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歌特点

最好找些在音乐上的特点

  蒙古民歌的地区色彩

  内蒙古地域辽阔,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内蒙古地区大致形成了五个地域性风格色彩区:呼伦贝尔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锡林郭勒风格区、鄂尔多斯风格区和阿拉善风格区。大体上来说,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科尔沁民歌旋律平和流畅、蕴藉深沉;锡林郭勒民歌苍凉而古朴;鄂尔多斯民歌旋律活泼跳荡、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则显得沉着而有耐力。各风格区之间既有音乐风格上的重叠,也偶有交错现象。

  《辽阔的草原》——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

  呼伦湖和贝尔湖格外晶莹,拨动她心弦的牧歌格外悠扬、动听……

  在呼伦贝尔草原上,从远古时代回响至今的俗曲俚歌,象离离原上草,年年滋生,岁岁繁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呼伦贝尔民歌是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珍藏在人们心灵中的活生生的民族和部族史典、教材、伴友,是穿越时空界限的历史的脚步声和民族的心音。要想了解呼伦贝尔的全部历史,要想贴近或洞察呼伦贝尔草原人们的心胸,就应该详细品察这里的劳动人民世代创造的民歌。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少数民族在文化、宗教等方面有较多的联系,其民歌的基本形式也有相似之处。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这三个少数民族民歌中的山歌、小调和舞蹈歌曲的特点是结构与曲调密切关连。

  蒙古族民歌——巴尔虎“长调”表现了草原的性格,草原的色彩。

  呼伦贝尔盟牧区广泛流传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演唱,字少腔长,高亢辽远,节奏自由。歌词内容有怀念故乡、赞美家乡、倾吐纯真的爱情和歌唱社会主义祖国、歌唱共产党的领导等。巴尔虎长调充分表现了巴尔虎蒙古人宽广的胸怀,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和草原辽阔无垠的气势。广大牧民十分喜爱长调民歌演唱艺术,男女老幼在草原上放牧、挤奶等边劳动边唱,节日闲暇家人与邻里聚在一起,引吭高歌,抒发感情,自娱自乐。

  有些古老的民歌如《辽阔的草原》、《四岁的海骝马》、《佳乎哎》、《长颈枣红马》等世代相传,久唱不衰。

  《小黄马》《走马》《黑骏马》——锡林郭勒民歌苍凉而古朴

  黑骏马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哟
  栓在那门外榆木的车上

  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哟
  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

  走过了一口——叫做哈莱的井哟
  那井上没有——水桶和水槽

  路过了两个——当成艾勒的包(家)
  那人家里没有——我思念的妹妹

  向一个牧羊的人打听询问
  (只有)她运羊粪去了的消息

  朝一个牧牛的人打听询问
  (只有)她拾牛粪去了的消息

  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哟
  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

  黑骏马昂首飞奔跑上那山梁
  那熟悉的绰约身影哟却不是她

  《思乡曲》《嘎达梅林》——科尔沁民歌旋律平和流畅、蕴藉深沉

  长期广泛流传在内蒙古草原上的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反映了70多年前,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在嘎达梅林的率领下,为了反抗开垦草原,保护草原人民的利益而进行的一场不屈不挠的斗争:

  《嘎达梅林》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
  不到长江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嘎达梅林,名那达木德(公元1892-1931),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人。1929年,该旗扎萨克达木汗王出卖旗里的土地并勾结东北军阀强行开垦草原,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赴奉天( 沈阳)告状,反而被捕入狱,当年越狱后,在“打倒测量局,不许掠夺民财”的口号下,率众起义,转战昭乌达盟、哲里木盟一带,队伍达千余人,终因寡不敌众,1931年战死在辽河。

  鄂尔多斯民歌旋律活泼跳荡、大起大落

  《森吉德玛》

  孔雀虽美也比不上你美丽
  大海无边也比不上你的情义
  如果今生没有指望
  啊 森吉德玛
  来生也要和你结为夫妻

  鄂尔多斯高原是蒙古的"礼乐之邦"。著名的"八白帐"(成吉思□的衣冠冢)便设在那里。因此,蒙古族古老的文化(包括音乐)和礼俗,在鄂尔多斯部蒙古人中保存得较为完整。例如14世纪产生的叙事民歌《成吉思□的两匹骏马》,至今还在流传着。

  鄂尔多斯之所以形成一个单独的色彩区,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鄂尔多斯高原作为一个战略要地,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元代军事重镇察罕脑儿,就在鄂尔多斯境内。经元明时代的军垦,以至清朝末年的"移民实边",那里的农业生产较之内蒙古其他地区发展得更早、更充分些。这一点反映在音乐上,鄂尔多斯部蒙古人创造了大量的短调民歌。现今云南丽江地区的蒙古族人(元代入滇的蒙古军团的后裔)的民歌风格,之所以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颇为近似,说明了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风格的形成,应上溯到元代。

  其次,鄂尔多斯高原在历史上是一座大熔炉。一度雄踞于蒙古高原的匈奴、鲜卑人,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都融合在云中、陇西之地(现今鄂尔多斯高原及其周围地区)。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匈奴、鲜卑人在历史上消失了。但他们所创造的音乐文化却被生活在那里的各民族所继承,至今尚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例如,鄂尔多斯民歌中最常见的问答式上下句结构,便源于匈奴牧歌。

  《金色圣山》阿拉善民歌沉着而有耐力

  阿拉善、额济纳民歌的基本来源为:定居阿拉善所传唱的民歌;定居额济纳以后产生的民歌;从邻近盟旗及其它蒙古地区传入的民歌;少量的讽刺歌曲大多是从外地传入的。昔日宴欢这时不允许唱这类歌曲,而是唱古老的长调民歌,长调民歌内容有迎客、敬酒、喜庆、醒酒、宴终、送客、娶亲、嫁女、思念、祝愿、赞美、教诲等种类,歌词有较强的哲理性,内含礼仪、道德、和睦、友爱、团结、勤奋的思想。音调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蒙古族民歌五音调式风格,还有少量的六声和七声调式。凡是阿拉善、额济纳长调民歌,唱时可以自由延长歌调。装饰音多,大多为不固定装饰音,可根据演唱情况随意增减,歌调结构多为两乐句子和两乐段体。歌词中感情词较多,歌词的反复也就比较多。民歌里还有一种固定的副歌,为论在何种宴会上,凡唱完任何一首民歌,紧接着都要唱副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5-23
内蒙西部的蒙古民歌主要以蒙古长凋体现,内蒙古东部则侧重于幽默诙谐体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