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形成的相关理论

如题所述

中国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邓小平同志极为关注的问题。他指出:“ 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 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中国式的现代化, 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邓小平这一战略思想表明, 中国农业现代化不能沿袭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 而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根据中国的国情, 农村实现现代化单纯依靠大中城市带动是不现实的, 一条最佳出路是大力建设和发展连接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中间环节 ——小城镇。通过小城镇承接来自高度发展的城市社会、 经济的辐射,然后通过它扩散带动周围农村的发展。 这是我们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深入思考后得出 的结论。作为中国发达地区的上海理当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强郊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对上海率先实现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 大意义。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对上海郊区部分小城镇开展了调查。 通过社会调查, 我们不仅研究了当前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感受到了肩头的责任。正是这种农科大学生的责任感, 激励我们在未走出校门之前, 就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在郊区农村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活动。同时, 考虑到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任务更为艰巨, 我们还利用暑假奔赴大别山区,投身科技扶贫活动。这些实践活动, 增强了我们的才干和能力, 也坚定了我们献身农业现代化事业的信心, 更加深了我们对小城镇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事业中战略地位的认识。 一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大战略 小城镇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究竟具有什么作用? 这是我们在学习邓小平农业现代化理论中首先要解决的认识问题。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通过对小城镇的审视,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这个“大战略” 的重要意义。 (一)小城镇有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一, 小城镇的聚集促进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及其它产业的连锁发展, 解决了农村部分隐性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从我国小城镇的形成及演变过程来看, 其最早是为生产者之间调剂余缺、互通有无服务的。 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日益发展, 小城镇成了农村工业生产的主要集聚地。小城镇工业的发展,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带有全 局性的战略问题。根据现有的耕地面积测算,我国农业生产只能容纳 2亿左右的劳动力,农村至少剩余1亿多劳动力。 再加上由于人口增长每上新产生的750万剩余劳动力, 到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2亿之多。 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 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 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向大城市集中。而我国工业基础薄弱、 城市本身也存在着消化自身劳动力的任务, 缺乏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邓小平同志强调, 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国情出发, 发展乡镇工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小城镇地价便宜,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适宜发展乡镇工业。 前些年,我国乡镇工业的发展呈分散状态。村村办厂,处处冒烟, 曾是我国农村的一大景观。乡镇企业的崛起, 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创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 乡镇企业过于分散,不能产生聚集效应,不利于形成产业链, 严重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乡镇企业在城镇集中,将带来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大大增强了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解放束缚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有赖于小城镇的大力发展。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 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 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 那样有什么希望?” 第二,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 现代化农业一般建立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 这是一条基本规律。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农业的“两个飞跃”时, 高瞻远瞩地提出要“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中国农业以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为主。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平均每三个农民才供养一个城市人口。 土地分散经营限制了行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利于农田基本建设,不利于水利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 也不利于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 发展小城镇,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一方面可以促进二、 三产业在小城镇集中,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 这样,就能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 进行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化,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小城镇的建设,可以打破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 加快农村社区的发展。 我国的城乡关系,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造成了长期分隔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关系有了很大改善,但就目前来看, 城乡二元结构并未真正打破。中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农民居住分散,经济落后。 城市的辐射力很难普遍直接达到农村每个地方。目前, 中心城市的影响和扩散作用, 只能通过小城镇才能达到广大农村腹地。 小城镇因其具有亦城亦乡的特点,可以为城乡联结、协调服务, 对活跃城乡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二)小城镇是农民意识现代化的加速器。 一位美国专家来华访问时曾说过这样的话:“ 没有第一流知识的农民,就没有世界第一流的农业。” 农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而且包括人的现代化。 只有实现农民现代化,即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化, 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农民现代化方面, 小城镇也能发挥重大作用。 小城镇是城市文明向农村社区传播的中转站。就大多数农民来说, 对他们影响最为直接的是小城镇。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生活消费, 无论是文化娱乐还是教育培训,他们都离不开小城镇。 加强小城镇建设,有助于农民生活从单一转向多样, 生活节奏由松散转为紧凑。同时,还能使农民逐渐树立起竞争观念、 法制观念、全局观念、创新观念、 效益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新观念,以现代意识武装他们的头脑。 总之,建设小城镇有利于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四有”新型农民。 小城镇还是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润滑油。邓小平同志指出:“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小城镇可以成为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榜样和阵地 。这是因为: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 科技和生活服务的中心,具有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特点。 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不仅为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而且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设施和场所, 能有力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出的新课题 小城镇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这一点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幅员辽阔的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 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上海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从上海的特点出发,面向 21世纪 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 为此,我们利用业余时间,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度, 以问卷调查与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上海郊区五个镇展开了重点调查。 调查内容涉及上海郊区小城镇硬件建设和发展状况, 小城镇居民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生活等方面。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徒步走完了一个又一个镇,克服种种困难, 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我们也得到了当地镇团委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与当地干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通过调查, 我们感到上海郊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还存在着多方面的不适应。 首先,上海小城镇的硬件建设存在不足。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具有发展潜力和区位优势的小城镇,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难以形成一定的聚集力和承载力。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小城镇道路没能及时扩建, 排水系统跟不上,教育、卫生、文化、通讯等设施也不配套。 基础设施建设已构成小城镇发展的瓶颈。 小城镇硬件建设中另一个问题是挤占农田耕地现象严重。 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将会不断扩大。 我国的人均耕地呈递减趋势,因此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 千镇一面,未能形成各自的特色。 调查结果表明,小城镇的硬件建设必须加大力度, 否则就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其次,上海小城镇的软件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根据我们对奉贤县西渡镇,闵行区陈行、杜行、 莘庄镇及青浦县徐泾镇的调查,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在一些方面仍与现代农民不相称。 在问卷调查中,只有 25%的人在闲暇时候愿意看书读报, 了解信息。不少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当问及“如果有纸屑在你面前, 你会否将它拾起扔到垃圾箱内”时,80%的人选择了不会。 在处理“大家”与“小家”问题上, 有些家庭对集体和社会漠然视之。 农民掌握科技文化知识程度也不高。调查中有50% 的人反映自己不了解基本法律常识,也不了解科普知识。 我们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讨, 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上海小城镇建设。 第一,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向园区集中、 农民向城镇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提供条件, 实现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应适度合理地调整一些村镇的行政区划, 减少重复建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第二,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力度的同时,要兼顾经济、社会、 环境三效益,创造一个居民安定放心、环境优美静心、 生活方便称心、文化娱乐欢心的理想环境, 将小城镇建成具有一流格局不同特色的新型田园都市。 第三,加强小城镇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现代化意识。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强调“四有”是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素质。 要把上海的小城镇建设成为塑造“四有”新型农民的大学校。 世纪之交,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上海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紧迫任务。 同时,小城镇建设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作为农科大学生的我们更是责无旁贷。 三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热身运动 生机盎然的小城镇是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希望。 面对神州大地正在涌动的小城镇建设热浪, 我们农科大学生激发了强烈的参与意识, 并以满腔的热忱积极投身于这一伟大实践。我们还是雏鹰, 还没有长成搏击长空的硬翅。但是,我们可以热身, 可以为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 尽力为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实现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协调发展, 是小城镇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在上海郊区一些硬件建设较好的小城镇居民尚缺乏与现代化相称的价 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生活质量也有待于提高。围绕人的现代化, 我们选择了闵行区莘庄镇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活动。 例如,我们在居委干部的支持下, 在市级文明小区莘松三村内选择了两幢楼搞“科普楼”试点。目前, 我们已在“科普楼”进行了环保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宣传。 又如,我们组建了一个以小学生为主的“苗苗护绿队”。 护绿队中原先非常不注意卫生的小朋友,参加护绿队后, 知道了护绿工作的辛苦,再也不随便乱扔杂物了。 我们又在莘庄镇团委的协助下,还开办了爱心学校, 义务为小区居民授课。课程内容涉及电脑、插花、书法、棋牌、 绒绣、音乐等。 这些活动我们大多是莘庄镇的一个市级文明小区内开展的。 今后将以它为中心,在莘庄镇其他小区内全面铺开。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扩散式的服务方式, 为莘庄镇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所作的服务,虽然微不足道,但很有意义。 这是我们走出大学校门以前的热身运动, 是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直接实践参与。作为农科大学生, 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献身农业现代化事业, 为实现大战略,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自己的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