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刎的原因是什么

毛遂自荐后闻名列国,但到了自荐成功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他为什么自刎?

在中国历史上,毛遂是出了大名的。一位普通的门客,凭借自信和勇气,凭借胆识和智慧,自荐出使楚国,促成了楚、赵合纵,同时也得到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这就是“毛遂自荐”。但是毛遂之死却算的上一个悲剧。据史料记载: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的“合纵抗秦”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从而得到了平原君的特别赏识。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燕军派大将军粟腹领兵大举进犯赵国,由于平原君没有意识到毛遂只是个外交人才,而非统率千军的将才,便力举毛遂统帅大军前去御敌。结果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毛遂面对一败涂地的惨状,羞愤万分,自刎身亡。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毛遂自刎。

  从“毛遂自荐”的辉煌到“毛遂自刎”的凄惨,短短一年,毛遂从人生的顶峰坠落低谷,乃至殒命,这不能不让人嗟叹。

  这种落差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不能停止的。我们得辩证地看待这种落差。从读史明理的角度看,毛遂自荐最少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一个人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要适时表现。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三年食客,才不显,能不露,根本没有引起平原君的注意,但是他很清楚自己的才能。当秦国围攻赵国,平原君力挑说客时,他主动推荐自己,并最终依靠自己雄辩的口才说服楚王联赵结盟,共同抗秦。一个人的才能并不是到哪里都能得到赏识的,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使有伯乐,千里马也须常“嘶鸣”。适时发现自己拥有的才能,并像毛遂一样抓住机遇,展现自我。当然,毛遂自刎也是有启示的:一个人要学会拒绝。当毛遂得知赵王要他带兵打仗时,他是拒绝的,因为他深知自己有雄辩之才而无将帅之能,但他终究没有推脱。对于我们,一个自己才能无法达到的目标,要学会拒绝;一个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要学会请教;一个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要学会求助。从哲学的观点来讲,就是要真正看到自我本质,要务实去虚,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

  从军事战略上也能得出两点启示:一是毛遂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强调的是某一方面的优势对全局的极其重要的掌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军事战略在某一方面造势,用突出的某一方面核心战斗力威慑敌方,达到军事目的;其二,毛遂这个雄辩的外交家在使用上的错位导致一败涂地的结果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军事家,与其雄辩的口才并无多大关系,他需要有高度的战略眼光与娴熟的指挥技巧。换个角度来说,军事人才,当然也不仅仅是军事人才的使用,必须着眼于其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素质,否则,无异于是对人才的扼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31
  “毛遂自刎”完全是子虚乌有。这件事是虚构的。没有出处,是戏说,“毛遂自刎”或“毛遂自惭”的说法最早来自于鄢烈山所写《毛遂之死》,完全是编造出来的东西,史书并未记载。
  有”毛遂自荐“的故事:
  据《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记载,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平原君打算在其门下食客挑选出二十个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挑选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符合条件。这时,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请求加入前往楚国的行列。平原君问:"你在我门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锥子一样,立刻就会显露出锋利的锥尖。而你在我门下三年了,我却没听说过你有什么表现,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现在自我推荐,就是请求你把我放进袋子里,如果早点有这样的机会,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锥尖而已,而是早就显露出才能,锋芒毕露了!”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有道理,就答应让他一同前往。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会谈,从早上到中午,都还没有结果。毛遂于是持剑走到楚王面前,极力说明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楚王终于被说服,答应赵国愿意出兵援救。于是两国当场歃血为盟,誓守联合抗秦的盟约。毛遂这次不仅帮平原君完成任务,也为国家立下了功劳,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为上宾。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21
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公元前256年),燕国派大将栗腹率军队攻打赵国,未等毛遂张嘴,赵国之相平原君就力荐毛遂为帅迎敌。未料昌都一战,赵军被杀得片甲不留,主帅毛遂羞愧难当,拔剑自刎,这就也是毛遂最终的结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1-21
毛遂压跟就是脑热者,再当3年食客又何妨?非要听张爱玲鬼话;出名要趁早。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平原君不喜欢他自荐,就硬是把他做炮灰了
第4个回答  2013-11-21
哎,说来也可怜,他那个障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