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市场分析

普洱茶在经历了一次过山车后.大家对今后的市场有什么样的看法?这个市场应该向哪个方向和用什么方法去发展呢?

大量生产造成良莠不分、供求失衡

  消息经过了一轮普洱茶价格的暴跌,茶市也像股市一样在清除泡沫。往日众多的贴牌普洱茶虽然价格不高,但依然遇到“熊市”。
  
  在马连道茶叶市场,一位摊主向记者推荐大益品牌的b货。销售人员表示,大益生茶价格在250元一饼,看到记者嫌贵,销售人员从柜台里拿出另一种大益生茶,向记者推荐,售价只要80元。从外包装上来看,二者的颜色、字体完全一样,仔细辨别,价格高的外包装有编号、生产日期、净含量,而价格低的包装则较为粗糙。
  
  “你放心,这是b货,质量没有任何问题,只不过b货是贴牌生产的产品,口感稍微差一点。”销售人员表示。记者走访多家摊位发现,马连道近半卖普洱的商户都有b货销售。
  
  “我们现在都是真货,贴牌的b货不好卖了。”一家销售商向记者表示,随着高档普洱价格的暴跌,原来以价格取胜的b货优势不再明显,许多进了货的商家正极力想把它们推销出去。
  
  记者了解到,中茶、大益、下关沱茶是普洱茶价格下跌的主要品种,真货的价格普遍下降了20%左右,有些甚至达到一半。但是b货的价格因为一直不高,所以下降的幅度不是很大。a货和b货之间的价差明显缩小了。
  
  很讲究原产地和工艺的茶叶也能贴牌生产吗?云南中茶公司总经理贾鹏对此表示,“原料绝对是云南的,而且是生产方、委托方、经销商共同选择的。我们所委托的生产茶厂均是有资质企业,可以保证品质。”而贾鹏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委托加工的企业有18家,但昨天,贾鹏表示目前只有8家。“当然,累计委托生产的厂家很多,小的厂家合同到期不再生产了。”
  
  昨天(7.4),大益生产厂家云南勐海茶厂市场部一位男士却表示:2004年以后,我们就不做贴牌产品了。你看到的可能是假货。
  
  “分不清哪些是贴牌的,哪些是正牌的。牌子被做砸了,我们都不敢进名牌厂家的产品了。”一家马连道商户表示自己目前已不销售大益、中茶等名牌普洱了。甚至有经销商质疑,普洱茶的大幅度降价和名牌的大量贴牌生产有关。贴牌生产让名牌普洱产量突然大增,造成品质下降,再加上“炒家”过度提价,才造成价格暴跌。
  
  中茶总经理贾鹏告诉记者,公司去年生产销售了2000多吨普洱茶,订单数量最高的时候达到了3万6千吨,他们最终接受的订单在1万吨左右。因为有这样的市场需求,中茶授权一些茶厂使用“中茶”牌商标,据称收取商标使用费是每公斤10-60元。
  
  在谈到现在为什么不用贴牌模式生产的时候,大益的工作人员承认:“这样生产3年以后,可能自己就砸了自己的牌子。”
  
  昨天,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市级行业协会的负责人表示:这种贴牌操作方式难以保证茶叶的质量,是一种不诚信的经营行为。茶叶的原料是最为关键的,特别是茶叶不是工业化产品,还包括一些手工的操作,外包模式在管理上难度非常大。而云南普洱茶协会的相关人员则表示:这些贴牌生产的大厂不是协会的会员,因此协会制约不了。“贴牌生产的产品品质和口感肯定要差一些,这样经营下去,市场最终会给这些厂家教训的。”
  
  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向记者表示,目前,贴牌生产的普洱茶厂商不只是中茶一家,“贴牌生产是厂家扩大规模的最快方式,但关键还是要看能否严格管理,控制质量。”

不容置疑的是,普洱茶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质量及市场准入标准体系还没有形成规范,以致市场呈现出一定的无序。要保证普洱茶热能平稳、长久地“热”下去,当务之急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对普洱茶文化与科技的深入挖掘,特别是对普洱茶种质资源、群落下分布、历史沿革、加工工艺、市场营销、古茶树保护、茶马古道以及茶文化发展定位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正确引导普洱茶的生产、消费和流通。抓好普洱茶市场准入标准、茶园茶厂技术改造和优势品牌打造3个环节,加快市场营销体系、科技支援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管理服务体系4项建设,使“中茶”、“大益”等一批知名品牌进一步发展壮大,从而推进普洱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1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目前全国茶叶种植面积达1770万亩,年产茶叶75万吨,年产值85亿元。江苏是全国茶叶加工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全国十大名茶有两个产自江苏,全省种植面积为28万亩,年产茶叶1.2万吨左右,以名优茶为主。我市茶叶生产集中在西部丘陵地区,近年来,我市各地不断加大茶叶扩面和更新改造力度,以“绿杨春”为代表的名特优茶产量不断提高,全市茶叶生产呈现稳步推进态势。据统计,全市现有茶园3.5万亩,其中今年新拓0.4万亩;春季产茶250吨,其中名特优茶76吨,占30.4%;春茶总产值达4770万元,名特优茶产值为3100万元,占65%。
 综观茶叶市场,具有明显的市场走势:
 一是茶叶市场消费保持稳中有升,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现象。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近500克,英国人均年消费2460克,日本人1005克,爱尔兰3170克,中国330克,香港特别行政区1370克。有理由说茶叶消费潜力很大。发展茶叶生产具有广阔前景。
 二是更取向消费名特优新茶叶。从“物质”转向“感觉”的消费变化已逐渐显现。茶叶消费依据不同地区的饮用习惯而不同,但主要趋向消费名特优新茶。目前消费市场中,低档茶滞销,大宗粗茶积压,而价格昂贵的名优茶、名牌茶走俏,高档茶畅销不衰。名优茶的价格起码要高于一般茶叶50%以上。仅仅扬州市场,每年名特优茶的需求量就达到300吨左右。近年来,优质“绿杨春”春茶每斤价格一直稳定在300元左右,新上市的茶叶有的每斤高达1000多元。
 三是更加注重茶叶的安全。随着人民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进口国各种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标准的不断提高,茶叶生产今后必须更加重视无公害生产,建立优良的茶叶生产生态环境和严格的无污染加工流程,超标茶叶今后在市场将无立足之地。
 四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包装。茶文化将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优质的茶叶包装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