因此,春秋之后的文化下移、文化普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是使用文字的主体急剧增加,不再是贵族的垄断品;其次是文字的使用范围,深度都大有增加。可以说,这一时代是中国文学的草创期和奠基期,《诗》《书》的完备在这一时代;列国史记产生于这一年代;辞章诗赋萌芽于这一年代;私人著述也创始于这一年代(此点见古史辨相关论述,曰战国之前无私人著述)……正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书面语言、对于文学是一个开创形成时期,所以留下的习语、典故必然就多,因为一个语言的发展,总是一代代往前学习而得的,时代越早的东西,往往越容易被更多地使用,也更容易成为经典。正如西方中世纪以来的文学源头之一正是《圣经》,故而在西欧各语言中,都留下了众多的来源于《圣经》的典故和格言,其理一如。春秋战国留下的成语多,实际上汉末至唐留下的成语也多,后者的原因是,魏晋南北朝甚至于隋唐也是中国文学、语言的一个大发展时代,是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一个大的过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4

成语来自语言,而语言又来自生活行为,而生活行为又来自于人种。因此,成语的诞生必然和语言、民族、故事、时间有必然联系。比如下列一个成语。因为春秋战国时代人民风俗席地而坐,卫国人商鞅前往秦国给秦孝公讲法才导致他们促膝长谈。而不是因为文化下移才导致有成语,不是因为春秋战国有哲学、有百家争鸣才导致有成语的!那为什么宋元明清无法诞生成语或者寥寥无几呢?原因是生活行为发生彻底的变化或者变革,我们从这个小例子就可以得到验证。北宋开国以来,中国人也许是受到五代十国沙坨民族统治的影响,总之中国人抛弃了席地而坐的风俗,继而又抛弃了从席地而坐发展起来的一个叫做【礼仪】的东西。那么坐怀不乱、举案齐眉、正襟危坐、如坐针毡这类需要生活气息的成员自然而然是诞生不出来了。

第2个回答  2018-01-04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和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孔子作为第一个私塾老师出现后引发知识大爆炸,孔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大家的寓言和春秋战国人和后人总结的作品正是寓言和名句的集中地,这方面的成语真的太多太多了,讲成语故事话一晚上也说不完。历史故事方面,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乱世出英雄绝对不会错,不信看看三国和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耳熟能详的将军元帅。春秋战国不缺才俊,因为有太多毛遂自荐鸡鸣狗盗的门客,奉公守法大义灭亲的官员,一字千金千虑一得的丞相,三令五申尔虞我诈的将军,一鸣惊人一言九鼎的君王……那是一个伯乐识马千金买骨而门庭若市,志在四方而高山流水,因势利导孺子可教而升堂入世的年代。那也是一个唇亡齿寒却鸟尽弓藏,玩火自焚而众叛亲离举棋不定致痛心疾首的年代。

第3个回答  2023-05-18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如孔子、荀子、孟子、老子、韩非子等。而这些人物的言行和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成为影响深远、耐人寻味的文化遗产。因此,很多成语都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常常被人们引用和运用。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