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观?

如题所述

我国一直在搞社会主义,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以前并不是十分清楚。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挫折性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过程中所遇到的疑虑和困惑,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对这个问题不清楚。1992年,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南巡讲话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标志着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在学习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过程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

一、它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是实践的产物。马恩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研究方法,有段很著名的话:“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②正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偏离了认识事物的正确角度,盲目地遵循理想中的教条,追求一大二公,才使我们出现了一系列的左的错误,导致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回志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后,我们根据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解放思想,在实践上不断突破。从农村合作社到家庭联产承包,从一大二公到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各种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成了实实在在的事物。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实践,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立论基础,也是解放思想的产物。

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作为认识一个社会形态的本质观,它虽具备本质本身所特有的稳定性,但另一方面,它也是时代的产物。一个社会形态,它是绝对不可能脱离于它所处的时代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在实现手段、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点。也就是说,邓小平本质观是把我国放在全世界范围内,在把握时代特点的前提下,在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

当今时代主题已经由四、五十年代的战争与对峙变为和平与发展。各国都把发展本国经济作为本国的工作中心。特别是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发展到今天,世界经济一日千里,发展问题就更成为各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在现代进程中导致两极分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逐渐建立了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了福利国家(尽管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国家采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两极分化问题,这些都是历史发展到今天所显示的而别的时代所没有的时代特点。我国是后发展国家,从自身出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符合时代要求。我们赋于发展生产力以更多的内涵,在目标上要实现共同富裕。我们把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统一起来,把它看作基础的逻辑层次,把在发展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上所实现的共同富裕看作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在发展进程中要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两极分化,跨越“卡夫丁”峡谷,使全体人民受益。这除了表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外,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三、它把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区别开来。一般说来,我们都是从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政治、精神文明来认识社会主义的,但这些还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只是表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从哲学的角度讲,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而特征是事物的征象和标志,是本质的外在体现;本质经过抽象,是事物中一般、共同的东西,是相对稳定的,而特征虽然是一个比现象深一个层次的概念,但对一个新事物来说,则可能随着实践的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比如我们不能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特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而只能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由于现实社会主义的特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还不是从同类事物在成熟阶段中抽象出来的,而是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它一切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我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和手段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把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当作原则加以固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教训。过去我们从原则出发,导致社会主义教条化,从而使社会主义偏离方向。应该注意的是,市场、信息、股份制、知识经济本身虽然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不带有社会形态的特点,不应看作是特定社会形态的特征。

四、它是一个严密的,不可分割的逻辑整体,具有动态系统性特点。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客观地说,它不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它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人类历史本身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只有把它放入五句话整体之中,我们才能看到它的自觉性,即通过自觉能动地发展生产力,调整和优化生产关系,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也不能片面地理解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在这方面,我们即使有最大的政治坚决性也是不行的,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那只会导致平均主义,导致贫穷。并且两极分化也不是一个纯经济的等同于“贫富分化”的概念,它是指由于经济差别扩大、剥削的产生导致阶级的分化,是一个经济与政治相统一的概念。

说它具有动态系统的特点,是指它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它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它,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把社会主义描述成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特点还表现为它把共同富裕看成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是“最终”的目标。这就能够使我们根据现实性的特点,根据客观实际采取多样性的手段,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更加丰富多彩

五、它具有规律性特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如果只是人们心中凭空想象的美好愿望,就不会存在下去。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首先,人类社会经历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人由对人的依赖转变为对物的依赖,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自由人。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发达的基础上必然使人们摆脱枷锁,真正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裕,而这必须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保证。其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入手,把它放在第一位,使调整生产关系成为必然,并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一种先验的东西和纯粹的主观愿望和想象,而是我们发展生产力所形成的自由劳动经济和自由人联合体等经济关系的必然产物和体现,这就使共同富裕成为一种必然性的目标。再次,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目标,实现这个本质也必须实行符合规律的政策。“我们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也就是说,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③我们遵照价值规律,搞市场经济,我们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都说明了这一点。同时,我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看成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目标,它也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最终目标才有了保证。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概念,它同时代的经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它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因为它是在十几年历史实践中,在逐渐搞清根本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也必然会随着这个进程的继续,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渐深化对这一概念的认识。这也产生了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历史定位问题,本文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一、它澄清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是在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基础上对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总结,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是指导今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指南。我国老一代革命家都是从马恩的论述中来认识社会主义的。解放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最后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曲折。前苏联由于片面地强调生产关系,加上其它原因,最终被颠覆。人们在这种环境下也受到了许多思想的束缚,他们或者僵化理解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特征、原则的设想,抛弃了产生这些原则的基础,导致了长期的教条主义;或者单从生产关系特别是社会模式定义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成为一种狭隘的政治性的东西;或者把姓“社”姓“资”看成是评判一切是非的标准,他们把正确的都归结为社会主义,把错误的都归结为资本主义;或者把脱离实际的较高层次的生产关系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些错误思想,从根本上说,都是从思维本身出发,或者片面的从生产关系来理解社会主义,从而超越阶段,把生产力建立在不科学的基础上。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多自己的特色,这反映在理论上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④“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善于总结经验”,这些都会使我国今后的发展越来越好。同时,我们也借鉴西方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只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体现社会主义本质,都可为我所用。这样,社会主义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社会主义就会更加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二、它体现了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是一个特殊本质观。这是与马克思社会主义本质观相对比而言的。马恩是在批判旧世界基础上来发现新世界的。他们以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达生产力为基础,科学分析社会的各种矛盾,把社会主义看成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对立面,并且经过逻辑推理来描述社会主义(在马恩那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为同一内涵的概念)的,马恩认为未来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⑤,它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⑥,在那个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⑦。他们的社会主义观有两个基本点:一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他们是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作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来看待的,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存在的前提。而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不是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原来生产关系的改变成为历史的必然的自然过程,而是阶级矛盾异常激化的产物。原苏联革命是在“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⑧后发生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母体中产生,而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过渡的。现实社会主义正象列宁所说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⑨。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通过首先取得制度性前提再来发展生产力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立论基础就是建国后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历史转变,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他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看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将以往社会主义规定为基础和前提的因素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内涵中,揭示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联系。从这个角度上说,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完备性,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具有特殊规律性。

但这种特殊性只是一般基础上的特殊性。我们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多种本质,而只是说它产生的现实性基础不同、起点不同而己。恩格斯认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⑩我们承认这一点。我们说它是一种特殊本质,也不认为它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种看法,如果这样,我们就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我们认为它是与我国国情和时代经济学紧密相关的,认为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基础上,我们会逐渐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会逐步搞清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会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来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因为“在达到完全的共产主义以前,任何形式都不是最终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2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一个新的科学判断,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她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这一科学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澄清了笼罩在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层层迷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文就此谈一点认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