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语言学知识来分析指鹿为马现象

求解答

这个问题要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不变形的角度来回答。 从词的本身来看,语言符号音义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本质的联系。什么音和什么义结合完全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是由不同的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例如汉语中的“马”、“鹿”、“牡丹”、“玫瑰”等词,为什么普通话用“mǎ”、“lù“mǔdān”、“méiguī”等声音表示,是说不出什么道理的。至于为什么不同的方言、不同的语言又用不同的声音表示同一个词义,就更是无可论证了。此外,同一事物的名称,不但不同语言、不同方言可以有不同的叫法,即使是同一语言、同一方言在不同的时代又可以有不同的叫法。所有这一切,只能从语言的任意性上去解释。例如世界上各种语言中关于“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等动物. --人” 这个概念的表达就各不相同:
英语“man”[mæn]
汉语“人”[rén]
日语“ひと”(hito)
为什么英、汉、日都有不同的说法?
如果声音和意义有必然的联系,各种语言中同一事物的名称就该相同.而事实并非如此.
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精辟地论述过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无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但是另一方面,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是说我们可以任意地改变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相反,索绪尔认为,一个符号在语言集体中确立后,个人是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的,具有强制的不变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中可变性和强制不变性形成了语言符号一个矛盾体的两个方面,在语言系统中同时起着各自的作用。
另外,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可理解为个人使用语言的随意性。
赵高“指鹿为马”恰恰违背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不变性,纯属个人意志,是不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的认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