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资料

不到50字左右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曾任周王室的“守藏室之使”(管理藏书的史官)。

《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一说生於公元前六零四年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楚苦县历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东 ) 人,谥(人死后所封的名号)聃(耳外轮平而卷不日聃)。所以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
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后世视其为道家始祖。近代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也举了很多证据。因此两派人马都说自己对。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孔子到周,曾向他问礼。(「礼」就是有关於祭祀和日常生活的礼仪。)「老子见周衰,即离去,莫知其所终。」,一说老子即太史儋,又一说老子即老莱子。后人据此,推断老子大孔子二十岁左右,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前后。

《老子》一书约五千言,亦称《道德经》,是一本道家的哲理书。他把“道”看作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事物都在对立矛盾中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具有朴素的辩论思想。提倡“尚柔”、“主静”,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老子》一书在形式上是语录体韵文,多排比对偶句式,语言精练,富有哲理。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经》。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老子》被俄、日、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深受各国读者喜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1-05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第3个回答  2008-11-05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