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一般认为人性善,所以慈善事业比较发达,对吗?

如题所述

既然是慈善,虽然是与物质的拥有多少才能决定给予的多少,但是主观选择在于精神层面。

西方的法制化,我建议不要用有色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法律包括一些制度,其前身就来自西方。毕竟中国从发展来看,是有断层的,是改革,而不是顺其自然。
西方多是顺其自然的发展下来,或者是改革很久现代体系逐渐完善的情况,这对中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们也可以因此少走些弯路,多享受些成果。
如果是商人思想,慈善是有其商业意义的,比如有些产品是类似于有“卖出一瓶,捐赠一毛钱”的如此标语,这就是拿慈善做商业的宣传。
这种打着慈善标语的推销手段,这里不做讨论。

只提及真正的慈善。
真正的慈善就是付出,不求回报。
中国古代的施粥,我觉得与其都归属到慈善,不如分出一部分归属到积功德上。包括现今的买鱼买龟放生,其本意不是做善事,而是积功德,是目的性,追求回报的。

施粥,对于大户来说,能有几个钱?在总资产能占到1%的比例就是了不得了吧。
当然乐善好施,而不是追求功德的施粥,我觉得是真正的慈善。
慈善,并不是一件必须的事情。做不做慈善,只看一个人是不是主观想去做。
在中国,国情原因,不能以个人名义非法集资,所有基金会的运营成本都需要个人来承担负责,基本就是有多少给多少,不存在能够长久维持下去的个人基金会。

中国对于慈善的鼓励并不完善,仍有许多漏洞,这还需要继续等待。
国外,一个是允许资金,投资性基金会(这样能够自身维持下去),免税收,高额遗产税等等有利政策。
这是国情问题,还有一个是思想问题。
邓小平的先富后富,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老爷子最初的本意,但于中国国情不适合,原因在于精神层次,或者说文化层次。
我们的物质很发达,发展也很快,但是精神层面很贫瘠,精神层面仍然有断层,这就造成了现代体制还多是存在小农思想、地主思想、官本位思想等等。
这种先富后富,其实就是社会利于我,我最后回馈社会。
这种想法,我认为很贴近人性,也很贴近自然。树木的营养来自土地,冬天落叶与果实回馈土地以养分,这是长久的互利的状态。
但是现在,有些为富不仁者,表面上看好似很精明,没有任何付出,但实际意义就是破坏互利的规则,土地越贫瘠,他得到的养分就越少,他越压榨,土地就越贫瘠,这是反向的无法长久维持的一种现象。

举个例子,财富榜前五的两个名人,一个是比尔盖茨,一个是巴菲特。

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上已经连续六年位居榜首,而在美国《商业周刊》杂志发布的“现代50位最慷慨的美国慈善家排行榜”上,比尔盖茨也是排名第一,他的捐款总额达到256亿美元,占他现在资产总数的60%。
最近,比尔盖茨向外界公开了他的遗嘱,其中宣布把全部财产的98%留给了自己创办的“盖茨基金”。“盖茨基金创立于1999年11月,它启动的第一年,就投入60个捐助项目,捐款总额达14.4亿美元,比美国政府的捐款还多3亿美元。比尔盖茨计划每年为”盖茨基金“新注入10亿多美元,其中60%的资金将用于贫困国家对抗疾病的项目上。当有记者问他创立”盖茨基金“的初衷时,他说:”财富是一种责任。目前全球有28亿人生活在贫困之中,有13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有60%的人生活在基本卫生设施匮乏的地区。作为全球的首富,我有责任让自己的财富变成别人的幸福,为更多的人消除饥饿,贫穷和疾病。“所以早在2000年,在西雅图举行的一次”在发展中国家拓展电脑应用“的大会上,比尔盖茨就语惊四座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世界上最贫困的8亿人口最需要的是医疗保健,而不是手提电脑!“】
【如《福布斯》杂志曾有报道称,盖茨的慈善基金会在2003年以268亿美元的资本获得了高达39亿美元的投资回报,回报率高达14.5%,比许多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还高。而基金会每年只要将总资产的5%用于捐赠就可以避免支付更多的税收,另外 95%的资产则被用于投资,收支相抵,基金会规模反而越做越大。当时这也引起了社会对盖茨借基金会避税的争议。
但事实上,盖茨放在基金会里的钱不管增加了多少也不会再成为盖兹自己口袋里的钱,而政府的税收减免则是为了让更多的善款能直接用在捐赠对象上,而基金会的高额投资回报则是由于其投资能力出众的体现,使得基金会的运作能够长久维持下去,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慈善事业。】

巴菲特:
【多年以前,巴菲特就对自己的子女明确表示:“如果能从我的遗产中得到一个美分,就算你们走运。”这也就是说,巴菲特夫妇的3个子女,没有一个能够从巨富爸妈手中继承哪怕是一美分的财产。
此话并非戏言,巴菲特曾在妻子的劝导下给儿子霍华德买了家农场,而霍华德必须按期缴纳租金,否则立即收回。巴菲特的3个孩子分别是,大女儿苏西、大儿子霍华德和小儿子彼得。这些孩子都已过而立之年,他们的父亲的资本不断地飞快增加,但他们却必须自食其力。霍华德是个摄影师,彼得是个音乐家,苏西虽然是家庭主妇,但也绝非什么事情都不做的阔太太。
巴菲特告诫孩子们说:“那种以为只要投对娘胎便可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我心中的公平观念。”巴菲特说这番话的时候,正值公司召开股东大会,1.5万名股东听罢掌声雷动,巴菲特接着说:“我的孩子们也在这里!他们是不是也在鼓掌?”
巴菲特在遗嘱中宣布,将自己超过300亿美元的个人财产捐出99%给慈善事业,用于为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及为计划生育方面的医学研究提供资金。他认为,如果这些钱被分配给那些知名的大学,这将是他的“一次失败”。“这些大学有自己的良好生源和政府资助。75年前,洛克菲勒把巨额资金捐给了黑人学校,这些学校从来没有得到过富人的捐款。洛克菲勒做了一些重要的事情,这些是对我来说有意义的事情。”】
这两个人在我看来,他们更明白一个规则,就是财富来自社会,等自己富起来,也要回馈社会。
LZ可能会想,这俩个聪明人为何会做看起来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事。
我来分析下。
一个是遵守规则带来的长久有利状态,西方十分注重信誉。
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信誉,那么他在西方基本是活不下去的。
中国,信任危机一直是一个大问题,无论是食物,物品,医患,保养品,旅游,房子等等,我们都会有信任危机,食物怕有毒,物品怕含致癌物,医患一个患者怕被骗,医生怕被打杀,保养品含致敏致癌物,旅游怕黄牛,房子怕一拖拖十年或者偷工减料。
但是中国这些事,太多了,所以有时候我们都习惯于不信任了。我觉得这是不好的一个状态,所有人都在互相谋杀,或者消极怠工,仇富嫌穷,如何快速有效又没有后遗症的发展呢?
外国的遗产税很高,基本要一半财产来赋税充公,所以做慈善也是为子女留下一个好名声好信誉,这样在社会也会利于自我发展。
中国遗产税,最近是出台草案了还是正式的记不清了。信誉在国内貌似不太重要,比如一个画家,如果他剽窃别人的画作,我们还是会追捧他,一个明星,他不管人品怎样,还爱他的人还很多。一个富翁(富婆),无论他是脏钱干净钱还是暴发户,很多喜好奢侈的女性(男性)都爱他。
我们太过注重眼见的利,而忘记了名带给我们的好处。包括现在行善,认为这个人是傻子的比较多,被行善的人也会觉得碰见傻子了不吭白不吭。名声的存在,一种就是影响力,一种就是约束力,可以说是道德,也可以说是规则。不遵守规则,或者不具有一定的规则限制,事情是绝对会混乱的。
就像之前截取的一句话【巴菲特告诫孩子们说:“那种以为只要投对娘胎便可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我心中的公平观念。”】
他清楚明白维护规则的重要性,维护规则不是傻子的行为,而是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审视后最互利最长久的选择。

所以慈善发达的原因并不只是唯一的善,还包括社会发展、文化层次、国家政策等综合性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0
不是,中国人在古时的大灾动乱之年都会有人自掏腰包进行施舍救助的举动,叫施善,这个比西方的慈善事业早了几千年,只是中国人一直以做好事不留名为准则,所以没有形成专业的形式,而西方善于把任何的东西都商业化,企业化,制度化,而慈善业会带来想象不到的商机和财富,还有名利和地位等不一样的社会影响,当然还有政治上的需求,等一系列的无法用金钱买来的东西,而西方的法律和税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导了慈善业的发展。慈善业在缓解社会矛盾,巩固国家统治,稳定社会制度和关系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西方经济的高度发展,才使得慈善业在社会制度中凸显出来,而我国的经济还在初始阶段, 在慈善才刚起步,还没有赶上西方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足,慈善业也会渐渐发展起来的。
第2个回答  2013-11-11
不是。西方人一般认为人性恶。慈善事业比较发达是由于自由的环境或对慈善没有审批。
第3个回答  2013-11-10
这是个复杂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事实上,如果你的钱多到没有用,甚至于你放在哪里都成了垃圾负担时,你会怎么做?古人就有:仓禀实知礼节。一个道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