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词写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6

1. 写秋的现代词作文600字

秋天,是位化妆师,把世界装扮得格外迷人;秋天,是位魔术师,把田野染成了一片金黄;秋天,是位温柔的女子,迎面而来的秋风是如此的轻,如此的柔.秋天,娇嫩的花儿都已凋谢,那谁才是秋天里的主角呢 那就是树叶.

漫步在两旁皆是树木的小路上,满眼都是落叶.我随手捡起一片树叶,仔细地观察着.原来是枫叶.瞧,她多美呀!那向周围伸展的叶片,多像我张开五指的手掌啊,边缘略呈锯齿状.上面的叶脉清晰可见,很有条理地串联在一起.她的颜色更是美伦美奂,就好比那正在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么的鲜艳夺目.悲哀的人看了,也会被感召,重新振作起来.我知道,枫叶不仅有耀眼的红色,还有黄色,绿色等一系列迷人的颜色.看着看着,我不禁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清一色的黄色落叶中,只有枫叶是红色的 难道是因为秋阳的熏染,还是因为离开了树妈妈 我边遐思,边把她轻轻地放在手心里,继续思索着…

2. 现代词的写作手法

田田——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

荷花- *** 的裙——以亭亭的 *** 的裙来比喻叶子,有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以虚写实。

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用写女子娇美神态的词“羞涩”来写荷花,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用“歌声”比“清香”,“名曲”比“光与影”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而这样的感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围。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 流行语为话题的作文

我看中学生流行语“我靠,这么败类的题目!”接到卷子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忽然发现现在所谓的流行语,没几句健康的了,人人皆受其荼毒。

走在校园里,那些流行语一句接一句不停的涌向纯洁无辜的耳朵,什么“日”、“我靠”、“妈的”、“奶奶的”、“滚”……如果我是一不明事理的小孩子或一跟不上时代的老人,我准会以为两个人是在吵架,而且属于吵的异常激烈的那一类。可我不是,我是一日日被这样话语笼罩,日日受其熏染的中学生。所以我懂,骂的越凶,那证明你们两的感情越厚实,月是把你骂成了一坨屎,那么恭喜你了,你绝对已经是对方死党级的朋友了,那关系都铁成刚了。

这实在是很怪异,可这听起来跟天方夜谭似的规律就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且让我们习以为常,知道今天我写出来,于是终于有人发现这其中的荒谬,但是震惊一会儿以后,又会笑着来一句:“你真牛B啊!”

看见了吧,就是这样的根深蒂固,那些不堪入耳的流行语在流传的过程中渐渐被人们所接受,甚至很多同学为可以恰倒好处的插入一两句而得意万分。

可惜本人不才,到今天也没能弄明白这些肮脏的谚语如何就在学校这样的清雅之地流行了起来,那些粗暴的词语如何就从学生这样干净的群体里冒了出来。

我只知道当那些流行语从我自己的嘴里蹦出来时,我那悲哀立刻就深到了看也看不见的地方,然后就明白了传说中的耳濡目染果然不只是传说。于是开始在日记本上长长的感慨我那失去了的纯真。

我在想,如果某年某月某日,诸如“谢谢”、“对不起”、“甭客气”之类的话语忽如一夜春风来,在我们的四周悄悄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那该有多好。

学校是教人知书达理的地方,让我们把那些不知什么时候盛行的流行语替换掉吧,用我们的清新之新迎来一拨美丽的流行语。

4. 描写有趣的现代诗

>

春天

是带着鲜草味的

绽开了百花的笑脸

象征着

生命力的旺盛

夏天

是带着荷香味的

惊醒了满池的莲花

象征着

日正当午的火热

秋天

是带着菊香味的

吹落了满树的叶子

象征着

丰收以后的平静

冬天

是带着冰雪气息的

染白了整个世界

象征着

平静以后的冰冷

充满了生机

充满了火热

充满了平静

充满了冰冷

而在我的心中

是永恒的

带着天空的蔚蓝

带着菊花的清香

带着飘落的叶子

平静而美丽

舒适而喜悦

那是

我一个人的秋天

5. 用现代的网络红语写一篇作文400字

网络规范化 如今这个现代信息社会,电脑也随之走进了千家万户,上网聊天成了各中小学生的业余爱好,这普遍的现象,也促使了网络语言的泛滥…… “DD”(弟弟)、“GF”(女朋友)、“PMP”(拍马屁)、“酱紫”(这样子)、“偶(我)”、“KPM”(肯德基、皮萨饼、卖当劳),“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指不懂你的意思)”拿着这几个词语让家长认认,相信,很多人看了都会一头雾水,但这些话在孩子们中间却十分流行。

走进各所大中学校,我们随处可以听见“恐龙”“青蛙”“灌水”“BF”“MM”等这样的网络语言,若无注解,真不知其所云何以?一位语文教师说,网络语言已渗透进学生的语言文字交流里了,有的同学在作文或日记中使用相当数量的“网语”,句式雷同,表意模糊,有些简直是莫名其妙,单纯为了表明自个的“时尚个性”。个别作文好的学生还能稍微变通。

但总体而言,她不赞成学生本末倒置,单纯求新求异,而忽视传统文字的魅力与表现力。还有一位小学教师说,现在的学生开口“哇噻”闭口“酷MAN”的,让人不知所云。

更可怕的是,有些学生在作文,尤其是日记、周记里面充斥着大量的类似语言。据了解,学生们都是从网上学来的。

这位老师呼吁,现在学生上网的越来越多,而学生们又正处于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6. 求助作文以“我的年度流行词”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近年来,网络随着电脑的普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伴随网络一齐出现的就是别出心裁的“网络流行语(词)”。“886”“杯具、洗具”“雷人”“围脖”“织围脖”这些流行语因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迅速流行。随着网上有网络流行语(词),在学校中、在课堂上、在家庭里,也有我们津津乐道的“流行语(词)”。它们有的是为励志而提出的口号,有的来源于生活、书本,有的流行范围虽小,但却很有意思,它们简练、阳光、富有趣味,或表达聪明才智,或体现一种规则,或放飞快乐心情……今年,在电视和网络中流行的“神马”、“浮云”、“杯具”、“雷人”等词语,也很快传播到了校园里。不过就这来看,究竟是好是坏呢?

网络达人说引用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的一句话,“你不懂词(网络流行语言),在互联网里没法活。”作为开场,网络已经是我们现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了网络可以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而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互联网的产物,使谈话更加风趣、准确、精炼,还能使谈话速度更快,更方便,也符合现代人的简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就如同现代人已经广泛接受了“KFC”“麦当劳”“必胜客”一样,流行语—值得推广!

可有些老师却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语言也有几千年发展史,不能在我们这一代随意改动,网络语言不乏低级趣味,更使现代人遗忘传统,滥用文字,只能会使语言、文字倒退,更无从谈起发扬光大,遗留后人啊!

观点真是大不相同!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不过我认为流行语应该是个双刃剑,既有好的一面又有黑暗的一面,不能完全的否定任意一种观点。不过是看我们怎么用它罢了。使用得当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让你惊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了。不信我给大家说几个事例。

有位陈先生的儿子今年读初一,他的“杯具”一词用在这样一句话里:“人生像茶叶,终日泡在杯具里。”陈先生看到这句话,下意识地愣了一下。虽然他见过这个词,也见过这句话,知道“杯具”是“悲剧”的谐音,但是当在儿子的作文中看到时,陈先生还是有些震惊。

“这个词和这句话都透着一股消极的味道,不知道儿子是真的有这种感慨,还是因为这句话比较流行,拿来用一下。”陈先生说。另外他也不清楚,这种词语出现在作文里是否合适。他问儿子:“作文能这样写吗?”儿子不以为然地回答说:“大家整天都这样说,写写怕什么?!”

有记者调查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孩子们对网络词汇的接受速度都非常快,尤其是高中学生。“给力”、“杯具”、“神马”、“浮云”等颇受追捧,几乎到了无人不晓的地步。高一学生小凌说,网络词汇一开始流行,同学们马上就会跟进,平时聊天的时候,大家都挂在嘴边上。“感觉很时尚,很有趣,也很形象。”小凌说。在他们看来,不知道这些流行词的同学,会被大家笑话的。

由上面的事例看,显然这是孩子们的盲目追“风”行为,有些幼稚和盲目。这是不好的一面,因为他们只是跟随别人,认为知道流行语就是“潮流”,根本没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我们还是要适当的使用流行语。与他们不同的是,有些老师竟然用流行语获得了意外的教学效果,使同学的成绩大大提高了。

有位李老师是这样说网络流行语的:“神马、浮云、给力,这些词我们老师都知道。有时候,我就‘幽默’一把,学生马上眼睛一亮,能活跃课堂气氛。”

然而,说归说,要是把这些网络词语运用到作文中,老师们则不太提倡。“从以往的经验看,在正式的考试中,如果写作文用上网络词语,恐怕会被扣分。”李老师说,即使在主题积极的作文里,如果对网络词语把握不当,也容易失分。在其他学校,老师们也不提倡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毕竟是新鲜事物,很多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运用不能恰到好处,在大考中运用是有风险的。”

总结了这些事例,相信大家也明白了。流行语可以使用,不过一定要得当哦。相信如果大家适当使用的话会让别人耳目一新的。

7. 如何写好一篇现代诗歌

诗究竟在哪里?诗在生活之中,又不在生活之中。之所以在生活中,是因为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诗意。很显然,这诗意来自于人与外物的相遇。诗意很容易获得,然而有了诗意并不等于有了完整的诗篇。诗意有单一诗意和主要诗意之分,单一诗意我们可以叫它为意象,所有的单一诗意相加只是量的变化,而不是质的变化,何况许多诗意根本就无法相加;即使有了主要诗意,这与一篇诗的完成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诗不在生活中。一个诗人的创作就是将一些诗意的或脱离整个诗篇而没有诗意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诗篇,诗人要完成一个这样的诗篇,就一定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可以说创作一篇好诗并不比一个物理学家研究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来得轻松,一篇好诗所蕴涵的能量恐怕只有爱因斯坦才能算得出来。记得贺拉斯说出一句很俏皮的话,贺拉斯说,大山怀孕,满心希望第二天早晨生出一轮红日,然而养出来的却是一只可笑的小老鼠。这话确实道出了诗创作的难处。不然,屈原、陶渊明就不止这么一点作品,白居易说李白、杜甫的好诗每人只不过三四十来篇,这不是贬低李白、杜甫,我们可以相信。古代诗歌创作采用行吟歌咏式,完成一篇诗歌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了。及至现代主义诞生,因为时代更复杂,坚实的理工知识戳穿了传统认为的神奇,发达的科学技术摧毁昔日形而上的诗意,深刻的哲学思想要求人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世界的多元性、丰富性迫使单一性、平面性退出历史舞台,诗在抒情的同时很大成度上是由生活切入、朝着思的方向前进的,所以做一个诗人想高产几乎是不可能的,如马拉美、瓦雷里、佩斯、塞弗里斯、埃利蒂斯、艾略特等创作量都不高。如果哪个诗人高产,我真的对他抱以怀疑。诗不是工厂里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诗是人类精神的最高风范,或唤醒或解放,或强化或照亮,实乃人类理想的象征。诗是技巧、语言、精神跃动为生命以致永远的生命——人类借此作自我超越和完善。

不管怎样看待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优秀诗章,也许初始接触它,似乎觉得它非具体的——其实,它是最具象且最具有概括力的。我们这边的当代许多人理解具体,是把意象和形象定在一个死格上,即使是一个活生生的意象或形象,也非得把它弄死不可。的确,诗不能那样写,如果那样写,诗一定是一个死物。咏物诗、纪游诗——那些绞尽脑汁描摹的诗百者不成其一。他们失败的原因,一是泥于物而不能别开生面进入具象,一是运用虫洞式思维。大千世界,外物比恒河泥沙还多,万物一体又相生相克,其复杂情形自不必言说,若选其中一个花生米来雕成诗章,其失败是可预见的。大诗人写诗并非丢掉那一粒花生米,只不过花生米在其诗中作一个光点而已。诗之章句是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采片断和光点,优秀的诗是一系列的光点组成的宇宙流,永远飞翔在存在之上.

整个诗国大体可以划为两大类别,即以灵感为诗,以生活为诗。以生活为诗,诗则雄浑奔放,以灵感为诗,诗则小巧空灵。但无论怎样说,创作者要懂得诗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诗太实则笨,太虚则假,或者是空洞

似乎最能表现诗才的是跳跃。想象力可以获得,但跳跃的才能难以学到。跳跃取决于心气和才气,心灵如果是在两极之间摆动,幅度自然大,否则,平静如水或者是一条直线,那样就没有诗。

假如想获得跳跃才能,就要修养自身的气质,因为气质决定情感。

当今的诗,多是直线式的,无诗才可言。他们顶多只不过表现一点雕虫小技而已,也许其单调、软弱、肤浅之一大原因就在此。

叶燮论诗创作时说:“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况周颐论词提倡“重、拙、大”。诗就写作对象而言一定要抓住情、理、事,就艺术而言不仅要有节奏感、形象感、质感、动感,而且尤其要有力度、硬度、广度、深度。四感四度取决于创作者的精神思想与艺术素养,然而,最终还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根据我的经验:多用实词,少用虚词,尤其要少用或者谨慎地使用关联词;多用实物名词,少用抽象名词;句子的结构要紧凑有力,句子与句子要互相咬合互相支持;一个诗篇不可能每个词每个句子都是诗意的,或者说它的诗意是沉寂的,但不能视其为无用,许多情形里,只要你找到一个关键句子将其击活,这大体上就是古人说的“振起全篇”吧,如是,诗篇才能在表面看起来的笨拙中实现坚实、坚硬,获得质感。

8. 无形词和有形词写作文

化有形为无形,化腐朽为神奇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很多老师因学生不爱写作文而头疼,很多学生因被迫写作文而痛苦,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增强作文评改效果,化有形为无形,化腐朽为神奇。

化有形为无形即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利用各种语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利用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完成一次作文训练。

如,组织辩论赛。它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议论文写作训练,只要老师准备合适的辩题,扩大辩论参与面,争取做到人人准备,人人参加,人人发言,适当奖励,我想,这无形当中就完成了一次议论文写作训练。

又如,学完古代诗歌单元,我们可以开展“走进诗人”的活动,学生点评诗歌,了解诗人生平,简单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就是一篇作文吗?学完现代诗歌单元,可以开展诗歌朗诵活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参赛选手一一点评,并记录下来,附上自己的建议,这不也是一次作文训练吗?

另外,课文教学时一些问题的探讨,引申,也可以让学生记录下来,或者写一些读后感,同样也是无形的作文训练。同时,语文教师根据学生水车制订评分标准,由低到高,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愿意动笔,敢于动笔,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化腐朽为神奇即注重作文批改,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出几篇精品作文。传统的作语文评改多为老师亲自操刀,评语加分数,加之很多学生写作文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只要不返工就万事大吉了。这样,对学生作文的指导性不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如何增强作文评改的效果呢?

首先,可让学生选自己认为满意的作文交给老师,先由老师选取典型作文(中等层次),交由全班同学修改,老师进行指导,点评,然后选出修改的优秀作文打印出来,同学们再相互学习。

其次,学生自己修改。学生只有重视这篇作文才会认真修改,所以语文老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重视自己的作文,如举办作文竞赛,特殊节目将作文作为献礼,等等。还可以让学生在高三时交上一篇优秀作文,由语文老师帮全体同学编一本书,留作高中三年的纪念。这无疑会激发学生写出好作文的热情。这样就会 ***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最后,语文老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面对面指导,力争打造符合学生自己特点的文章。

中学生作文教学缺少系统性,没有统一规范,评价也存在差异,老师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但我认为,人要化有形为无形,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加强作文评改,一定会化腐朽为神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