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原文

我只求原文,全部的,不要注解拜托了……

《论语·子罕》原文:

《论语·子罕》

春秋 孔子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

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孔子说:“行事当以忠信为主。你能不友爱身边不如你的人吗?即使他们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孔子说:“不断地求取知识,以至于不在对现实世界的事物产生困惑;真诚的待人如己,以至于不在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的实践前行以至于不在畏惧任何困难。”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扩展资料:

《论语·子罕》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子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8-07
原文版:1 原文: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2 原文: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3 原文:子罕: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4 原文: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 原文: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6 原文:子罕: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7 原文:子罕: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8 原文: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 原文: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10 原文: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1 原文: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2 原文: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13 原文: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4 原文: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 原文: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6 原文: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17 原文: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 原文: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9 原文: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0 原文: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21 原文: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22 原文: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3 原文: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4 原文:子罕: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5 原文:子罕: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6 原文: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7 原文:子罕:子曰:“衣敝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28 原文: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9 原文: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0 原文:子罕: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31 原文:子罕:“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含译文版:1 原文: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子罕:孔子极少谈论:私利、命运、仁道。2 原文: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子罕:贵族区的人说:“孔子真伟大!博学多才,样样都是专家。”孔子听说后,对学生说:“我的专长是什麽?是驾驶?是射击?大概是驾驶吧。”3 原文:子罕: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子罕:孔子说:“用麻布做礼帽,是以前的规定;现在都用丝绸,比较节约,我随大众。在堂下拜见君主,是以前的规定;现在都堂上拜,没有礼貌。虽然违反大众,我还是赞同在堂下拜。”4 原文: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子罕:孔子杜绝四种弊病: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5 原文: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子罕:孔子在匡地被困,他说:“文王死了后,文化遗产不都由我继承吗?老天若要灭绝文化,我就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老天若不灭绝文化,匡人能把我怎样?”6 原文:子罕: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子罕:太宰问子贡:“老师是圣人吗?为什麽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老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又要他多才多艺。”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乾一些粗活。贵族会有这麽多技艺吗?不会有的。”7 原文:子罕: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译文:子罕:牢说:“孔子说过:‘我没有被重用,所以学会了许多技艺。’”8 原文: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子罕:孔子说:“我知识丰富吗?我无知埃有个农民问我,他提出的问题,我一无所知,我问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才彻底清楚了。”9 原文: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译文:子罕:孔子说:“凤凰不飞来,黄河不出图,这些象徵出圣人的现象都没出现,看来我完了。”10 原文: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译文:子罕:孔子见戴孝的人、穿官服的人、以及盲人,即使是年轻人,也必定站起来;从他们身边过,必定快走。11 原文: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子罕: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著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12 原文: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译文:子罕: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让同学当佣人。病情好转后,孔子说:“子路骗我很久了!我没有佣人却冒出来了佣人。我欺骗谁?欺天吗?与其让佣人给我送终,不如让学生给我送终!即使我的丧事办得不隆重,我的尸体还会丢在路上吗?”13 原文: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子罕:子贡说:“假如这有块美玉,是用柜子藏起来呢?还是卖给识货的人呢?”孔子说:“卖出去!卖出去!我等著识货的人。”14 原文: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子罕:孔子想到一个边远地区去祝有人说:“这地方很落后,怎麽办?”孔子说:“君子住在那,还有什麽落后?”15 原文: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译文:子罕: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才把音乐整理好,《雅》、《颂》都安排妥当。”16 原文: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子罕:孔子说:“在外献身祖国,在家孝顺父母,尽力办好丧事,不酗酒,对我有什麽问题?”17 原文: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子罕: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18 原文: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子罕:孔子说:“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的人。”19 原文: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子罕:孔子说:“譬如堆山,还差一筐,没堆成就停了,功亏一篑是自己造成的;譬如填坑,只倒一筐,继续填下去,坚持不懈是自己决定的。”20 原文: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子罕:孔子说:“听我说话毫不懈怠的人,只有颜回吧!”21 原文: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子罕:孔子评论颜回:“可惜啊!我只见他前进,没见他停止。”22 原文: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子罕:孔子说:“出了苗而不开花的情况是有的!开了花而不结果的情况也是有的!”23 原文: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子罕:孔子说:“年轻人值得敬佩,怎知后代不如今人?四五十岁还默默无闻的人,就没什麽前程了。”24 原文:子罕: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子罕:孔子说:“合情合理的规劝,能不听从吗?改正了错误才是可贵;恭维赞扬的话语,能不令人高兴吗?分析了原因才是可贵。只高兴而不分析、只听从而不改正的人,我是一点办法也没有。”25 原文:子罕: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子罕:孔子说:“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26 原文: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子罕: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27 原文:子罕:子曰:“衣敝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子罕:孔子说:“穿著破旧衣服,与穿著狐皮貉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惭愧的人,大概只有子路吧?‘不嫉妒不贪婪,有何不好?’”子路终身记著这话。孔子知道后,又说:“这是应该做到的,怎值得满足?”28 原文: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译文:子罕: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29 原文: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子罕: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害怕。”30 原文:子罕: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子罕:孔子说:“共同学习,不一定能共同进步;共同进步,不一定能共同创业;共同创业,不一定能共同开拓。”31 原文:子罕:“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子罕:有一首诗这样说:“唐棣开花,翩翩摇摆,我能不思念吗?只是离得太远了。”孔子说:“不是真的思念,如果真的思念,再远又有什麽关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12-25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①!秀而不实者有矣夫②!''

【注释】

①苗:庄稼出苗。秀:吐穗开花。

②实:结果实。

【翻译】

孔子说:“庄稼有只长苗而不开花的吧!有开了花却不结果实的吧!”

【解读】

要有始有终

孔子在此处用“苗”“秀”“实”来比喻生命和修养,是很值得玩味的。地里的庄稼一样,从播种、拔苗再到开花结实,完成生命历程。但是,并非所有的庄稼都能经历这个完整的过程,在此期间,有的只长苗而没有开花,有的开了花长了穗却没有结果。人的成长也是一样,有的人树立了志向,但却没有行动,就像只长苗不开花;有的人,立志并进行了修行,但却半途而废,就像庄稼开花而没有结果。只有那些既树立远大志向,积极行动,并能够坚持到底的人才会有所成就。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胸怀大志渴望有所作为的大有人在。但是,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空怀志向却不愿采取行动。岁月蹉跎,回首往事,才发现一事无成。这些人,说好听点是志大才疏,说不好听点是空想家。这些人,便是“苗而不秀”。当然,造成苗而不秀的原因很多,但不管怎么说,无所收获的人生是可悲的。

还有一些人,在树立远大志向行动起来。为了理想,他们努力进德修身,付出过汗水乃至血泪,并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不能坚持到最后,或半途而废,或晚节不保,给人生留下巨大遗憾。这些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秀而不实”者。与前一类人相比,这类人的命运更令人叹息。

历史上,早年名声甚好,中途变节而被历史诟病者不乏其人。唐代大诗人王维才华横溢,诗画双绝,作为一代名士备受社会尊重。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的叛军势如破竹,不久便攻占了都城长安。王维没来得及逃跑,便做了叛军的俘虏。由于王维名声太大,安禄山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请他出来做官。王维被逼无奈,便在叛军中任职。很显然,王维的行为属于屈膝和变节。这一点,成为他洗刷不掉的人生污点。此外,明朝末年祖大寿、洪承畴等人,都因为中途变节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管以前他们有着多么高尚的情操,有多大的才能或建立过多大的功业,都无法改变失败人生的历史结论。

更可惜的是那些晚节不保的人。这些人,早年立志,青年奋斗,中年建功立业,本可以在历史上留下美名。但是,由于不能坚持到人生终点,落个可悲的结局。宋代名相寇准,早年为人刚直不阿,敢于直陈己见,颇有作为。在抵抗辽国侵略的澶州之战中,更是立下不朽功绩,并被朝廷任命为宰相,受到大宋臣民的敬仰。到了晚年,寇准开始居功自傲,贪图享乐。他整天盛排筵宴,沉迷于酒山肉海之中。家里兴建豪华建筑,装饰极尽奢华。他本人骄奢淫逸,过着得意忘形的奢靡生活。寇准的作为,引起朝野的不满,因为大臣弹劾,朝廷罢了他的宰相之职,并把他贬到雷州。《诗经》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寇准用自己的人生,对这句话作了恰如其分的注释。

无论是做学问也好,建功立业也罢,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绝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功亏一篑。在成就人生的道路上,只有付出终生的努力,坚持到生命最后,才能算真正成功,才能流芳后世。
第3个回答  2018-06-11
好不好不好不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