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

如题所述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而在生活中又应注重“数学化”培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因此,强调生活数学化和数学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溶进生活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我想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浅谈一下这方面的几点想法:
一、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
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培养学生对数学情感的需要。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
例如“实践活动——愉快的周末”的教学,教材虽然也提供了生动丰富的现实情境,但是静态的画面哪有动态的游戏、竞赛更让学生感兴趣的呢?而且这部分知识安排了5个活动场景,如果一个个去解决,时间也不够。因此,在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强烈的竞争意识,我整合了教材内容,选取了适合室内活动的套圈比赛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先结合套圈选手的队列训练,复习“几”和“第几”的知识;接着通过每人所套的3个圈的得分,来训练学生的口算和估算能力;然后在成绩的统计中评出冠亚军,并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提出数学问题。最后,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其余4个活动场景的内容。让他们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鼓励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
又如在“0的加减法”教学中,我让学生看图讲“小猫吃鱼”的故事,在故事中体会“相同的数相减得0”;在教学“几和第几”时,我让学生通过排队来感受“几”和“第几”的区别;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又让学生们利用摆小棒来经历“凑十”的过程,等等。总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利用讲故事、做游戏、动手操作和现场表演等形式,整合本课时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亲身经历数学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感受一些数学现象,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如在“比一比”的教学中,让学生比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的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在练习中,选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题材或有趣的情景,如设计一个小魔术:把一长一短两支铅笔握在手里(使长的那支短些,短的那支长些),先让学生比出长短,再张开手给他们看,让学生感受到魔术中也有数学。
二、把卡通人物引入到课堂
教材中有一些情景虽从生活中来,但又远离生活。学生很喜欢远离现实的童话中的主角,这些主角的出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解决数学问题。因此以此为切入口,安排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和他们一起学习,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习提炼生活。如:在“十几减8、十几减7”的练习中,我就出示了聪明猴,让它来安排课堂活动,让它把全班学生分成了两队“松鼠队”和“小熊队”进行夺红旗的比赛,哪一队获胜,哪一队就会获得“蓝猫”标志,由于有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参加,因此课堂上童趣缭绕。最后的环节中,聪明猴认为两队的小朋友都很出色,因此带大家来到果园摘水果,先选择你喜欢的水果,再回答上面的口算题,这个水果就是奖给你的。学生此时小手都举得高高的,都想获得其中的水果,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真有趣,真快乐。
三、把课堂上的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根据新课的内容,让学生每天去收集“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记下来。比如教完“认位置”后,让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介绍自己小房间的布置。
如教完“时间”后,我让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并用图画的方式画出来贴在自己的房间里每天执行。
又如在教完“分类”以后,我结合品德课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整理书包的比赛。学生在比赛中不仅调动了积极性,而且深刻的感觉到只有合理的分类以后才能将书包整理的更好。
总之,教学中应该善于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