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怎样的?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怎样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已经开始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改,但历史上所形成的特点仍然继续存在着:
1.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
一方面,美国政府除反四大歧视行为之外,基本上不加限制,任意就业政策依然唱主角。这种松动的政策为美国员工在国内市场上高度流动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通过这种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了全社会范围村的个人/岗位最优化配置。
2.以详细职务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
美国企业在管理上的最大特点是职务分工极为细腻。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都有了科学的依据。而公司专业化的管理则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经理人员的评估起到很强的监控作用。这也是美国主要商业和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之所以能够避免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强化培训
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其主要方式有:公司内部短期培训,企业送培,在职学习,公司还会不遗余力地送有潜力的经理攻读高级经理商学班等等。但总的来说,美国企业还较为重视高层经理人员的短期培训,并且大公司每年花费在这种培训上的费用比例相当高。
4.强烈物质刺激为基础的工资制度
美国公司内部工资制定的基础是职务分工,不同级别的工作,不同专业的工种,不同性质的岗位,不同经历的经理,有着木同的职业要求和不同的工资水准,表现出强烈的刚性。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多地偏重于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个人为激励对象。因此,公司在制定政策时重点考虑的是工作的内涵及该工作对公司经营效率所做出的贡献,基本目标是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在奖励制度方面名目繁多,尤其突出的是高层经理的奖励制度。总裁的年收入(包括奖金)甚至可以达到上千万,是普通员工工资的几百倍。这些奖金计划对激励中高层领导实现自我价值,努力积极工作,不断增加公司的收入和价值起了较大的作用。然而,这种刚性的工资制度是建立在员工与企业之间纯理性的基础上,两者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契约关系,这势必造成劳资关系的对抗性。 总的说来,美国公司是一个典型的职能经济机构。美国人仅把工作和劳动看作一种买卖关系,强调的是制度管人,缺乏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劳动价值观,其管理模式的主流仍属于管理技术型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14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80年代以来,随着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已经开始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改,但直到现在为止,历史上形成的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仍然没有多少变化。它们的基本特点是:注重市场调节、制度化管理、劳资关系的对抗性(参见王一江 孔繁敏著:《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在调节人力资源分配中的作用
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对配置社会上的劳动力资源,起着极为关键的中介作用。美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强。从雇主一方来说,无论是需要什么人才,比如经理、勤杂、秘书、研究人员或生产工人,就到市场上登广告,通过规范的人员筛选、招聘程序,聘用企业需要的人才。或者通过有目标的市场竞争,把自己需要的人才从别的企业“挖”过来。对于企业不需要的人,则会几乎是毫不留情地予以解雇,由市场这一杠杆来重新安排其就业和去向。从劳动者一方来说,从在学校学习、选择专业起,就要注意劳动力市场的动向,使所学知识、专业既符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又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和将来的就业机会结合起来。就业以后,员工如果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新发现,或者兴趣和特长有变化,或者发现了新的更为理想的就业机会,也会拂袖而去,毫不犹豫地另谋高就。市场对这种变换工作的员工,不仅不予歧视,反而认为能在这种市场流动、竞争中找到更好工作的员工是“市场价值”很高的优秀员工。如此,企业中雇主和员工之间就是直截了当和短期的市场买卖关系。劳动者付出劳动,雇主付给合理的报酬,员工对企业也很少忠诚可言。在这样一种以短期的市场买卖关系为核心的就业关系下,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很大,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就相对较差。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化和人才提拔上的“快车道”
美国的企业管理,自泰勒的“科学管理”诞生以来,历来讲究制度化。这个特点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表现为: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对常规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比如,美国一家汽车制造厂中蓝领工人的工种,有电工、机械工、清洁工、搬运工等达数百种之多。并且每一工种对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技术技能要求、工作岗位职责等都有明文规定。在美国企业中,谁在什么位置或干什么工种,谁就做什么,不同位置和工种的工作人员是不能随便交叉使用和“侵权”的。在这样明确和精细的分工条件下,企业内部实行垂直领导,等级关系明确,上级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下级对上级的指示必须无条件执行。 专业化和制度化加上注重市场调节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在招聘和提拔员工时,都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员工进入一个企业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受教育较多的人,进入企业时的位置通常要比同时进入该企业的受教育较少的人的位置要高;企业的高层领导,既可以从企业内部提拔,也可以从别的企业中“挖”得;新员工只要能在工作中作出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可能很快得到提拔,而不必论资排辈、“熬年头”。
三、对抗性的劳资关系
美国企业中劳资双方的关系 是对抗性的。这种对抗性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管理者一方认为管理是自己的事,至于工人的劳动贡献,已通过工资形式加以补偿了,工人不应该再有别的要求,不应该参加管理,也无权过问企业的经营情况。企业的管理者利用自己信息上的优势,总是想尽办法压低员工的工资。
2.工人则觉得自己不参加管理,不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自己的劳动成果,大部分都被企业“剥削”去了。与此同时,因为自己不参加管理,对自己的命运无法控制。企业需要时,自己才能就业获取应得的收入;危机来了,市场不景气,自己就会被一脚踢开,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由于这些原因,工人对企业完全没有信任,对管理者怀着敌对的情绪,认为只有工会组织,通过斗争才能保障自己的权利;只有通过罢工或用罢工作威胁,给企业造成足够的损失,才能迫使企业让步,给自己增加工资和提供就业保障。
四、刚性薪酬体系
在美国企业中,工人收入的95%甚至99%以上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固定工资。如此薪酬体系,在危机时期,美国企业很难说服工人减少工资,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造成这一点的原因至少有三点,即:
1.在美国企业企业,由于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存在企业经营情况信息的不对称,工人在被告知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时,很难核实印证,加之工人存在那种资方总是在想方设法压低工资的基本想法。因此,很难与资方合作。
2.美国工人工资的每次增加,都是通过斗争辛苦得来的,经济不景气时减下去了,很难相信经济繁荣时企业会自动再把它加回来。
3.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达,工人的流动性比较大。这家企业倒闭了,工人还可以到其他企业就业,但企业在聘用员工时,常常会以某人在前面一家企业就业期间的工资变化情况,来判断这个人的能力。在前面一家企业就业时工资增加越快越多,会被认为是越有能力。反之,如果上次就业期间工资有所下降,会被认为是没有能力或被怀疑犯了错误。这样工人在接受减少工资后再失业,不仅现在会遭受损失,将来再就业时还会处于不利的地位,遭受第二次损失。所以,从失业和再就业的角度考虑,工人也是不愿意在工资上作让步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如此,企业在危机时就无法通过降低工资来降低劳动力成本,保证就业。只能通过解雇工人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和消除剩余生产能力。这样劳资双方都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其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美国企业中的工资刚性和就业的不稳定性同时存在。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存在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现代企业制度的技术市场条件,如铁路的大发展、通讯的电讯化。
2.随着交通和通讯条件的大大改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家庭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一大批有见识的企业家认识到,技术的发展为形成巨型企业,从事大规模生产,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提供了绝好的历史机会。
3.在一个企业的外部和内部,有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都希望使自己的利益极大化,这样在企业的经营方法和利益分配上,就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
4.由于精细严密的分工和劳动内容的简化、规范化、制度化而导致的劳动组织与人事管理的特殊化,这也是美国企业为了尽量减少工人给企业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挟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