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行书都有哪三件?分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1

所谓“三大行书”,是指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东坡的《寒食帖》(《黄州寒食诗稿》)。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50岁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一众好友亲朋四十余人来会稽山阴兰亭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按当时的风俗,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在流觞曲水的宴乐中,众人饮酒赋诗,最后由王羲之作序,王羲之在微醺中提笔展纸,留下了《兰亭集序》这篇滋养千秋后代的书法和文章佳作,成为中国书法史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件《兰亭集序》书法作品,是王羲之即兴书写的一篇草稿,多处有涂改的痕迹,据说,后来王羲之又书写多遍,其神采均不如此高。这件作品标志着汉字行体的成熟与书写的完美,蕴涵了王羲之严谨、舒朗的个性与才情,其笔法、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字体结构、章法变化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全文三百二十四字中仅“之”字就出现了二十处,书写无一雷同,却又达到了整篇神韵的和谐统一。唐初,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书法推崇备至,以不雅的方式从王羲之后人手中骗到这篇《兰亭集序》,他死后把王羲之的真迹带进了自己的坟墓。流传至今最佳版本是唐代冯承素双钩填廓的一件,因上盖有中宗神龙年号印,也称神龙本,成为历代学习书法的经典范本,明代书画大家董其目赞誉:“章法为古今第一。”

唐代颜真卿书写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流露出春游酒乐的雅兴,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充满了痛失亲人的满腔悲愤。《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任平原太守之职时,收复了被叛军掠夺的常山失地后,他找到为镇守常山而牺牲的堂兄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的遗体,写下的一篇国仇家恨、血泪斑斑的祭文。颜真卿刚开始写《祭侄文稿》时的情绪相对平静,先道出年月,再表明自己的身份,接着流露出对侄儿季明青春才貌的感伤回忆和赞扬,当他写到“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颜真卿对私利小人的痛恨和兄侄遭遇的伤怀,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心情,书法线条悲愤沉重、凄楚锋利,形成了整篇书法悲愤之情的高潮。

贬居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写出了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稿》。苏轼学习书法沿袭了唐人的风气,早期多学二王,后来很喜欢颜真卿端正朴厚的书风。他的字多呈扁宽肥硕状,同时代的书法大家黄庭坚戏称苏轼书法是“石压蛤蟆”体,《黄州寒食诗稿》也代表了苏轼书风的这一特点。然而,《黄州寒食诗稿》又是苏轼书法中少见的一件情绪波动极大、节奏感极强的作品。

欣赏这幅作品不可弃其内容而只看书法,借惜春之情抒悲愤之意的诗,才是这幅书法产生的情感根基。从作品上看,苏轼起笔时心情很平和,白话般地平铺直叙:“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书写从容,结字严谨中还透着秀美之气,没有流露出一点儿的悲愁,如交响乐的低音前奏。当他写到“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时,苏轼内心深处的悲愤再也无法克制了,出现了他在书法中少有的情绪外露和个性张扬,一改平时笔法绵里藏针的含蓄,侧锋中锋并用,连续将“苇”字和“纸”字最后一笔放开,一舒满腔怒气,尤其将“纸”字最后一笔用中锋拉下,像一把利剑插在了“君”字的头上。他从平和的心情下笔,随着情绪的转化,字越写越大,写到“破灶”时出现了悲愤情绪的高潮,最后一行仅用一个字收尾,又产生一种风雨过后的平静美,在章法上也与开头三行产生了呼应关系,使整幅作品显得起伏有致,狂而不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