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和动词的区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名词和动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它们的语法特征即功能和形态不相同。

1、名词的语法特征是:

(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例如:青年是(早晨)的太阳;多数能作定   语和带定语,例如:“(肇庆学院)的校园风景优美。”、“(石头)山”。

(2)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例如能说“十斤肉”、“四吨钢材”,不能说“不广东”、“不老师”。

(3)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例如“爸爸、姐姐、哥哥、弟弟”和“星星、姥姥”等,这些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稍有例外的是几个单音节名词:人、家、户,重叠后表示“每一”的意思。

(4)表人的名词后面能够加“们”表示群体(详见助词“们”),例如:“同学们、姑娘们、先生们、女士们”。不加“们”的名词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例如:“问你的孩子好!”、“地里有农民”。

2、动词的语法特征是:

(1)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笑了”、“爱祖国”、“复习功课”、“认识小毛”、“学开车”、“看京戏”。大多数动词还可以带动量补语。比如:读三遍、骂一顿、看一回、跑一趟、去一次、查一下、见一面。

(2)动词能够前加副词“不”,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大多数动词可以前加“不、没(有)”来否定,例如“不干、不喜欢、不害怕、不走、不坐、不在、不应该、不要、不进、不出”;但却不能说“很干、很走、很坐、很在、十分进、非常出”。动词都可以有“V不V”或“V没V”的提问形式。比如:“是不是、能不能、去不去、情愿不情愿、知道不知道、值得不值得、死没死、有没有、成不成、得逞没得逞”。

(3)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大多数动词可以带时态助词“着”、“了”、“过”。比如:保持、表扬、补充、布置、重复、担任、调查、分析、改造,少数动词后不加“着”、“了”、“过”,比如:是、会、应该、懒得、乐于、加以、作为。(见“动态助词”)


(4)有些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动作的动量少或时量少),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单音动词重叠是AA式,如“看看、尝尝”,双音动词重叠是ABAB式,如“锻炼锻炼、分析分析、鼓励鼓励”。部分动词有A了A、A一A重叠形式。比如:“吹了吹、点一点”,这些重叠形式一般带有短时或尝试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