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的主要内容

50字以内,急需。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故乡》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扩展资料

作者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9年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从《鲁迅日记》中可以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月修葺完毕,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

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老家,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大约住了二十来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达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大约29天。

《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来。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故乡》创作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来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故乡 (鲁迅创作短篇小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31

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这篇小说中有两种氛围,一种是沉重、灰暗的,一种是轻灵、欢悦的(前者如开头和靠近结尾的景物描写,后者如写到闰土在月下的西瓜地里的情景),这两种氛围仿佛明暗两种光同时投射到一个物体的两面,给人一种复杂、丰富而美好的体验和感染。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故乡

第2个回答  2020-12-15

对于这个问题,学界有两个解释,主要是集中在“杨二嫂偷碗碟”与“闰土藏碗碟”两大说法上。

针对于两种说法,我又去细细读了几遍文章,出于中国式农民的思考,我认为“杨二嫂”是偷碗贼。证据有三。

首先,我们来看鲁迅,对于杨二嫂的描写,简直是活灵活现地刻画了一个粗鄙的农村妇女形象,对于迅哥儿的冷嘲热讽,并且在原文中他说,迅哥:贵人眼高,阔得很,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这如果放在现在就是一个仇富的人啊!这样的一个形象是作者和读者都不喜欢的,所以鲁迅很有可能给杨二嫂这个圆规的形象,背负上一个“恶”的名声。这样的情节安排也非常的契合,鲁迅,对当时人们落后愚昧的讽刺。

第二个证据便是杨二嫂的手脚不干净。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在《故乡》里面,杨二嫂最后冷嘲热讽完迅哥儿后,她转身便顺了一副手套,而这是当着迅哥儿的面进行的。在原文中,鲁迅是这样写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这样便将一个尖酸刻薄的妇人像描写的淋漓尽致。之后慢慢地走,走时将迅哥儿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这一个动作非常的自然,就像是迅哥儿家欠她的一样,所以这一个行为便更加证明了杨二嫂,她的确是偷藏了碗碟的人。


第三个证据便是,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惯性思维,对比来看杨二嫂和闰土,一个是尖嘴猴腮,另一个则是憨厚麻木,通过,截然不同的两个形象,我们便可以一下子得出,杨二嫂应该是偷碗贼的结论。因为闰土他经历了苦难生活的磨练,已经不会有非分之想,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老实本分,不再同命运抗争的农民了。其实这也是一类种毒最深,最落后,最难以发动的农民的一个代表性人物,而且闰土本就是迅哥家的仆人,迅哥母亲也告知了闰土自己随便去挑点东西,这样一来闰土便可以光明正大的拿东西,自然不用去偷藏碗碟了,可以大大方方地拿。

这样一来就会引得杨二嫂的嫉妒,再者说有些妇女就有斤斤计较的特性,杨二嫂正好也属于这个性格的人,所以面对她想拿的东西却得不到,而闰土却可以随意拿,她当然会去诬陷闰土偷藏了碗碟,从而她的心里就会比较平衡了。通过这三个证据,我们便得出了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通过这三个细节也更加证实了,杨二嫂偷拿碗碟是极有可能之事。我也是赞同这个观点的。

通过查阅资料,也看到了一些对于“闰土偷碗碟”的分析,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是,鲁迅在故乡,结尾最后的描写,也就是迅哥儿听了母亲讲述的碗碟事件之后,他感慨道,觉得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他隔成了孤身,使他气愤,那个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本来十分得清楚,现在却非常模糊了,也使得他非常的悲哀。从这一段的描写中,我们便可以知道迅哥是在听了母亲讲述这件事情之后所发的感慨,而不是在知道这件事之前。所以,通过这段话,极有可能事情的真相是闰土偷了碗碟。但是指着一点是经不起推敲的,这样一对比,更大的可能性是在杨二嫂的身上。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2

鲁迅的《故乡》的主要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扩展资料

一、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二、创作过程

作者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9年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

《鲁迅日记》中可以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月修葺完毕,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

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老家,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大约住了二十来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

29日中午抵达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大约29天。《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来。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故乡》创作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来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故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7-12
《故乡》写我回绍兴搬家到北京.在绍兴的所见所闻.描绘了豆腐西施\闰土等童年时代的邻居\朋友的变化.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比,少年闰土活泼可爱,机灵能干,中年闰土则麻木、畏缩,反映了传统思想对人的深刻影响,还有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形象,由一个美丽的女子变为一个庸俗、自私、刻薄的人,

小说中鲁迅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这不仅是作者对当时中国农村生活现实的深刻的思考,也是对统治中国农民的思想的历史文化的不满,所以要“逃异地,走异路,去寻求别样的人生”,也希望年轻的一代有新的生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