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颜渊》

原文选段: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释义: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扩展资料

本章里,孔子谈的主要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思佰”、“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孔子所说的是人类常有的一种矛盾心理。关键是人们在生活中如何能控制好这样一种心理。在爱时,不娇腻,不纵持,不为日后的恨埋下隐患。

孔子阐发仁的观念时探讨了治国的实际问题,而在论政时他又按照仁的观念确立政治原则,规定应有的政治品质,这样他就为儒家的仁政学说奠定了思想基础。

本篇中,孔子也认为信并非只是讲诚信的个人品质,更重要的是它规定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关系的主要政治原则。根据他的说法,老百姓的信任是对君主统治的认可,因而也就是君主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的根本前提。信是判定国家政治状况的主要标准,也是一个政权能否维持的决定性因素。

孔子的意图是以精神上的感染力取代或限制国家机器的暴力作用。孔子坚决反对季氏用杀人的办法来打击罪恶,威吓百姓,迫使他们按照统治者的意图去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8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意思是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爱之欲其生是个成语,是表示喜欢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活着。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出处:《论语·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译文: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

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扩展资料

同义词:

爱屋及乌:

爱屋及乌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ài wū jí wū,意思是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形容过分偏爱或爱得不适合。出自《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30

这句话的意思是爱一个人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语出《论语·颜渊》,原句是: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意思是子张请教怎样去提高品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就是迷惑。这样对自己实在是没有益处,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罢了。”

扩展资料

孔子在《论语》这一章中谈及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崇德”,一个是“辨惑"。所谓“崇德''是指个人的修养,就是改善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道德高尚起来。换句话说,崇德就是要指如何修炼自己的人格。孔子认为要想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要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忠、一是信。

“忠"是忠厚诚实,对人对事以事实为主,不加歪曲。还有就是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为国家大事也好,为朋友私事也罢,都尽心尽力,就算赔上性命,也在所不惜。“信”,就是对别人要讲信用。而“徙义''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做合情合理的事情。

孔子所谈论的两个问题,重要的是第二个,就是“辨惑”。“辨惑”一般来说是对别人而言的。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缺乏思考、辨别的能力。有人说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评价,但是经验的范围非常广大,而且其本身的可信度也值得商榷。

大多数人往往不能做到客观地评价别人,在做出评价时通常会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人有七情,自然有好恶之情。当这种好恶之情渗透到对真理的认识中时,就会产生偏见。情近则信任,情疏则怀疑,这恐怕是人之常情。

然而这种或亲或疏的感情,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我们对事物或他人的评价,使之流于浅薄或偏颇。一个人按自己的好恶或亲疏行事,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产生的不良影响都是巨大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3

意思是: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这句话出自记录先秦时期孔子言论的《论语·颜渊》中,原文内容为: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其意思大体是讲:子张问孔子要怎么样才能提高品德,辨析识别迷惑。孔子说:“坚持忠诚和信用,唯义是从,这就可以使得自己崇高,品德也高尚。喜爱一个人便想要他活得很好,一旦厌恶起来便又想要他马上死去。既想要他活得很好,又想要他马上死去,这就是迷惑。”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有“爱恨交加”的意思。比如在生活中对待孩子,相信做父母的都有体会,疼孩子的时候,含在嘴里怕化悼,生气的时候,就往“死”里打。孔子称之为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孔子(英语:Confucius,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