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来历

如题所述

黄梅戏最早不叫黄梅戏,叫什么呢,叫采茶调,流行于安庆西边的宿松、太湖、望江等几个县。后来唱到怀宁一带,围着安庆城转,舞台道白语言也随着方言走,于是就有了个新名字,叫“怀腔”。再后来,黄梅戏又唱进了安庆府,名字也因此升了一级,改为“府调”。清末民初,怀宁县、安庆府都设在安庆城内,黄梅戏叫“怀腔”也好,叫“府调”也好,其实都是一层意思。不过当时的安徽省政府也在安庆,那么黄梅戏有没有一个规格更高的名字呢?不瞒大家说,有那么一二十年,黄梅戏还真另外有一个大名字,就叫“皖剧”。关于“皖剧”这个名字的来历,也有一段传说。

公开演出惹来祸

丁老六公开张贴戏报,在闹市区吴越街租剧场演黄梅戏,一下子就在安庆城传开了。西城的戏迷,东城的居民,甚至包括北门外的戏迷,都争先恐后跑过来,排队买票看丁老六的戏。丁老六的戏演得好,要嗓子有嗓子,要身段有身段,和他配戏的生角、丑角等,也都有各自的绝招。戏班子火爆的那个程度,简直翻了天。光晚上演不行,下午也要演,演一场不行,有时还要加演第二场。树大招风,名声一大,麻烦也就来了。这天丁老六正在台上演《余老四反情》,就有几个警察冲到剧场里来了。丁老六知道事情不好,正要往台后躲,两只手臂已经被反绑起来了。丁老六说:“我们规规矩矩在这里唱戏,也没犯法,凭什么要抓我?”警察用警棍指着他的脑袋,恶狠狠地说:“你唱的戏文里有淫词,有伤风化,不抓你抓谁?”说完,也不容丁老六解释,就把他带到了警察局。

丁老六被逮走,戏班子没有了头,大家都惊慌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好了。丁老六的戏迷不愿意了,尤其是那些老头、老太太,自己心爱的演员被警察局抓了,那还了得,就天天到警察局门口吵着要放人。警察局原以为一个小戏班子,把当家的一抓,也就树倒猢狲散,不会有多大事,谁知道戏班子后面还有一大批铁杆子戏迷,处理不好,还真要犯众怒。于是乎就决定以“有伤风化案”为名,进行公开审理。戏班子几个主事的,就四处找人,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把丁老六给救出来。有位姓方的在报馆工作的记者听说了此事,就让戏班子里人打通了关节,安排他和丁老六见了一面。两人悄悄如此这般说了一通后,丁老六的愁云展开了,他就对戏班里人说:“你们也别太想许多事,把锣鼓家伙准备好,等我出来,连着唱它个三天三夜!”

庭上公然驳法官

公开审理那天,小小审判室坐满了来旁听的戏迷,方记者也坐在旁听席上。开始时,法官十分严厉,小木槌一拍,口气咄咄逼人:“安庆是安徽的省城,处处都讲文明,你们却租借剧场公开演出淫戏,知道犯了什么罪吗?”丁老六也不怕他,脖子一扬,就反问:“法官大人也没有到我们剧场看戏,怎么知道我们演的是淫戏?”法官说:“你们唱的那些黄梅小调,说的都是男女之间的那些事儿,不是淫戏是什么?”丁老六一字一句反驳说:“戏文里讲,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唱戏是不错,但我们演的不是淫戏,而是我们安徽省的省剧――皖剧!”法官一听就乐了:“活这么大岁数,听说过豫剧,听说过京剧,还没有听说过我们安徽有什么皖剧!”丁老六说:“那是法官大人孤陋寡闻,我们安庆是安徽省城,我们演戏的又都是安庆人,道白是安庆方言,台下坐的观众也都是安庆人,安庆简称‘皖’,安徽也简称‘皖’,你说这个戏不叫皖剧叫什么?”法官想了半天,说:“你讲得也不是没有道理,但在中华民国,还没有这个先例,不能由你们说了算。”丁老六更理直气壮了:“怎么没有先例,一省之隔的湖北现在最流行的是什么,是楚剧。楚剧是什么,楚剧就是鄂东一带的花鼓戏改名的。都是地方剧种,湖北花鼓戏能改为楚戏,我们安徽黄梅戏为什么不能叫皖剧?”见法官一时没有话说,丁老六又往前逼了一步,“现在北伐军都打进安徽了,你们还顽固保守,不让我们演皖剧,是不是和‘大革命’过不去?”丁老六的话刚落声,旁听席上掌声一片。见此趋势,法官只好挥挥手说:“既然是皖剧,就要好好地演,不要唱那些乱七八糟的淫秽戏文。”也不容一边警察局的官员说,小木槌一落,“无罪!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9
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黄梅山或湖北省黄梅县。是安徽省汉族主要地方戏剧种,发源于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皖江流域(上至皖鄂交界的大别山地区,下至安徽安庆宿松、岳西、太湖、望江、潜山、怀宁、安庆市区、枞阳、桐城以及安徽池州在内的广大皖江流域),并最终以完整的独立剧种的形式诞生于安庆地区、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怀腔或府调等,现主要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及其周边地区。

黄梅戏的最早源头可能是来自安徽与湖北交界的大别山地区(此观点较为普遍)。传说清朝乾隆时期,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19世纪初至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04
黄梅戏起源地有四种说法:

安徽怀宁说 
安徽省黄梅戏发展基金会副会长柏龙驹说,如果“戏因县名,县因山名”,湖北黄梅县有个黄梅山,就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那么,安徽怀宁也有个黄梅山,两个“黄梅山”,究竟哪个“黄梅山”与黄梅戏有瓜葛呢?柏龙驹先生进而考证,黄梅戏的语言和声腔是以安庆、怀宁地方话为依托,与怀宁黄梅山一带民歌小调完全一致的,而与湖北黄梅县地方话大相径庭。

安徽桐城说
  黄梅戏是在桐城县罗岭镇严凤英的一出《天仙配》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之后,才真正形成一个剧种的。严凤英是黄梅戏的开山鼻祖,桐城罗岭(安庆市郊区)的山水、风俗人情孕育了这位杰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没有严凤英就没有当代的黄梅戏。

湖北黄梅说
  湖北省黄梅县在“黄梅概况”中自称该县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故乡”,其理由是:黄梅戏在黄梅采茶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因县名,县因山名”(黄梅县西二十公里处有一山曰“黄梅山”)。此观点最早见于汤金城在《黄梅戏艺术》1989第二期增刊上发表的《话说黄梅县与黄梅戏》一文,在这里作者把县名“黄梅”与戏名“黄梅”划为等号。

安徽宿松说 
  安徽省地方学者廖理南认为,安徽宿松才真正是黄梅戏发源地。他说,据考证,黄梅戏渊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代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是安徽宿松和湖北黄梅一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吟唱的一种曲调艺术形式。两县毗邻,有很长的边界线,很多东西是无法分开的”。
第3个回答  2021-02-18
湖北人怎么和韩国人一样喜欢偷文化然后说是自己的。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第4个回答  2014-01-29
http://www.xijucn.com/html/huangmeixi/20100128/14209.html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423/5091073.htm?fr=aladdin
亲,布丁蜜糖鲜牛奶为您解答!
若有其他疑问请及时追问,
若满意请采纳或给予好评~!
您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