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东晋时期的苏峻叛乱后的又一场叛乱、起义或暴动是什么?

是下一场叛乱、起义或暴动是什么?是在哪一年,那几年又发生了什么事,尤其是大事!小叛乱、起义或暴动也行。

东晋孙恩、卢循起义
孙恩起义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十月至元兴元年(402年)三月,孙恩领导浙东人民反抗东晋王朝的农民起义战争。 淝水之战后,东晋外部威胁暂时消除,孝武帝满足偏安局面,摄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政刑谬乱,朝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朝政腐败,不断爆发流血斗争。浙东地区赋役苛重。新安太守五斗米道教主孙泰,企图利用传道聚众反抗东晋朝廷,被司马道子诱杀。其侄孙恩逃入海岛翁州(今浙江舟山群岛),聚众百余人,伺机复仇。隆安三年十月,孙恩乘朝廷强征“乐属”(晋廷征调浙东诸郡免奴为客者以充兵役),引起浙东社会骚乱之机,登陆攻克上虞(今属浙江),袭会稽(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十一月,俘杀会稽内史王凝之,自称征东将军。一时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等八郡(今江苏、浙江境)纷起响应,旬日之间,义军发展至数十万。晋廷急命卫将军谢琰、辅国将军刘牢之率领北府军前往镇压,义军兵败,于十二月退回海岛。四年(400年)五月,孙恩从浃口(今浙江镇海东南甬江河口)登陆,攻克余姚(今属浙江)、上虞,进而进攻邢浦(今浙江绍兴东)、会稽,转攻临海,与晋军激战。十一月,晋宁朔将军高雅之大败,孙恩军追击至山阴。东晋朝廷大震,再命刘牢之统率北府兵、都督浙东五郡兵对义军反扑。孙恩为避其锋芒,再退入海岛。五年二月,孙恩复以水军袭句章(今浙江宁波南鄞江南岸)不克;复还海岛。三月,孙恩北趋海盐(今属浙江),败于刘牢之部将刘裕;五月,转而攻占沪渎(今上海吴淞江)乘胜沿长江西进。六月,抵京口(今江苏镇江),逼近建康(今南京)。东晋朝廷急调江北诸郡官军及在浙东的刘牢之所部北府兵入卫京师。孙恩畏惧,暂弃进攻建康计划,一面派兵袭占江北重镇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一面由孙恩亲率主力浮海北上,攻占郁洲(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云台山,当时隔江在海中),生擒高雅之。八月,义军与刘裕所部晋军激战,孙恩又失利,损伤惨重,被迫沿海南撤,第四次撤回海岛。元兴元年(402年)三月,义军在进攻临海作战中,严重受挫,孙恩遂丧失信心,投水自尽,家人、部下跟随投水者百余人。余众数干人推举其妹夫卢循为首领,继续坚持抗晋斗争(参见卢循起义)。
卢循起义 东晋元兴元年(402年)至义熙七年(411年),卢循领导的反抗东晋王朝的农民起义战争。 卢循,孙恩妹夫,参加孙恩起义(参见孙恩起义)。元兴元年三月,孙恩投海自尽后,卢循率义军余部数千人继续坚持斗争。桓玄攻进建康执掌东晋朝权后,为安抚浙东,以卢循为永嘉太守。卢表面受令,暗自扩展势力。五月,卢循入东阳(今浙江金华),被刘裕击败(参见刘裕击桓玄之战)。元兴二年,卢循派徐道覆率军进攻东阳、永嘉(今浙江温州),被东晋建武将军刘裕击败,由海道南撤。三年十月,卢循攻克番禺(今广州市)、始兴(今广东韶关西南),自称平南将军,摄广州事。刘裕平桓玄之乱后控扼东晋朝政,于义熙元年(405年)四月,任命卢循为广州刺史,卢循姐夫徐道覆为始兴相。义熙六年(410年)春,卢循和徐道覆乘刘裕北伐南燕,后方空虚之机,实施北征。率军在始兴会合,然后分东西二路北上,进入湘州(治今长沙)与江州(治寻阳,今江西九江西南)诸郡,一路势如破竹,擒斩镇南将军何无忌,大败荆州刺史刘道规和豫州刺史刘毅等。义军10余万,声威大震。徐道覆力主东进,卢循犹豫数日才勉强同意,遂自桑落洲(今江西九江东北)进抵淮口(今江苏南京西北秦淮河口),逼近兵力不过数千的建康,城内人心震恐,内外戒严。刘裕闻讯,自北伐前线急返京师,部署防卫。卢循优柔寡断,贻误战机,义军兵临建康近两月,兵疲粮乏;被迫于七月初南还寻阳。十二月,被刘裕追及,大破于大雷(今安徽望江)、左里(今江西都昌西北左蠡山下),被迫转而南向始兴、番禺撤退。义熙七年二月,晋将孟怀玉攻破始兴,义军骁将徐道覆战死。卢循率余部至番禺,但该城已为刘裕部将孙处由海道袭取,遂于四月退至交州(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遭火攻兵败,投水自杀,起义失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31
东晋农民起义 孙恩 399年(东晋安帝隆安三年) 海岛 ① 孙恩在海岛领导起义,攻破上虞(今浙江上虞),杀县令,声势大振。八郡农民纷纷响应。孙恩自称征东大将军,率起义三次渡海登陆,与东晋军作战,最后一次不幸失利,孙恩投海自杀。

② 孙恩起义失败后,余众数千人由其妹夫卢循率领继续战斗。攻占番禺,自称平西将军,建立农民政权。
卢循 403年(东晋安帝元兴二年) 海岛
③ 起义军趁刘裕北伐南燕之机,分两路北伐,打败晋军,直逼建康(南京西北),刘裕灭燕后,急速回援建康,后卢循为刘裕所败,赴水而死,农民起义失败,这次起义坚持斗争12年,遍及东晋全境,基本上动摇了东晋统治。

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