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的全诗内容是什么?

如题所述

出自契此的《插秧诗》,全诗如下:

插秧诗

[五代梁]契此

版本一:插秧偈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版本二:插秧歌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拓展:

1、版本一译文:

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天和白云。

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

2、版本二注释:

(1)青苗:指稻秧。

(2)福田:谓积德行善可得福报,如播种田地可得收获。

(3)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此句以六根清净方可学佛修道,比喻插秧时洗净秧根有利秧苗成长。

译文:

手捏青青秧苗将其种进田里,一低头就能看见水中倒映的天空。

只有秧苗的根须无损才能长成稻谷,插秧的时候感觉是在后退其实是在前进。

3、简析:

契此这首诗以现实劳动中退步插秧的情境来阐述参禅的境界。

水中天如镜,人要自觉自悟,使本性清澈显见,才能够“六根清净方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污染,时时保持自性的清净,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4、作者简介:

契此,别名“布袋僧”(布袋和尚)。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现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僧人,号长汀子,是五代时后梁高僧。世传契此为弥勒菩萨或弥勒佛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爱游化雪窦,在雪窦寺弘法,雪窦山由此被尊为“弥勒圣地”。

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因“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而又名“契此”。

据传后梁祯明三年三月三日,圆寂于岳林寺东廊盘石上,临终述谢世偈云: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在部分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的大肚弥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

由于契此的形象通常为脸带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气生财、累积财富的意味,而受民间信仰者视为财神供奉。

《宋高僧传》最早记载契此生平,说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常用杖负布袋进入街市。到市场上乞食,醯酱鱼葅皆入口,又分少许食物放入布袋中。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众人皆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08

方云禅画   布袋禅话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四方方云  退步原来是向前

【星云禅话】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日本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只有低下头来。”成熟的稻子,其稻穗也是低低地俯垂着,我们想认识真理,也要谦冲自牧,把头低下来。

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这首诗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以退为进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风光。

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向前才是至真至贵。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谓“回头是岸”,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乐观场面。

《星云禅话与方云禅画—修行》P11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