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念佛号的时候,应该是什么心态?思想应该怎么做?

如题所述

默念佛号时要放松身心。

可用印光大师摄心念佛法: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另外
口念耳听,心念心听,神念神听,为某大师十二字念诀。
愿从口念耳听入手,能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乱境界。渐至心念心听,即已六根都摄。若至神念神听,岂非寂之至照之至耶。

参考资料:http://nian.fotang.blog.163.com/blog/static/351110742008822759061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07
默念佛号的时候,应该是什么心态?

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方法。在楞严经第五卷的最后。

关键在: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原文以及注释)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大势至法王子,和他的同伦,五十二位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对佛说他证圆通之法门。

当初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时,观音菩萨是他的长子,大势至菩萨为他的次子。此两大菩萨,现在极乐世界,居弥陀佛左右,辅助弥陀佛,候补佛位。等弥陀佛涅盘后,正法住世,亦复无量劫。等到正法于上半夜灭尽,下半夜时,观音菩萨就成佛,名普光功德山如来。佛寿与正法,亦皆无量劫。等至正法于上半夜灭,大势至将于下半夜成佛,名善住功德宝王如来。

大势至菩萨是以都摄六根,念佛法门而证道。念佛至成道有五十二个阶段: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妙觉。故同来之五十二位菩萨,亦是代表五十二阶段。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回想无量数劫前,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又有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在一劫内,总共有十二位佛,相继出世。最后这位超日月光佛,他教我念佛法门,我遂得入正定,所以叫做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比方有二个人,一人专忆念,一人专忘记。这二个人是会若逢等于不逢,相见成为不见。

这里一人专念指佛,一人专妄指众生。佛时刻念众生,众生则时时把佛忘记。偶然想起佛法是太好太妙,但妙在什么地方他不知道,又不肯静心来学。佛为什么要念众生?因佛知道众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和诸佛元是一体。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堪作佛。”这是佛教之伟大处,亦是教义最高处。佛教提倡五戒,戒杀、盗、淫、妄、酒。亦是为爱护众生,教化众生,要众生反迷归觉,早日回家。可是我们众生,跑到这个世界来,便舍本逐末,背觉合尘,认假作真,把自己的老家,慈悲的父母,诸佛菩萨都忘了。

关于念佛法门亦有多种:

(一)持名念佛:闻说佛名,一心称念。

(二)观像念佛:观佛像庄严,一心念佛。

(三)观想念佛:观想佛之伟大,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一心念佛。

(四)实相念佛:即念自性,法身真佛。参禅不打妄想,只参念佛是谁?亦是实相念佛。

不过,人若没有德行,没有道心,只一味念佛,有时亦会着魔。好像在香港大屿山,有一出家人名叫恒阅,来慈兴寺,要修般舟三昧,即常行三昧。关在房里九十天,不坐不卧,只是常行常立,一心念佛。有一天我听他越念越大声,越跑越快,觉得有点奇怪,便走进房中看。原来这比丘前生是牛,为寺耕种有功,就投生人身,出家修道。可是牛性不改,脾气很大,倔强难伏。他以为修般舟三昧,可以除恶习,可是道德不足,定力不坚,反着了魔。他看见阿弥陀佛在他面前跑,他就跟佛跑。其实佛怎会在他面前跑?只是一支水牛精,变作阿弥陀佛来引诱他。后来我为他揭破了,才恢复平静。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如果二人互相忆念,大家忆念深切,不相舍离,就会生生世世,如影随形,不会乖违离异。众生如能不妄念佛,则不但今生,可以见佛,乃至往生之后,亦得常随佛学,不再相离。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十方如来,怜悯护念众生,有如母亲忆念儿子一样。如果子女不听教,逃走不回,做母亲的虽日夜忆念,亦是无用的。如果子女能忆念母亲,好像母亲忆念子女一样恳切,那么大家就会生生世世,不相违背远离。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果众生的心,能够时时念佛,时时忆佛,纵然现在不能见到佛,将来必定会见到佛,因为离开佛已经不太远了。这个念佛法门,不假借其他方便方法,或者什么秘诀,只要一心专念,就会得到心佛相应,心眼开明。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如薰染香气的人,身上就有香气,念佛的人就会染着佛之香气。以佛的法身和智慧光来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这叫香光庄严。

我的本修因地心,是以念佛之心,心心相继,没有间断,而得入无生法忍。现在我还在这个世界,专门摄受念佛之人,往生极乐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现在佛问圆通法门,我不必诸多选择其他之根,只摄一精明,使它不再托根缘尘向外驰。一精既摄,则其他六根,都不起作用。净念即没有妄念,只一心念佛,没有他念。念念相继无有间断。念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念不离净念,心心与佛相应,就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佛一如,而得正定。故我认为念佛法门最为第一。
第2个回答  2008-12-07
念佛号时应该从内心里恭敬的念,耳朵仔细的听自己在念佛号的声音,尽量不要打妄想. 一旦妄念生起,就要赶快知觉把心收回.

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未能一心,先求专念.
未能不乱,先学成片.
真勤真专,功效自见.
无须问人,还请自验.
第3个回答  2008-12-07
眼观鼻,鼻观心,心无杂念;
虔诚,敬畏,一切向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12-07
定下心来,专心念诵佛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