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晦涩难懂古人为啥要用,我们该把文言文恢复使用吗?

如题所述

从小学的时候我们都开始有接触到文言文,我记得我最早学的是《学奕》。刚开始学这个的时候只知道全部是听不懂的,很麻烦,要逐字逐句的翻译才能明白。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发明文言文呢,难道他们不觉得麻烦吗?他们平常说话也是这样的吗?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古人平时说话绝对不是说的文言文。就像我们现在说话和打字聊天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书名语言和口头语言绝对不一样,书面语言都要口语经过简单的加工的。这个在任何一种语言里面都是这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学了这么久的英语却听不懂美剧。因为我们学的是书面语言,美剧都是平常聊天,都是口语。所以古人说话肯定不是文言文,只不过他们的书面语言对口语加工的比较严重而已。

古人为什么要发明文言文呢,这个不会引起交流的困难吗?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觉得文言文看起来比较晦涩难懂,但是在刚发明的时候绝对不是这样。文言文最初的发明也是为了方面各地的交流。因为古人和现在一样,说的都是方言,我们知道当大家都说方言的时候是肯定无法交流的。尤其一些南方的方言,严重的话都是一个村一个样。所以古人发明了文言文。所谓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修饰的意思,也就是我们说的通假字“纹”。言就是语言的意思。最后一个文就是文章的意思。总的来说就是把我们说的话通过简单的修饰写成文章。这样大家都看得懂。即使我听不懂你讲话,但是我可以看得懂你写的文章。这样就方便大家交流了。

那么为什么文言文比较简洁,有时候简洁的比较过分呢?古人开始的书写材料和现在不一样一般是竹简和丝绸之类的。首先丝绸比较贵重,你写得字越多就要用越多的丝绸,所以代价比较大。竹简的话虽说比丝绸便宜,但是竹简制作也很麻烦,而且比较重。像东方朔当年给汉武帝上的折子都要几个太监才可以抬起来。这样的话,看起来比较麻烦。所以这些都是要求古人写字越少越来,这样才比较节省材料。比如现在给你一篇文章叫你起一个十个字的名字,那肯定比较好起。要是起一个一个字的名字,你起的肯定比较有深意。这是一个意思,字越少的话越难懂,因为含义越多。

白话文之父——胡适

既然我们现在的书写材料价格这么低,白话文这么简单。为什么有些人说要使用文言文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人使用的都是文言文。这个非常重要,古代书籍、文献、资料都是文言文,如果我们学的是白话文的话就要把文言文翻译过来才能明白。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会把文言文中的美感丢失,文化底蕴丢失的。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沈从文的《边城》写得非常好。因为我们很容易理解那种意境。但是我们刚开始学习贾谊《过秦论》、白居易《琵琶行》等古文第一感觉都是不懂,而且很难明白里面的美感和意境。这样的话我们对我们古人写的东西都很难明白了,也就是说容易导致文化断层。就像韩国现在都用韩语,但是韩国古人用的都是汉字,所以他们现代的年轻人根本不明白古人写的所有的东西,如果翻译成韩语的话那感觉就严重不一样的了。因为再好的翻译都不能把原文的感觉给翻译出来。和我们翻译不了方言差不多。

但是如果恢复文言文的话,阻力不是一般的大。因为我们用白话文都已经习惯了。但我们不应该忘了自己的文化,所以应该加大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力度。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古人的东西,也才能更好的是发扬古人的东西,更好的为我所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8
这是传承,文言文中的很多典故名句,都是沿用之前名人名事,了解就行了,因为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传承
第2个回答  2021-01-16
我觉得应该,因为这也能够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且也能够使人们更加了解古人的文化。
第3个回答  2021-01-16
虽然晦涩难懂,但是古人没有发明现在简化版本的汉字,而且古代人不觉得烦琐,现在不太应该恢复使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