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最近热议的「好学生心态受害者」?

如题所述

"好学生心态受害者"是最近热议的一个话题,指的是那些在追求成绩和学业上过度努力,以至于忽视了自身的健康和幸福,导致心理和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的学生。对于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看待:

1. 平衡和综合发展:追求学业上的好成绩很重要,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平衡和综合发展。学生应该关注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身体健康,不应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习上,以免导致其他方面的发展受阻。

2. 学校和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业,鼓励他们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关注自身的需求。

3. 健康心态和自我认知:学生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认识到追求完美并不总是可取的,并学会对自己有适当的期望和要求。理解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学会设定合理的目标和管理自己的时间,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

4. 社会关注和支持体系:社会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心理辅导、压力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面对压力的能力。

总之,要正确看待“好学生心态受害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业和生活中取得平衡和成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13
如何看待最近热议的「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好学生心态」往往有怎样的特点?会带来什么影响?

“好学生心态受害者”是一个怎样的小组?或许你会疑惑,好学生作为从小被老师、父母夸奖的对象,怎么会变成受害者?

可点进小组,就像开了魔盒,这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好学生病症”:“我是被父母老师吓大的”“我习惯于尽可能压抑自己每个细小的需求”“爸妈说我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我真的不敢拒绝别人

2019年,靳成从内蒙古某工科院校毕业,来到一家钢铁厂工作。

在此之前,靳成自认为自己是个好学生。中学6年,他的成绩从未掉出过全班前十。但在靳成的心里,好学生不仅要成绩好,更要听话。

“一旦别人给我一个指令或建议,我就要把它当成命令。”当顺从和听话的观念在心里扎了根,靳成发现,自己变得越发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有些时候,即使内心极其为难,靳成也要试着去完成别人交给他的任务。

一开始,靳成认为“好学生心态”是一个积极的推动力,可以帮助他完成学业目标。在好学生心态的激励下,大学刚入学时,靳成一直保持系里前30%的成绩。

不久后,靳成发现身边的同学并不将心思花在学习上。他甚至不用付出很多,便可以收获还不错的成绩。放松、偷懒、摆烂的心态像泥潭一样将他吸入其中,靳成开始报复性地逃课。

这时,靳成发现自己即使请假,也必须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走流程。“我不能接受自己不交假条、不与老师请假,就无故缺席某堂课。”靳成从班长那里要来很多盖了公章的空白假条。每逃一次课,他便在空白假条上写明编造的原因,交给班长,再由班长转交给教务老师。

事实上,学校规定如果连续未交假条不上课或连续4周请假,学生必须在退学和休学中作出选择。

就这样,靳成“主动”选择了休学。曾经的优等生如今却落得休学的结果。他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有点发蒙,但也不知道问题的关键出在哪儿?

其实,这种“好孩子”的想法并不少见。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学家吴燕在一些村庄做田野调查时发现,中国人的教育可以概括为一种权威式教育,这种教育多强调孩子的顺从。但对外顺从、听话的背后是对孩子内心本能需求的压制。某种程度上,顺从并不被允许探索自我内心,也很难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

毕业后,靳成在一家钢铁厂做办公室行政工作。由于钢铁厂一线工作危险且多发事故。靳成开始反思,如果有一天他被领导叫去一线进行现场工作,那么一味地“顺从命令并执行,是不是一种教条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