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古埃及陵墓建筑演变过程

如题所述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在古埃及叫庇里穆斯(Piremus),有高的含意。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

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又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位于萨卡拉的佐塞尔金字塔是这类金字塔较为典型的代表。它建于公元前2750年,是埃及历史上第一座完全用石头造的巨大的建筑物。

左塞王之后的埃及法老纷纷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为自己修建坟墓,从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营造金字塔之风。由于金字塔起源于古王国时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时期内,因此,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为金字塔时代。

古代埃及的法老们为什么要将坟墓修成角锥体的形式,即修成汉字中的金字形原因:

原来,在最早的时候,埃及的法老是准备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后来,大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古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

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同时,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代埃及太阳神“拉”的标志是太阳光芒。

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向青天的太阳光芒。因为,当你站在通往基泽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

《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后来古代埃及人对方尖碑的崇拜也有这样意义,因为方尖碑也表示太阳的光芒。

第四王朝以后,其他法老虽然建造了许多金字塔,但规模和质量都不能和上述金字塔相比。第六王朝以后,随着古王国的分裂和法老权力下降以及埃及人民的反抗和有些人的盗墓,常把法老的“木乃伊”从金字塔里拖出来,所以埃及的法老们也就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在深山里开凿秘密陵墓了。

扩展资料:

古埃及金字塔陵墓意义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寝。这些统治者在历史上称之为“法老”。古代埃及人对神的虔诚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来世观念”,他们甚至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居留,而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

因而,埃及人把冥世看做是尘世生活的延续。受这种“来世观念”的影响,古埃及人活着的时候,就诚心备至、充满信心地为死后做准备。每一个有钱的埃及人都要忙着为自己准备坟墓,并用各种物品去装饰坟墓,以求死后获得永生。

以法老或贵族而论,他会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建造坟墓,还命令匠人以坟墓壁画和木制模型继续从事的驾船、狩猎、欢宴活动,以及仆人们应做的活计,等等,使他能在死后同生前一样生活得舒适如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字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8-11
 一、前王朝时期埃及王室墓葬与王权的形成

  古埃及王室墓葬的形成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前王朝时期(公元前5000—前2950年)。近些年,学界一般把前王朝分为4个连续的阶段:巴达里文化(Badarian)(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涅迦达(Nagada)文化I(约公元前4000—前3600年)、涅迦达文化II(约公元前3600—前3200年)和涅迦达文化III(约公元前3200—前2950年),并且把公元前3100—前2950年定为“0王朝”,以接续马涅托划分的31个王朝的序列。前王朝时期又可分为早期和晚期,巴达里文化和涅迦达文化I属于前王朝早期,而涅迦达文化II和涅迦达文化III则属于前王朝后期。关于前王朝各个阶段起止时间的划分,学界观点并不一致,我们采用常见的一种。

  巴达里文化是古代埃及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以上埃及的巴达里为中心,包括巴达里周围的哈马米亚、穆斯塔基达、马特马尔等地。考古学者在巴达里和穆斯塔基达两地发现了600多座坟墓。从考古结果来看,这些坟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从形式上看,巴达里文化的坟墓是一种墓穴,没有地上建筑,大多数墓穴呈椭圆形或近似圆形,这种墓穴早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的墓穴还非常原始。其次,就规模而言,巴达里文化时期墓穴的规模大小不等,但相差不大,一般直径为1.5米,深1米。这说明当时还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女人墓通常比男人墓稍大一些,较大的和最重要的墓是女人的,呈长方形。这说明当时女人的地位比男人的地位高。再者,在埋葬习俗上,墓葬一般为单身埋葬,偶尔也有2人或多人合葬,死者左侧卧、身体蜷缩、头向南、面朝西,通常用芦苇席子包裹。此外,这些墓中都有陪葬品,以石头和铜以及贝壳制作的念珠、骨质手镯、象牙梳子、作为护身符的河马和羚羊等的小雕像为主,还有一两件陶器,出现了精制黑顶陶,但坟墓之间陪葬品的数量相差不大。这体现了巴达里文化时期的贫富差距还很小。一些墓中还出现了裸体女人的泥塑像或象牙雕像,这些女人雕像形象各异,数目众多,显然是对母系祖先的刻画,但很可能是奉献给墓主人所崇拜的大母女神的,也可能是一种巫术用品。这些特点表明巴达里文化具有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生产力水平还较低,没有出现明显的贫富、阶级、等级分化,也没有王权的迹象,王室墓葬还没有出现,但这一时期的墓葬为王室墓葬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涅迦达位于上埃及卢克索以北30公里的尼罗河西岸,是一个小村庄。考古学家F.皮特里(F. Petrie)、J. E. 奎贝尔(J. E. Quibell)和F. W. 格林(F. W. Green)等人先后主持了涅迦达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学者在涅迦达地区发现了大约2300座坟墓,这些坟墓揭示了涅迦达文化的特点。涅迦达文化I和涅迦达文化II的人们使用了同一个墓地,但坟墓的结构和特点各不相同。涅迦达文化I时期的墓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坟墓仍然是墓穴,仍然没有地上建筑,墓穴仍然以椭圆形或者近似圆形为主,与巴达里文化的坟墓没有什么区别,但最大的墓的主人或者是女人,或者是男人;墓葬习惯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陪葬品中出现了男性雕像。这表明男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体现了一种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的特点。另外,这一时期的坟墓中出现了一些权标头,这些权标头可能还是一种新式武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这些权标头标志着王权的产生。涅迦达文化I时期,埃及还没有出现王室墓葬,王权也没有形成。

  巴达里文化和涅迦达文化I时期,埃及的墓葬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些特点,表明前王朝早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没有明显的等级和阶级分化,王权尚未形成。

  前王朝后期,埃及社会和墓葬都有所发展。与涅迦达文化I时期的墓葬相比,涅迦达文化II时期的墓葬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首先,涅迦达文化II时期的坟墓除了较小的、可能是平民使用的圆形墓或椭圆形墓,还出现了较大的、精心建构的长方形墓,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等级或阶级分化,长方形墓的主人的地位可能比圆形或椭圆形墓的主人的地位高。其次,有些坟墓的墓穴用泥砖作墙,把墓穴分为两个或多个墓室,有的墓室专用于放置棺木,有的墓室专用于存放陪葬品,陪葬品的数量不多,以陶器等日常用品为主,这一时期出现了彩绘陶器。这些表明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生产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再者,死者被放在木制或陶制棺材里,墓穴用芦苇席子或木板盖顶,有时还涂上灰泥,但地上建筑不明显;这时还出现了制作木乃伊的迹象,但不常见。这体现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埋葬风俗的复杂化。最后,这一时期出现了以人为牺牲的陪葬现象,考古学家在涅迦达T5号墓的墓壁边缘发现了很多长骨头和5个头盖骨,这充分表明了人殉现象的存在,但这种现象在当时并不普遍。人殉现象的出现表明了阶级或等级的形成。

  此外,涅迦达文化II时期较大的坟墓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涅迦达T墓地,一个是希拉康坡里斯,而引人注目的是希拉康坡里斯100号墓,这是一座长方形墓穴,用泥砖砌成,墓穴长4米、宽2米、深1.5米,在坟墓的东北墙壁的中心处有一个与墙壁呈90度角的突出的低矮的半道墙,把墓室一分为二,部分墙壁上以绘画装饰,因此也被称为“画墓”。这种大规模的坟墓在当时是极少见的,其规模和结构与平民的圆形小墓穴形成了鲜明对照,是当时最大的墓之一,画墓周围还有一些大墓,但都稍逊色一些,显然画墓的主人并非一般贵族,更非平民,具有较高的地位,在等级或阶级上处于社会的上层。这座坟墓被盗劫了,考古学家从里面找到了三十多件陪葬品,以陶器为主,没有发现墓主人的木乃伊。但其他保存完好的坟墓最多也不过二十几件陪葬品,有的坟墓只有几件陪葬品,这说明画墓的主人拥有较多的财富。此墓的重要性在于墓壁上的绘画,绘画很可能是记载了埃及人对外来入侵者的一次胜利的反击,绘画还描绘了高大形象的人物在举行祭祀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从画面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高大形象的人物左手抓着跪在他面前的俘虏的头,右手高高举起权标,准备捶打俘虏,这种用高大形象和捶打俘虏的方式来表现国王的艺术手法一直是古埃及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因而凯泽(H.Case)和凯姆普(B. J. Kemp)等人都认为这座坟墓是王墓。我们也赞同这样的观点。

  由此可见,涅迦达文化II时期,墓葬规模的大小不一、结构的不同和陪葬品的多寡等都比涅迦达文化I时期表现得明显,这表明了贫富分化的加剧,而王墓的出现则明确反映了王权的产生,王墓也体现了刚刚形成的王权的特点:国王掌握了领导战争的军事权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宗教权力,国王可能既是军事首领又是宗教最高祭司,拥有了较多的财富,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处于社会的上层,还有调动臣民为自己服务的权力;但国王的权威还很有限,国王与大臣和普通臣民的等级和财富差别还不是很大,国王还没有被神化。

  涅迦达文化III是20世纪90年代德国考古学家在研究最新考古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时期的文化与涅迦达文化I和涅迦达文化II在社会性质上存在重大区别。涅迦达文化III时期,在属于涅迦达文化圈的阿拜多斯地区出现了两个大面积的王室墓地。一个是阿拜多斯东北部的乌姆卡伯(Umm el-Qaab)村的U墓地,面积大约是100米×200米,到1993年为止,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约120座坟墓,其中很多坟墓是多墓室墓和较大的单墓室墓,有学者认为这些墓的主人早于零王朝的国王。在U墓地中,最重要的大墓是U—j墓,这座墓是1988年德国驻开罗考古研究所发现的。U—j墓共有12间墓室,长9.1米,宽7.3米。根据放射性碳十四测定,坟墓最初是由9间小墓室和东边的1间大墓室构成的,后来又增建了2个狭长的墓室,墓室之间以小门连通,这座墓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3150年。虽然墓葬形式没什么大的变化,但坟墓的结构和规模显然比涅迦达文化II时期的王墓大了很多。

  U—j墓可能被盗劫过,但在7个墓室中堆满了用于装啤酒、食用油、面包、肉等的坛子达207件,还有存放衣服的杉木箱子、石制器皿以及象牙、骨制品,其中的两个墓室储藏了700多件器皿,这些器皿呈叠放状态。根据这座墓的结构、规模、陪葬品的数量,我们可以推测这是一位国王的坟墓,而且这位国王的权力比之前的国王的权力有所增加。

  U—j墓的主人是哪一位国王呢?考古发掘为我们提供了直接证据。1999年的考古报告指出,U—j墓中出土了用骨头和象牙制作的标签175件,每件长约2厘米,宽1.5厘米,上面刻有1至4个象形文字,此外还出土了刻有象形文字的陶器和泥制图章,经过碳十四测定,这些标签、陶器和图章的年代最远可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大部分是在墓主人生前制造的,在这些象形文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蝎子符号,有时蝎子符号还与一种植物在一起,可读为“蝎子的(农业)地产”,学者们根据这些证据认为这座墓是第一个蝎子王(即蝎子I)的坟墓。

  涅迦达文化III时期,另一个大面积的王室墓地是乌姆卡伯村的B墓地。英国著名考古学家F.皮特里和凯泽等人都认为B墓地中有一些是零王朝国王的坟墓。例如,皮特里认为B7和B9为卡(Ka)王墓,这是一个双墓室独立分开的墓,这个论断被后来的考古证据证明是正确的;凯泽认为墓室B17、B18和附属的一排墓室B16属于阿哈(Aha)墓,这座墓的各个墓室也都是分开的,但属于一座墓。但是,从B17和B18墓室周围出土的一些图章印记和带有各种铭文的工艺品来判断,我们认为这座墓是那尔迈的,这表明传说中的那尔迈国王确有其人。另外,考古学家在B16墓的附近发现了很多积压在一起的骨骼,经测定这些骨骼都是年轻男子的,他们的年龄大约20岁左右,从骨骼的堆放状态来看,这些年轻男子一定是在国王埋葬时作为牺牲被杀死以后埋在里面的。殉葬现象表明国王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二、早王朝时期埃及王室墓葬的发展与早期王权

  早王朝时期(公元前2950—前2686年),埃及王室墓葬有了重大发展。国王的坟墓形式有了质的发展,不仅有地下建筑,还有地上建筑,地上建筑呈长方形,类似于现代阿拉伯人院子当中用于乘凉时使用的长凳,阿拉伯人称这种长凳为“马斯塔巴”,因而考古学家根据早王朝国王坟墓的地上建筑的形状而称其为“马斯塔巴墓”。马斯塔巴墓可能早在前王朝时期就出现了,只是很少见而已。

  早王朝时期国王的马斯塔巴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坟墓的规模较大,一般用泥砖建成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也有的地下建筑是在岩石中向下开凿而成的,但地下建筑基本上都分为两个以上的墓室,各墓室之间用砖墙隔开,相互之间没有通道,除了安放棺椁的埋葬间,其他的墓室都用于存放陪葬品;棺椁一般用木材制成;从这一时期开始,死者一般被制成木乃伊之后再安葬;地下建筑上面用木料盖顶,上面覆盖以地上建筑,通常模仿宫殿外形建成较规则的长方体。地上建筑也分为若干个小间,里面装上较小的贵重葬礼物品。在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之间设有阶梯,通过阶梯口不经过地上建筑而直接进入地下墓室,这样建筑师可以在埋葬前完成整个坟墓的建筑,无须在埋葬后再进行地上建筑,这是坟墓建筑史上的一大进步。地上建筑的出现本身就表明早王朝时期的王室墓葬比前王朝时期有了较大发展。与建筑墓穴相比,建筑马斯塔巴墓需要的人力物力显然要更多一些,这也体现了国王可以调动更多的人力和财力为自己服务,说明他具有了更大的权威,掌握了更大的行政和财政权力。另外,国王的马斯塔巴墓的地上建筑呈规则的长方形,而同一时期贵族和平民也都采用马斯塔巴墓,但他们的马斯塔巴墓的形状都不是很规则,规模也较小,这说明国王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更突出一些,也说明国王与臣民之间在墓葬形式上还没有发生质的区分,可能国王还没有被神化,在坟墓中也没有发现国王神化的证据。

  其次,棺椁一般用木材制成,死者一般被制成木乃伊之后再安葬;陪葬品的种类很多,包括盛放食品的陶器、雪花石膏盘子,放衣服的箱子、匣子,各种珠宝饰品,各种家具、燧石、工具、武器、化妆品;从坟墓壁画上,我们还看到了国王率领军队进行战争的场面和主持宗教仪式的场景,等等。陪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也都是前王朝时期的墓葬无法相比的,这体现了国王的财政权力有所增加,国王掌握了军事和宗教权力。

  再者,在建筑马斯塔巴墓的同时,还在坟墓的北侧建造一个用于埋葬死者时举行祭祀活动的葬祭庙,坟墓和葬祭庙由一面围墙围绕起来,围墙面对东方的部位有一个出口,这是古王国金字塔复合体(complexion)的原始形态。这样庞大的建筑必然需要较为强大的王权作保障。

  最后,早王朝时期国王的马斯塔巴墓有数十个,最具代表性的和最大的马斯塔巴墓是萨卡拉的3035号墓,这是第一王朝国王登的坟墓,坟墓长57.3米,宽26米,地下建筑是在岩石中开凿的,有3间墓室,地上建筑则有45间。王墓周围埋葬了136名奴隶,包括男女两性,有一个阶梯直通到地下墓室,墓室地面是用花岗岩铺就的。这座坟墓充分体现了早王朝国王马斯塔巴墓的特点,也表明了奴隶的出现和等级分化的加剧,但奴隶是否普遍存在还无从证明。

  三、古王国时期埃及王室墓葬的发展与专制王权

  古王国(公元前2686—前2181年)时期的国王在马斯塔巴墓的基础上逐渐采取了新的墓葬形式——金字塔。“金字塔”是中国人对古代埃及一种巨大的角锥体建筑物的称呼,因这个建筑物的四个面当中的每一面都像一个“金”字,故得名。金字塔的英文为Pyramid,德文为Pyramide,都源于希腊文Pyramis (Pyramides),意为“小麦饼”,希腊人经常使用一种三角形的小麦饼,因而当他们见到金字塔时便称其为Pyramis。埃及人自己则称金字塔为“mr”,其意义还不清楚,但象形文字的限定符是一个有台基的三角形,意为“上升的地方”,所以“mr”一词可能是指国王死后借以升上天空的地方。

  金字塔是古埃及坟墓建筑当中地上建筑发展最为成熟的产物。金字塔本身也经历了一个从阶梯金字塔到标准金字塔的发展过程。古埃及最早的一座金字塔是阶梯金字塔,这是为第三王朝的杰出国王左塞建筑的,建筑师是伊姆霍特普,这位建筑师后来被埃及人奉为建筑之神。左塞王的金字塔最初本来是按马斯塔巴墓的形式设计的,地上部分是一个每边长63.5米、高7.9米的方形平顶墓,后来建筑师伊姆霍特普为了体现国王的君主权威,将地上建筑的四周向外扩展,并在上面增加了3层马斯塔巴,高度达到了40多米,后来又将地上建筑的地基向西、北两个方向扩大面积,又在上面增加了2层,这就形成了一个逐级向上缩小的6层重叠的马斯塔巴墓,高达60米,底边长121米,宽109米,地下墓室深达28米,葬有国王的木乃伊,另一个墓室是为王后准备的。因这个坟墓的地上建筑的形状酷似“金”字,因而我们也称其为金字塔,但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字塔,它只是奠定了后来金字塔建筑的基础。这座金字塔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周围的复合建筑,这是一个巨大的建筑群,金字塔的围墙南北长544米,东西宽277米,高10米,围墙上有13个假门和一个作为出入用的真门,内有一个用象征着埃及40个州的40根圆柱组成的圆柱大厅;金字塔的东侧和东北侧有两个难以辩明的建筑物——“南宫”和“北宫”,似乎标志着上下埃及的两个中心,标志着国家的统一;金字塔的北侧还有一个庞大的葬祭庙,中心庭院有15000平方米。这种复杂庞大的建筑群是古埃及金字塔建筑不同于其他地区金字塔建筑的一个明显特点,之后的埃及金字塔建筑几乎都配备着这样的复合建筑。左塞王的阶梯金字塔和其复合体建筑都表明埃及在古王国初期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地域王国建立起来了,国王的权力比早王朝时期大为增加。

  左塞王建造了阶梯金字塔以后,后来的国王大都仿效建造。第三王朝的末代国王胡尼在美杜姆建造了一个8层的阶梯金字塔,并用石灰石把各层之间填平,形成一个覆盖层,成就了一个“真正”金字塔,高约92米,倾斜角度为51度51分,因为建筑金字塔时也是以层叠马斯塔巴的方式进行的,各面的面积也不相同,所以还算不上真正的金字塔,只能说这是一次尝试,但毕竟朝着真正金字塔迈进了一步。随后,第四王朝的国王斯尼弗鲁又在达赫淑尔建立了两座金字塔,一座因建筑角度计算错误而变成了“弯曲金字塔”,一座因表面覆盖了红色石灰石而成为“红色金字塔”,后面这座金字塔才是成功的金字塔建筑。把金字塔建筑推向高潮的是第四王朝的三位国王胡弗、哈夫拉和孟考拉。他们的金字塔位于吉萨,被称为“三大金字塔”。胡弗的金字塔最大,原高146.5米,现在顶部建筑已脱落,还有137.2米高,基底原长230.38米,现为227.5米,倾斜角为51度51分,总共用了230万块平均重2.5吨的石材建成。胡弗金字塔的地上和地下都有墓室,但考古学家没有从中发现胡弗国王的木乃伊,这座金字塔被盗了,只是从内部刻画的象形文字上找到了墓主人胡弗的名字。胡弗金字塔的复合建筑只留下了东侧的三个小金字塔和后来考古发现的一艘巨大的“太阳舟”。哈夫拉的金字塔稍逊于胡弗金字塔,原高143.5米,塔基每面长215.25米,倾斜角度为53度10分,但它与周围的葬祭庙、甬道、河谷庙一起构成了完整的金字塔复合体,是古王国金字塔群体建筑的典范。一般来说,国王死后,尸体被沿着尼罗河运到河谷庙,在这里制成木乃伊,装在棺材里面,通过甬道,运到葬祭庙,在这里举行丧葬仪式之后,葬入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东侧还有一个巨大的斯芬克斯雕像,据说是用建造胡弗金字塔剩下来的一块石头雕刻而成的,雕像身高约20米,长为55米,如果把两只前爪计算在内,长达73.5米,面部长5米,耳朵长2米多。相比之下,孟考拉的金字塔就更显逊色,原高只有66.5米,其周围也有三座小金字塔。第五、第六王朝的金字塔开始衰落,一般都在70米以下,还有些用碎石建造而成,因而大多都因风化等原因而变成了一堆堆的沙石堆了。

  古王国时期的埃及金字塔大都被盗了,但墓室里面仍残留着国王的棺材,棺材一般用石灰石、花岗岩、方解石、硅岩等制作,也有用木头制作的,石棺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彩色图案和文字,图案和文字是来世审判的场面和确保国王顺利通过奥西里斯审判的咒语;木乃伊制作成为一种经常的事情,木乃伊上包裹着亚麻布,亚麻布上面描绘着彩色的图案,意义与棺材上的绘画相同;墓室中的陪葬品很多,除了日常生活用品,还有国王雕像、坟墓假门和用于盛放死者内脏的陶罐等,这些都是早王朝时期的墓葬所没有的,当然古王国坟墓当中陪葬品的数量也比早王朝时期增多了。古王国的金字塔内部的墓室墙壁上雕刻着精美的文字,这是向诸神祈祷,保佑国王在来世生活幸福的祈祷文和宗教文献,因为雕刻在金字塔中而被称为“金字塔文”,“金字塔文”非常有价值,为我们了解古王国时期埃及的宗教观念和墓主人的生活等提供了宝贵史料。丰富的陪葬品和埋葬物品的复杂化表明古王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王掌握了较大的经济权力。

  金字塔建筑把古埃及王室墓葬的地上建筑推到了顶点,其高度和规模是早王朝的马斯塔巴王墓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建造这样庞大的坟墓需要的人力和物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希罗多德就曾记载了胡弗修建大金字塔利用了30万劳力连续工作了20年,但显然夸大了,现代考古证明胡弗金字塔的建筑可能是3万人在10年内建成的,其中既有长期工作的熟练工人,也有季节性的农民。不管怎样,法老能够调动如此多的人力为自己修建墓葬,说明古王国的法老具有很高的行政权力,因为这么多的建筑工人和农民需要一大批官僚进行调度、领导和管理。法老动辄调动几万人为自己修建坟墓,说明法老把全国的臣民都视为自己的仆人了,而金字塔的建筑工人和农民似乎也承认了这样的事实,法老与臣民之间是严格的主仆关系。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隶制国王的陵寝.这些统治者在历史上称之为“法老”.古代埃及人对神的虔诚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来世观念”,他们甚至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居留,而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因而,埃及人把冥世看做是尘世生活的延续.受这种“来世观念”的影 金字塔响,古埃及人活着的时候,就诚心备至、充满信心地为死后做准备.每一个有钱的埃及人都要忙着为自己准备坟墓,并用各种物品去装饰坟墓,以求死后获得永生.以法老或贵族而论,他会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建造坟墓,还命令匠人以坟墓壁画和木制模型来描绘他死后要继续从事的驾船、狩猎、欢宴活动,以及仆人们应做的活计,等等,使他能在死后同生前一样生活得舒适如意.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又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左塞王之后的埃及法老纷纷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为自己修建坟墓,从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营造金字塔之风.由于金字塔起源于古王国时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时期内,因此,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为金字塔时代.古代埃及的法老们为什么要将坟墓修成角锥体的形式,即修成汉字中的金字形呢?原来,在最早的时候,埃及的法老是准备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后来,大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古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同时,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代埃及太阳神“拉”的标志是太阳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向青天的太阳光芒.因为,当你站在通往基泽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后来古代埃及人对方尖碑的崇拜也有这样意义,因为方尖碑也表示太阳的光芒.古埃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这座大金字塔原高146.59米,经过几千年来的风吹雨打,顶端已经剥蚀了将近10米.在1888年巴黎建筑起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这座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230多米,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胡夫的金字塔,除了以其规模的巨大而令人惊叹以外,还以其高度的建筑技巧而得名.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叠在另一块石头上面的.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已历时数千年,就算这样,人们也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所以能历数千年而不倒,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另外,在大金字塔身的北侧离地面13米高处有一个用4块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这个三角形用得很巧妙,因为如果不用三角形而用四边形,那么,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大压力将会把这个出入口压塌.而用三角形,就使那巨大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开了.在四千多年前对力学原理有这样的理解和运用,能有这样的构造,确实是十分了不 起的.胡夫死后不久,在他的大金字塔不远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金字塔.这是胡夫的儿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它比胡夫的金字塔低3米,但由于它的地面稍高,因此看起来似乎比胡夫的金字塔还要高一些.塔的附近建有一个雕着哈夫拉的头部而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像,即所谓狮身人面像.除狮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上凿成的.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刻成狮身呢?在古埃及神话里,狮子乃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也是地下世界大门的守护者.因为法老死后要成为成太阳神,所以就造了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为法老守护门户.第四王朝以后,其他法老虽然建造了许多金字塔,但规模和质量都不能和上述金字塔相比.第六王朝以后,随着古王国的分裂和法老权力下降以及埃及人民的反抗和有些人的盗墓,常把法老的“木乃伊”从金字塔里拖出来,所以埃及的法老们也就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在深山里开凿秘密陵墓了.胡夫金字塔和胡夫的儿子哈佛拉国王的陵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