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铁心要杀魏忠贤,为何最后临死前却执意要厚葬他?

如题所述

魏忠贤,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号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百姓“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崇祯皇帝继位后,打击阉党,治了魏忠贤十大罪,遂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然而在崇祯上吊自杀之前却命太监厚葬他,十分令人不解,杀他为何后来重新将其厚葬呢?

魏忠贤出身市井无赖,好赌成性,曾经卖掉自己的女儿作为赌债,后为了赌债所逼遂自阉入宫做太监,认魏朝作为“义父”而改名换姓,自宫后叫李进忠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掌权后,平定辽东所需马匹数量太多,因为魏忠贤原为农民出身,自知百姓对于缴纳赋税的沉重,没有征收农业税,改之抢售禁宫骑马权,来筹集马匹,因而得罪了大批的官员,在各地征收各种商税、海税,虽说也大有贪污,但却没有为百姓增加赋税,河南地区有一年遭灾,还免除了赋税,国库拨款赈灾。除掉东林党后,连几十年未修的黄河水道,也开始了修建,不得不说魏忠贤在对待百姓方面还是很不错的。

天启七年八月,熹宗驾崩,崇祯继位,崇祯皇帝深知魏忠贤权高盖主,但却是一时半会动不了他,朝野上下均有其党羽,地位巩固,于是崇祯准备先从他的党羽陆万龄,定罪下狱。但魏忠贤并没有因此提高警惕,只是觉得新皇帝是在给自己的一个警示,让自己不要太张扬,他哪知崇祯皇帝是在逐渐消弱其势力,时刻都在想着除掉心腹大患。

终于有一天,陆澄源的奏折,吹响了号角。陆澄源,既不是东林党,也不是阉党。他的态度一向很客观公正,如果他动手了,那就说明时机成熟了,其实明眼人早看出来了,魏忠贤即使有功,但那也是伺候先帝的功劳,现在居然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实在是不像话。加上后来兵部主事钱元悫上书,把魏忠贤与历史上王莽董卓相提并论,给魏忠贤扣上了谋反的帽子,崇祯皇帝自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借势除掉其和阉党。说起玩心眼,魏忠贤还真不是这些读书人的对手。

魏忠贤终于明白,皇帝并不想跟自己共享权力,他要的是全部,是为君者应该得到的尊严和荣耀。很明显,魏忠贤存在一天,皇帝就憋屈一天。终于,崇祯下旨让魏忠贤去守先帝陵,谁知居然带着大队人马赶往南京,更引起了崇祯的杀心,立刻下旨判造反,捉拿回京

就在锦衣卫追赶魏忠贤的时候,魏忠贤得到了密报要除掉自己的消息,当夜,他听到外面有人唱道:随行的是寒月影,呛喝的是马声嘶。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联想到自己昔日的荣华富贵,而如今却落得这样的下场,深知大势已去,已生不如死,干脆就来个痛快的,自缢而死

就这样,魏忠贤及其党羽被拔掉,东林党再次上台,不征收海税;撤掉全国各地征收盐税、布匹税等商税的太监。由于国库缺少经济来源,后增加了农民赋税,无论有无天灾一律照收,包括魏忠贤执政期间所免除的欠税一律补交。

东林党上台的17年里,一分钱都没有放在治理黄河水中,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当时的情况是南方的商户有钱,百姓没钱,而东林党代表的商户们,加上后来又有了权势,形成了商人不加税,百姓受苦雪上加霜的现状

1644年,李自成带兵入关,崇祯欲在煤山自刎,却在临死前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命太监重新厚葬魏忠贤,也许是到死才记起明熹宗对魏忠贤的评价:“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发现了魏忠贤的作用。魏虽可恶,但是相比后来的东林党所为,袁崇焕与狼子野心的皇太极私下“和谈”,杨鹤对民风剽悍的起义军实行“招安”,无不表现出东林党人的庸俗、懦弱、酸腐和无能,加上过度迷信自己的能力,刚愎自用。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频繁调整官吏,造成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不得已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