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6
农产品源头污染主要包括物启受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污染与在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或非法使用的投入品或添加剂等影响。农产品安全质量受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影响而言,主要是指水、土、气等环境的污染;而不合理或非法使用投入品给农产品安全质量带来的危害,其严重性易于理解,如高残留高毒农药、兽药的使用、瘦肉精等激素的使用,等等。为了使食品生产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更全面的认识,以便更好地采取措施,预防与控制食品污染,着重对因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以供读者参考。
1. 重金属
在美国提出的优先污染物中,所列出的重金属为砷、铬、汞、镉、铅、镍、锌、硒、铜等,其中砷与桐没硒为类金属。在重金属中,除砷、汞和硒的有机化合物容易挥发外,它们和有机物不同,不但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相反还可能在生物作用下,形成毒性更强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因此,重金属一旦进入环境,便原地长期存在,对人类具有长期潜在的危害。重金属中毒可使人体的肝、脾受损,影响钙质吸收、骨变形,骨折疼痛,影响人的生殖能力,致癌等危害。水、土中重金属含量主要受土壤背景值与外来污染物的影响。
江苏省科协主持的“江苏农产品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与实施”课题组,于2003年,按农业部《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NY/T395 - 2000)对全省4个县(市)进行了调查分析,表明苏南某市菜地受污染较为严重,51. 7%的菜地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主要污染因子是镉、汞和DDT,相比之下,稻田污染程度较轻;苏中海安、高邮两县(市)耕地总体质量较好, 95%以上耕地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其中海安县为96. 6% ,高邮市为95. 2% ,少部分地区受DDT、Cr及Cd轻污染;苏北洪泽县耕地土壤总体质量良好, 99. 1%的耕地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少数地区铬、汞、铜含量偏高。
分析造成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工业或城市排放的废水、固体废弃物与干湿沉降以及农业自身的投入品,如农药与肥料。据报道,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地区约占污灌面积的45% ,其中比较严重的是汞与镉。
张永春等分别调查了宁连公路淮安段两个断面,结果发现沿公路两侧0~150 m范围内土壤中铅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 0~50m范围内累积较为明显;断面1各样点土壤铅含量平均为18. 60 mg/kg,断面2各样点土壤铅含量平均为16. 83 mg/kg;断面1距路基5 m、25 m、50 m、75m、100 m处土壤铅平均含量与300 m处的背景值相比,增加了53. 3%~74. 8%;断面2距路基5 m、25m、50 m、75 m、100 m处土壤铅平均含量与300 m处的背景值相比,增加了46. 4%~65. 3%。虽然土壤铅含量均未超标,但仍有3个样品的稻米铅的含量超出了相关的无公害稻米重金属限量标准(≤0. 4mg/kg) 。
石元值等研究了汽车尾气对茶叶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汽车尾气对茶叶新梢、老叶中的铅元素含量影响较大,公路边的茶叶新梢中铅元素含量比距离公路远的茶园茶叶新梢高39. 2%~129. 6% ,而公路边的茶园老叶中的铅元素含量要比距离公路远的茶园老叶高39. 5%~159. 1%。
长期施用微量元素高含量的粪便,将导致土壤中微量元素蓄积污染。张子仪预测, 1万头猪场按美国FAD允许使用的砷制剂推算,若连续使用含砷的添加剂饲料, 5~8年之后,将可能向猪场周边排放近1 t砷, 16 年后土壤中的砷即可增加1 倍。
Betey等(1972)和Feenstra等(1993)报道用高铜添加剂饲喂动物,生产的粪便作牧草肥料,该草制成干草时,可使绵羊发生中毒(粪中铜的浓度为700 ~3 000 mg/kg,干草中为42 mg/kg) 。
土壤或水体重金属均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进而造成食品污染。郑宗林等综述报道了水生生物对水体中重金属的富集试验结果,鱼类可蓄积比周围水体环境高1 000 倍的汞; 当水中汞含量达0. 001~0. 01 mg/L时,通过小环境藻—水蚤—金鱼的转移浓缩, 35 d后鱼体中的汞含量可为水的800倍;一般鱼类含砷1. 1 mg/kg,砷浓度较高的养殖区的贝类含砷量高达100 mg/kg;大海虾含砷可达174mg/kg,小海虾含砷15~40 mg/kg。海水生物对铬有富集作用,其浓缩系数为:海藻60~1 200、无脊椎动物2~9 000、鱼类2 000。通过富集和食物链的作用,动物食品中的含铬量比植物食品高,如鱼、猪肉、蛋为0. 1~0. 5 mg/kg,蔬菜和水果均在0. 1 mg/kg以下。
土壤、水体等环境中重金属也可以通过作物富集,从而造成食品污染。廖自基报道生长在冶炼厂附近的植物中, 花椰菜叶片含砷量仅为5. 5mg/kg,与土壤本底值基本相同;而草本植物叶片含砷量竟高达396 mg/kg,是本底值含量的70多倍。
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又称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简称POPs)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将它们定义为是一类具有毒性,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在环境中能够持久存在,且能通过大气运动在环境中进行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199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需要采取国际行动的首批12种POPs,即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DDT、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杀酚、七氯、PCB s、PCDDs和PCDFs,前9种是农药, PCB s是工业化学品, PCDDs和PCDFs是化学产品的杂质衍生物和含氯废物焚烧的产物。
2001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组织召开的国际文书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禁用12种有机污染物的公约,完成了最后文本的谈判,至今已有150多个国家成为公约签约成员。中国是签约国之一,也承担起相应的义务与职责。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干扰人类及野生动物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亦被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或环境雌激素。许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已知和可疑致癌物,如多环芳烃和PCDFs等。也有大量证据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降低人与动物的免疫功能,并影响动物的行为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以下特征: ( 1)难以降解,具有长期残留性,长期停留在环境中。(2) POPs是亲脂憎水性化合物,具有生物积累性。在水和土壤系统中, POPs会转移到固相或有机组织的脂质,代谢缓慢而在食物链中蓄积并逐级放大,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3) POPs具有半挥发性和长距离迁移性。在环境温度下, POPs蒸发进入大气,并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界面交换,长距离迁移后而沉积。例如,温度高的低纬度地区,产生的POPs的蒸汽压高;低温的极地等高纬度地区, POPs的蒸汽压低,从蒸汽中分离而沉积到极地等地球表面,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表现出所谓的“全球蒸馏效应”和“冷浓缩现象”。(4)具有高毒性,包括致癌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特性等,严重危害生物体。
当前,在世界绝大多数的江湖水体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POPs的污染。在威尼斯湖表面沉积物中,二嗯唤和呋喃的浓度分别处在16 ~ 13 642ng/kg和4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