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什么意思?如何做?

如题所述

共情(empathy),也叫换位思考,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能力,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Hoffman教授认为,共情能力是一种人类生而具备且必不可少的能力。

有趣的是,大多数对他人情绪敏感又反应强烈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因为太能感同身受,也就是共情能力过强。但事实上,真正的共情和上述的两种对他人情绪敏感的情况之间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共情的出发点是为他人的利益,而不是为自身的利益——共情是为了理解、体谅和缓和他人的苦难,而并非是出于自我保护。

那么,正确的共情应该怎样做呢?

1. 明确自己的情绪来自哪里

首先,你需要觉察自己被他人的情绪影响究竟是由于感同身受,在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还是仅仅只是被对方那种强烈的情绪感染了。有一个确认的方法是,在你看到他人心情低落,而自己也似乎因此变得低落时,问一问自己:我的低落是因为我尽量想象把自己放到了和对方同样的处境,所以体会到了Ta身在其中的痛苦;还是我只是看到Ta低落,觉得这种‘身边的人情绪不好’的感觉让我很紧张、焦灼,因此想让Ta恢复平静?如此一来,你能够区分自己是在共情对方,还是更多出于对自己的保护。

2. “这真的与我相关吗?”

如果你发现,自己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是出于害怕自己因此受到伤害,或是担心那是对自己的评价,那么,你需要明白以及去证实,他人的情绪可能与你无关。为此,你可以试着留心并记录下周围人情绪激动的时刻,克制住自己不去做出反应,比如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取悦他人。

接着,你需要做的就是观察对方的情绪是否是指向你的,是否真的预示了接下来Ta会对你造成伤害。此时你多半会发现,你并不是他人情绪的“受害者”。而如果你在得到现实的验证前已经抢先一步为了自我保护作出了反应,就会失去验证的机会,因为即使你没有被伤害,你也会归因成“幸亏我已经先有所行动了”。不仅如此,你甚至还可以在对方情绪平静下来以后直接向对方确认你的猜想和预设。

3. 说服自己:我没有承担他人情绪的责任

你需要明白的是,无论是为他人的共情,还是为自己的保护机制,你都用不着、也不能够为他人的情绪负责。不管是多么亲密的亲人,伴侣还是朋友,你们也始终是独立于彼此的个体。因此,你在对他人的痛苦悲伤感同身受的同时,也要清晰地意识到:这是Ta的情绪,也是Ta的人生,我可以去站在Ta的角度上理解Ta现在的感受,但我不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除了情绪上的边界,行为上的边界也尤为重要。当你知道某个亲密的人陷入困境时,你可以告诉Ta你会支持Ta,可以给Ta提出一些建议,可以陪伴在Ta身边。但,你不能擅自为Ta做决定,也不能过度干涉Ta的选择,即使你认为自己是出于“好心”。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你不能代替他人痛苦,更无法拯救别人。

希望你能找到自己和他人之间健康的边界。有能力关怀,也有能力保持自我的平稳。这样的话,你就能进入到一个非常舒服的状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07
共情”这个词并不陌生,是一种能设身处地的体谅别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如果能够知道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就能更好的与他沟通

但真正生活中的沟通却不是这样的,明明两个人平时相处的很好,两个人也都是通情达理的人,但有些时候的交谈并不那么顺畅,甚至有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陷入了不愉快之中,甚至让人很烦躁。其实,向别人倾诉所想或所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候对方不理解我们说的话的时候,就会让彼此不愉快,最后可能导致吵架。

如果能够有共情,能够体验到对方所经历的事情,能够感受到自己行为的影响,就能够避免误解和冲突。

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处于自己的世界里,所以在交流中会说出对方不喜欢听的话或做了不喜欢的事。心理学上有一种“虚假共识效应”,就是说我们喜欢把自己的观点或思维方式强加于他人。如果对方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期做出回应,我们就会很失望或很生气。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身体原因在家休息,我就跟我的另一半说这周末安排一整天的时间陪我,虽然他平时也会在忙的情况下安排时间陪我,但在这种时候就想要特殊的安排,他就安排了半天,但我就觉得不满足,觉得这种特殊时候就应该安排一整天时间其他事都应该放一放,他只安排半天我就很生气。而在他的角度他觉得平时也都在陪,后面有时间也会陪,而且在这么忙的情况下,也主动安排了半天专门陪我,我怎么还怪他,就这样的两个人还闹了很不愉快,本来可以好好待一起的时光都用在了赌气上。1.制造仪式感

仪式让参与其中的人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对共同的情境产生共鸣。仪式感可以让彼此的目标和行为保持一致,目标越接近,越容易相互理解。比如我们和家人之间可以约定好每周几是放松日,这一天我们一起做什么事。还有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在月头跟团队一起制定当月目标,目标完成了会有什么奖励。这样在工作中的所有沟通就可以建立在完成目标之上。

2.建立模仿

通过模仿对方的动作和行为方式,我们会产生信任,开放,亲密,甚至是同理心。通过模仿形成共同的理解代码。比如下级可以模仿上级的处事方式和工作方法,就可以有更多工作细节上的体会,从而增加感触

3.制造“情绪感染”

有人与我们相似时,容易产生共情。比如共同回忆一些事情,或者与对方讲述类似的经历或者共同处于某种气氛下,利用“情绪感染”促进共情”

4.增加曝光效应

如果我们感觉与某人存在某种关系,那就是我们与他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便会感受到共情。比如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兴趣爱好,都可以促进共情。认老乡就是其中的一种,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如果发现有跟你来自于同一个地方的,就会感觉到这个人会亲切一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