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信奉过午不食的养生方法,这个养生方法有什么弊端?

如题所述

过午不食”,实际上是佛家戒律,这个“午”,是指正午,大概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这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就不能吃东西了。网上开始流传“过午不食”减肥保健。过午不食,晚饭不吃,对健康有好处吗?当然没好处。网上有人讲,古代人就不吃晚饭,实际上这是胡说。翻翻古书,很容易找到古代人一日三餐饮食习惯的证据。上古时期老百姓普遍是两餐制,一天两顿饭。第一餐叫“朝食”,大概是上午9点吃。

第二餐叫“辅食”,大概是下午4点吃。《孟子》里讲“饔飧而治”,饔就是朝食,飧就是辅食。这么吃,主要是当时生产能力低下,粮食有限,不得不怎么吃。研究古代食制,很多学者认为秦汉以前,老百姓都是一天吃两顿,实际上也未必。比如《庄子·内篇》说,“适莽苍者, 三餐而返, 腹犹果然”,战国时《日书》里也有记载,傍晚和夜间,还有一顿叫“暮食”。看起来那时候已经有一天三顿的吃法。

但有学者说,可能在当时,有钱人已经开始一日三餐,老百姓还是吃两顿,或许有道理。但《战国策·齐策四》又有“士三时不得餍,而君鹅鹜有余食”的讲法,意思是读书人一天三顿都吃不饱,你这里鸭鹅吃不了,看起来那时老百姓也流行一日三餐了。不管当时老百姓怎么吃,但据《周礼》讲,王肯定是一日三餐,早上吃“朝食”,之后吃“燕食”,燕食就指午饭和晚饭。所以,上古时候,特权阶级,无疑是一天三顿。

老百姓可能吃不起,一天两顿就凑合了。所以,第一,两餐制,就算有,也不是为了养生,确实是没饭辙。第二,如果古人认为两餐制有助于养生,特权阶级肯定第一个上,何必吃三餐祸害自己的身子。古代特权阶层吃得好,不但有三餐,还有四餐制。比如汉朝帝王就是法定四餐制。班固《白虎通》还解释了原因,说,“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这是把四餐跟四方、四时相对,其实就是给帝王多吃找借口。学者估计,魏晋以后,一日三餐就比较普及了。到了隋唐,基本上甭管有钱没钱,大家至少都是一天三顿。那时候,也就有了“中餐”、“午餐”这类词汇,比如贾岛《送贞空二上人》诗云:“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就管午饭叫“中餐”。白居易《咏闲》云:“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就叫午饭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7
古时候,特权阶级,无疑是一天三顿。老百姓可能吃不起,一天两顿就凑合了。所以,第一,两餐制,就算有,也不是为了养生,确实是没饭辙。第二,如果古人认为两餐制有助于养生,特权阶级肯定第一个上,何必吃三餐祸害自己的身子。古代特权阶层吃得好,不但有三餐,还有四餐制。比如汉朝帝王就是法定四餐制。班固《白虎通》还解释了原因,说,“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这是把四餐跟四方、四时相对,其实就是给帝王多吃找借口。学者估计,魏晋以后,一日三餐就比较普及了。到了隋唐,基本上甭管有钱没钱,大家至少都是一天三顿。那时候,也就有了“中餐”、“午餐”这类词汇,比如贾岛《送贞空二上人》诗云:“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就管午饭叫“中餐”。白居易《咏闲》云:“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就叫午饭了。
第2个回答  2019-09-26
第一,两餐制,就算有,也不是为了养生,确实是没饭辙。第二,如果古人认为两餐制有助于养生,特权阶级肯定第一个上,何必吃三餐祸害自己的身子。
第3个回答  2019-09-26
过午不食”,实际上是佛家戒律,这个“午”,是指正午,大概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这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魏晋以后,一日三餐就比较普及了。到了隋唐,基本上甭管有钱没钱,大家至少都是一天三顿。
第4个回答  2019-09-26
过午不食”,实际上是佛家戒律,这个“午”,是指正午,大概是中午11点到下午1点这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