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具有怎样的名利观和苦乐观

如题所述

孔子的苦乐观和富贵观
毛庆耆
《论语》的《述而篇第七》,有一章比较集中地表达了孔子的苦乐观和富贵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章前四句表达了孔子的苦乐观,后两句表达了孔子的富贵观。
“饭疏食,饮水”,即吃粗食,饮白水;“曲肱而枕之”,即弯着胳膊当枕头睡觉。这是一种仅得裹腹的很低档的生活方式。然而,“乐亦在其中矣。”在孔子看来,这中间就有乐趣,也就是乐在苦中,苦中有乐,苦亦犹乐。其实,孔子对饮食是很讲究的。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篇第十》)从养生的角度而言,对粮食加工和鱼肉烹饪都要求精细。他在这里却提出疏食饮水、曲肱而枕的低档生活方式,与他指出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的生活方式一样,都旨在说明生活水准低下并不影响心中的快乐。为什么在贫苦的生活中会有乐趣呢?这是因为孔子及其儒家主张对道的追求高于对生活享受的追求。“君子忧道不忧贫。”(《乡党篇第十》)即使饮食居住低下,只要心中存有对道的追求,就仍然充满快乐。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安贫乐道”。“安贫”固不足取,而“乐道”则是人生应有的高尚的精神追求。在“乐道”的境界中,不仅能够不畏贫苦,战胜贫苦,而且能够调动生命能量,完成艰巨使命,这一点为历来仁人志士所证明。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两句,则集中表达了孔子对富贵的看法。孔子不反对求富,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篇第七》)意思是若能求到财富,虽然作鸣鞭开道之士,我也去干。他还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篇第四》)他承认富贵是人都想要得到的,假如“不以其道得之”,对君子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这话可以与“不义而富且贵”相互印证。“不义而富且贵”,既指以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又指富贵之人多行不义。明人郝敬《论语详解》曰:“谓处富贵而骄奢,与不以其道得之者也。”也认为指两种情况而言。对于“不义而 富且贵”的态度,孔子用了一个比喻的说法,叫做“于我如浮云”。不义的富贵,就像悠悠白云,相距遥远,与我无涉。这是多么旷达,多么潇洒,多么飘逸,多么身心自在的人生态度。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而为“万物之灵”,就成为自然的对立面,构成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人征服自然又受制于自然。人以科技手段用自然资源创造大量财物,同时又受财物的支配,异化为财物的奴隶。人为财死,身为物累,就是古人对这一现象的表述。对照孔子“浮云”一说,看看周遭现实,如何对待财物和地位,即富与贵,直可以令人深长思之。
毛庆其教授供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4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哲学家孔子应该是一种正能量的积极方向的名利观和苦乐观,当时很多国家想要孔子去为他效力,但是孔子都拒绝了。
第2个回答  2020-11-04
名利观: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子曰:弗尔可得者,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苦乐观: 子曰:弟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3个回答  2020-11-04
走具有怎样的魅力,玩和乐苦乐观孔子是一个伟大教育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