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要有清净心才能往生

如题所述

大安法师:往生净土是不是要念到清净心才能往生
问:请问法师,往生净土是不是要念佛念到清净心才能往生?我学佛已有二十几年了,真的没有清净心,因为我有时还会生气,那我能往生吗?又有人说念佛要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等,我想我这一生是不可能达到,不是说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吗?如何是好?请慈悲开示。

大安法师答:念佛,能不能往生一定要根据圣言量来确定条件,任何人不能自立章程。

圣言量是什么?我们来看四十八大愿。阿弥陀佛只是要求我们信愿称名,你只要相信有极乐世界,愿意往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就是念佛乃至每天念十声,阿弥陀佛临命终时都会慈悲来接引。

从来没有提要我们功夫成片,或者要得到清净心才能往生的这么一个条件。如果说要清净心才能往生,那可以说我们这个地球没有一个人能够往生。谁能得清净心?真正清净唯佛一人哪!等觉菩萨都有一分生相无明,微细的念头。所以你千万不要被这个观点所笼罩。

如果你听信不正知见,觉得一定要清净心才能往生,那你就是念佛二十几年,还是忐忑不安;甚至就是念二百年,念二十劫,也没有办法得到心安。

阿弥陀佛慈悲不舍任一众生,哪怕是五逆十恶的罪人,只要回心发愿求生,阿弥陀佛都会接引往生,并没有提清净心的问题。所以你要坚信,只要具足深信切愿称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慈悲来接引我们。

虽然我还是散乱心,虽然我业障深重,但我是阿弥陀佛的独生子,他一定要把我们接走,不接走,他老人家心不安哪!所以,净土法门就是易行道,它是带业往生的横超法门,对这一点无需怀疑。

大安法师:何谓临终正念分明

“正念”是意根。无贪无惑故“分明”。—省庵大师《西方发愿文注》

“正念分明”,有很多人把正念仅仅理解为是念阿弥陀佛。当然也可以这么理解,但是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个地方。

正念,包括他愿往生的念还在占主导地位。这个正念 —— 信、愿、行三者,他能够保持愿往生心,这也是正念。不一定非得是要念“阿弥陀佛”四个字不可,才叫正念,他有时真的是病得念不出来呢?病得念不出来,张不开口,难道他就不能往生吗?经典当中讲,你平时具足信愿持名,乃至临命终时,你就是如睡梦去,他也是往生了。阿弥陀佛的愿王,它导引我们神识的这种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呀!所以我们保持愿往生心,跟阿弥陀佛的愿相应,也是正念。这里一定要有一个比较有余地的解释。

因为有人就很执着什么呢?我们这几年都听到,很多人听说临终这一念一定要念阿弥陀佛,如果不念阿弥陀佛就不能往生。这个问题,粗粗一听觉得有道理,但细细一想,不尽然。

你能够正念分明,把这句名号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然很好,我们也要提倡,这是你功夫比较得力的表现。但也确实有很多人在临命终时,这一念没有朗朗地把阿弥陀佛念起来,难道他就会下三恶道吗?佛说,就像一棵树向西面倾倒的势已经形成了,无论你怎么砍倒这棵树,它都是向西面倒的。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相信阿弥陀佛引导我们的功能,因为他是接引佛,有时候我们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地震、海啸,疾病疼痛到极点的时候,这句阿弥陀佛确实起不来啊,这是我们的困难啊,这是我们的业障啊。但是我们确实平时发了深信切愿之心,确实愿意去呀,阿弥陀佛一定会解救我们的障碍。

所以对这个事情的考量,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但又不能说我们提倡临终不要正念也能往生,不是这样说的,我们说你保持愿往生心,也是正念。

“诸根悦豫”,你身体没有疾病,没有碰到突发的厄难,就表示比较愉悦。一旦碰到疾病的疼痛和厄难的横来,他就会恐惧,他就会慌乱。

从心里来看,你没有贪恋,对身见、家亲眷属没有贪恋,对往生,对弥陀的救度没有迷惑颠倒,这就叫“分明”。这个说法是莲池大师说的,也是省庵大师这么注解的,没有贪恋、没有迷惑就是“分明”。不一定你这句佛号念的声音念得清清楚楚才叫分明,才叫正念。

所以有很多人自立章程,就把大家搞得又有一重不安了。谁能保证临终这一念就把“阿弥陀佛”四个字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呢?谁也不能保证。因为临命终时是太困难的时候了,四大即将分离,无数劫的业力种子正在沸腾、现行的时候,神识把控整个的场面就像猛风当中的一片树叶,你还能够从容地把这句阿弥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有这样的人,那是修行功夫很得力的人,但是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所以我们平时为什么要训练自己深信切愿,尤其这个愿,特别是《西方发愿文》这个愿,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占主导地位的,愿往生心永远不要把它丢失。

大安法师:佛有无量德,四字名号足以该之

举名者,佛有无量德,今但四字名号,足以该之。以弥陀即是全体一心,心包众德。常乐我净,本觉始觉,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万名,皆此一名摄无不尽。专持者,众生学佛,亦有无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该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该百行。四谛六度,乃至八万四千恒沙微尘一切行门,摄无不尽,故名守约。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这里是把名号的功德,非常简洁但非常圆融地表达清楚了。

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相好无量、辩才无量、神通无量等全体的无量功德,就在这句六字或四字的“弥陀名号”中了,当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就是念佛的无量功德。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而一切众生的心性之体也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全体一心。

这个一心是真常的佛心,是妙真如性,所以它包含着一切的功德—— “常、乐、我、净”这涅槃四德。

“常”就是超越了时间,无始无终;“乐”,是绝待的乐,远离了苦乐对待,远离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的逼恼;“我”,主宰义,具有佛的八种自在我;离开了种种的烦恼污染,就叫“净”。

“本觉”就是我们的妙明体性;“始觉”就是出离烦恼缠缚的功德;“真如佛性”,不变易的叫真如,离过绝非为佛性;“菩提涅槃”,菩提是能觉之智,涅槃是所证之理。

代表佛所证功德的百千万名,都在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中完整地含摄,摄无不尽。

所以我们说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这些果地上非常神妙、不能把捉的无量功德的能量场,都在这个弥陀名号里面!

可见在这法界当中,这句弥陀名号是多么地神妙啊!

我们对弥陀名号的认知,总的来说还是处在一种很朦胧的状态。

我们对弥陀名号就是全体一心、全体法界、全体实相,对这句名号就是可以直穿佛法界的中介,以及这句名号就是代表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对九法界众生慈悲至极救度的威神力量,都是处在一个很浅薄的认知范围。

如果对这些有一个深刻的把握,那么这个名号真的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宁可丧失了生命也不能离开它啊!

就像《华严经》说的, “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

所以这个名号的功德远胜于世间发多少财、当多大官的价值!我们如果知道了弥陀名号的价值,就会一心专念、一门深入、心不旁骛啊!

众生在学佛的过程当中,面临着很多的行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就会觉得,哎呀,我怎么去选呢?很多居士也说,现在的光盘很多,书籍很多,我都看得一头雾水,怎么办呢?

是呀,这个法师说这个法好,那个法师说那个法好,说得居士是莫衷一是呀。现在资讯发达了固然是好事,但太发达了也很麻烦。

所以我们要听祖师的,就如莲池大师所说:“认准执持弥陀名号一法!”要知道这一法,就包含着八万四千法门,无量的行法都在这一个法门里面,一法具足一切法。

为什么一法具足一切法?执持这个名号就是持你当下的心嘛,一声佛号一声心!你的心——这个妙明真心,能够含赅百行,乃至于恒河沙的行法。

包括苦、集、灭、道四圣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乃至由六度开显的八万四千法门,大小乘所有如恒河沙、微尘数般多的一切行门,都在这个名号里面!你说说,还有比这个更究竟的吗?

既然所有的行门都在这个名号里面,修了“念佛”这一行,就等于修所有的行门了。这就是“守约”,守了这个简约的行法,就能够施博,得到的效果是所有行法的功德。

大家看看,我们今生能够遇到这个弥陀名号,那真是庆快生平了,心生大欢喜,自知当往生,当成佛!

大安法师:享受五欲的快乐,求生信愿就不真切

佛一代时教所说的大乘经典,特别是般若系经典都是要让我们厌离五欲,因为众生常常一生就是为财、色、名、食、睡这五欲去奋斗,被这五欲所困厄,从而在娑婆世界轮回不休。

无量劫以来我们习惯了在五欲六尘中打滚,因此,能够对五欲六尘通体放下,这是需要大丈夫气概的,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就像有些人虽然也念佛,修行还算精进,但却是心恋尘境,贪著五欲。

这个五欲一般有两种理解,除了财、色、名、食、睡以外,另一种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尘境。因为这五种尘境,不是欲本身,但它能够引发人的占有之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叫五欲。

我们的六根追逐六尘,如果把意根放下,就是五根追逐五尘,它是本能的,十二因缘当中就讲六入,六根就自然要入到六尘里面去,追求那种快感、快乐。

要使六根不追逐六尘的快乐,这不是一般浅显的智慧所能做到的,唯有有甚深的空慧和坚固的为生死之心,才能把这种趋向五欲的心降伏下来。

很多人一辈子都是在追求五欲,得到了欣喜若狂,得不到就懊恼万分;得到了,还会更猛利地去追求,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有个成语“欲壑难填”,就是形容人们这种心理的。

但这个五欲,当你一旦得到的时候,细细去思惟,它是没有什么味道的,就像狗咬骨头,咬来咬去虽然没有什么肉,但它又不放弃。

五欲本质上没有真实性,就好像梦中所得。但追逐五欲,就会增加斗争,就像鸟儿为追逐食物而相互厮杀;追求五欲如果不能得到,就会内心焦灼,就像我们逆风拿着火把来烧自己。

五欲害人,就像我们脚踩在毒蛇上,随时有被咬噬的危险。

所以大乘经典都在教我们怎么远离、厌离五欲,但世间人迷惑颠倒,就贪恋执著这个五欲,到死亡的时候都不舍弃。

比如说这个色欲,即使到死亡的时候,哪怕有一点精力,有一点力气,他都会思念这个东西。这就是我们轮转不休、受无量痛苦的原因!让我们堕落、让我们不得出离的,就是五欲!

如果一个念佛人对五欲还没有放下来,想享受五欲的快乐,那求往生的信愿就不真切,就很难与阿弥陀佛的接引愿相应,就被五欲所害。

大安法师:今生的际遇,是前世修来的

布施的道理,古往今来很多贤人哲士,都会用种种不同的方式来诠释,来传播。中国的话本小说、野史笔记,常常有这些记载。古人说,每个人都知道有来年,所以每家每户都会为来年的收获而播种,为来年的生存做准备。所以家家都种来年谷,今年种谷是为来年做准备。是不是啊?

如果人人知道有来生,知道这一期的业报身结束之后,会有下一世在等着我们,那么就要为下一世的福报做准备,要修取来生的福果。

而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带有一定的福禄,并且每个人的福报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我们比较贫贱的时候,看到人家富人坐奔驰,可不能怨天尤人,要从自身找原因。人家是修来的,我们没有修。不能心理不平衡,去偷人家的奔驰或者去抢银行致富。

我们今生的际遇,是前世修来的,就好像今年所吃的粮食是去年种的一样。

那么种“如是因”,到得到“如是果”,是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的,不能说早上播种谷子,到傍晚就可以吃,那是吃不到的,时间间隔太短了。这就表明,不能说我们今天修点福报善因,明天就能得到果报,它不是这样的。种谷至少要等待半年,春天播种要到秋天才能收获。那我们修善因得到相应的福报,一般是要隔世来得到的。

今世修福,下世得到福报,这就叫“异熟果”。佛教所讲的“异熟果”的概念,就是今生所享用的果,是前生的种子在不同时间成熟了,现在来享受,这叫异熟果。这些都是生命的轮回,因果的法则,我们了解之后一定要修善因,不能仅仅追求那个果。果不是凭空得到的,一定要从因上修才能得到。

当然,作为净业行人,不要追求来世的人天福报,一定要恳切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今生就跳出轮回,彻底出离生死苦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