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彭州童谣名人事迹吗?

也可是民歌、艺术风采等短文。

  彭州童谣

  斑竹丫,兹竹丫 斑竹丫,兹竹丫 对门十户打亲家 亲家的儿子会跑马 马家的女子会剪花 大姐剪的是牡丹花 二姐剪的是芍药花 三姐剪不来,放下剪刀纺棉花 纺了一条又一条 拿给哥哥接嫂嫂 接的嫂嫂白又白 开开后门收大麦 一个太阳晒得QU麻黑 一盆水洗不白 二盆水洗不白 三盆四盆洗得桃花白 哥哥回来认不得 拿起响壳儿撵出去 大月亮,小月亮 大月亮,小月亮, 哥哥起来学木匠, 嫂嫂起来推糯米, 狗儿闻着糯米香, 打起锣锣接姑娘, 姑娘接到高梁地, 高梁不结子, 扯了高梁栽茄子, 茄子不开花, 扯了茄子栽冬瓜;冬瓜不生毛,扯了冬瓜栽红苕;红苕不牵藤,家中有个大懒人。

  彭州历史文化--诗歌
  李一氓(一首)

  李一氓,彭州人,参加过北伐,长征,曾任驻缅大使、中顾委常委、中联部常务副部长、 国务院古籍出版规划小组组长等职。1982年回家乡时,因彭州的陶器历史悠久、 制作精美,故买了十个花盆带回北京养花,并作诗一首。

  彭县买花盆

  来去勿勿过里门,旧时城郭已难分。
  白头不觉乡情重,肯借迢迢买瓦盆。

  张大千(二首)

  张大干,著名国画大师, 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间曾到过彭州观赏牡丹。1961年旅居巴西时怀念家乡四川, 以天彭牡丹为题写下一首诗。1962年在日本观看牡丹时又想起天彭的牡丹。

  故乡牡丹

  不是长安不洛阳,天彭山是我家乡。
  花开万萼春如海,无奈流人两鬓霜。

  大垣三宜亭赏矢桥红亭诗人园中牡丹

  绚如铺锦烂如霞,粉底徐黄浪自夸。
  好共诗人订花谱,天彭花是故乡花。

  马识途(三首)

  马识途,中国作协顾问,四川省作协主席,当代著名作家。1996年4月,82岁高龄登丹景山后,写下《天彭牡丹颂》七绝四首,七律五律各一首。

  七 绝

  (—)
  天香国色出天彭,带露含羞百媚生。
  自有高人称第一,争名何必在天京。
  (二)
  青山绿水日初斜,溪柳摇风散落霞。
  谁道西川春色老,天彭还看牡丹花。

  五 绝

  暮春风雨霁,寒食百花残。
  莫道芳菲歇,天彭有牡丹。

  杜甫(一首)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三月,杜甫建成成都草堂,应彭州刺史高适之邀到彭州丹景山观赏牡丹。 面对漫山遍野的牡丹花丛,杜甫赞叹不已,写下这首历史上咏天彭牡丹的开山之作。

  花 底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人朝霞。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
  深知颜色好,莫叫委泥沙。

  王勃(三首)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王勃遭高宗逐斥入蜀后, 于咸亨元年(670)春应九陇县(今彭州市)县令柳明献之邀客居九陇,次年秋上京参选。在九陇县的一年多中, 王勃遍游名胜古迹,留下不少珍贵诗篇,但多散失,在《王子安集注》中尚存部分。其中《观内怀仙》是他在游览九陇境内著名道教发源地葛仙山上清观时所著。 《登城春望》是在咸亨元年春晴之日登临九陇县城头,近俯远眺,为九陇的山川景色所感而作。 《早春野望》则是咸亨二年游九陇县牛圈沟时,对当地山区早春景色的描绘。
  观内怀仙

  玉架残书隐,金坛旧迹迷。
  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溪。
  琼浆犹类乳,石髓尚为泥。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登城春望

  物外山川近,睛初景霭新。
  芒郊花柳偏,何处不宜春。

  早春野望

  江旷春潮白,山长晚岫青。
  他乡临眺极,花树映边亭。

  陆游(三首)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蜀州通判, 对彭州牡丹研究甚详,离蜀前著有《天彭牡丹谱》。 离川后仍对彭州牡丹念念不忘,常常在诗中怀念当年动人情景, 甚至在离蜀十九年后写下了《亿天彭牡丹之盛有感》,在被罢免的十年中还亲种牡丹, 赏花亿旧,寄托情思。

  忆天彭牡丹之盛有感

  常记彭州送牡丹,祥云径尺照金盘。
  岂知身老农桑野,一朵妖红梦里香。

  梦 蜀

  梦饮成都故事家,新妆执乐雁行斜。
  琐肩郫县千筒酒,照眼彭州百驮花。
  醉帽倾欹歌未阙,罚觥潋滟笑方哗。
  霜钟唤觉晨窗白,自怪无端一念差。

  南窗睡起

  梦中志却在天涯,一似当年锦里时。
  狂倚宝筝歌白苎,醉移银烛写鸟丝。
  酒来郫县香初压,花送彭州露尚滋。
  起坐南窗成绝叹,玉楼乾鹊误归期。

  高适(二首)

  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置彭州。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任彭州刺史,从长安来彭州赴任途中感慨万端,借景抒情, 写下了《赴彭州山行之作》五言排律一首。另一首七言排律《寄宿田家》则是在彭州做官时所写,是唐代描述彭州山水风物弥足珍贵的资料。

  赴彭州山行之作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磋意绪违。
  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寄宿田家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茆茨。
  客来满酌清樽洒,感兴平吟才子诗。
  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
  今夜只能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卢照邻(二首)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唐高宗总章二年(669)任新都县县尉时,应九陇县令柳明献之邀到九陇游玩。 在九陇津等船待渡时为恬淡清新的景色所动,便写下《九陇津集》一诗。 从九陇津顺流而下到达昌化山(今彭州市庆兴镇塔子山)游览道观,在此处,卢、柳二人以《游昌化山精舍》为题各作诗一首, 是为唱和。

  九陇津集

  落落树阴紫,澄澄水华碧。
  复有翻飞禽,徘徊疑曳属。

  游昌化山精舍

  宝地乘风出。香台接汉高。
  稍觉真途近,方知人事劳。

  白居易(一首)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由善赞大夫贬为江州司马,此间便超然物外,放荡山水。 因好友肖佑时任彭州刺史,便入蜀游览,在彭州游览时曾登上曲尺山的云居寺, 并留下《游云居土赠穆三十六地主》诗一首。

  游云居寺赠穆三十六地主

  乱峰深处云居路,共踏花行独惜春。
  胜地本来无定主,大都山属爱山人。

  范成大(二首)

  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 对彭州的风光尤其是牡丹喜爱有加。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春, 尽管已在建康(今南京市)任江南东路安抚使等职, 仍然对彭州牡丹深怀眷念,写下了《玉麟堂会诸司观牡丹酴糜三绝》。退居故乡后, 淳熙十三年(1186年),六十岁时他还写了《咏状元红紫绣球》,诗中对两种彭州牡丹名品极为赞赏。

  玉麟堂会诸司观牡丹酴糜三绝(选一)

  洛阳姚魏碧云愁,风物江东亦上游。
  忆起遨头八年梦,彭州花槛满西楼。

  咏状元江紫绣球

  西楼第一红多叶,东苑无双紫压枝。
  梦里东风忙里过,蒲团药鼎鬓成丝。

  彭州的民间庙会—彭州风筝会

  风筝是我国一种民间文化,放风筝则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文体活动。在小石河畔,每年清明节前,彭州都要举行一次规模浩大的风筝竞赛活动。
  彭州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解放前即有刘先烈、罗焕贵、史世安等一批风筝艺人。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风筝这种易做、易放、老少皆宜的传统文化体育活动,更是广泛受到喜爱和欢迎。每当春暖花开之际,彭州的蓝天白云之间,随处可见色彩鲜艳、翩翩飞舞的各种风筝。
  1987年,为弘扬风筝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彭州市举办了首届风筝比赛会,还先后在乡镇、学校举办风筝制作培训班,从而使制作、放飞风筝的技艺不断提高。
  近年来,制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风筝的种类也由过去单一的软翅、硬翅几种发展到龙类、立体类、串类等20余种。微型风筝小至l一2厘米,大型龙类风筝长达400米以上,制作面料由纸到绫、绢,表糊扎 制考究,造型图案丰富多彩,非常逼真,使风筝成为.人们最为喜欢观赏和收藏的艺术品。同时,还出现了一大批在省内乃至国内有一定声誉的风筝制作和放飞爱好者,并形成一支骨干队伍,先后多次组团,代表成都市参加全省风筝比赛和四川省参加全国风筝比赛。风筝《鹰》、《桃花扇》、《金龙》、《蝴蝶》等40多种作品先后在四川省第五届风筝比赛中进入前三名。并有18件作品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其中,《鹰》、《蜻蜒》在第八届全国风筝比赛中获第一名。彭州风筝誉满全国,彭州风筝会最为川西地区瞩目,1997年7月,省体委将彭州命名为“风筝之乡”,1998年10月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1998年止,彭州风筝会已连续举办了12届。每届比赛来自什邡、广汉、新都、郸县、成都、都江堰和本地参赛者和观众,车水马龙似的涌向赛场。赛场内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彭州的土特产

  彭 州 大 蒜
  大蒜属百合科,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分硬叶蒜和软叶蒜两类,硬叶蒜可抽生花茎——蒜苔。大蒜的蒜苗、蒜苔和蒜籽均可供人们食用,蒜苗叶色翠绿,口感香辣,是川菜盐煎肉、回锅肉必不可少的伴菜;蒜籽有瓣蒜和独蒜两种,既是美味的调味佳品,又因含有天然抗菌素,有防病治病之功效;尤其是蒜苔,脆嫩可口,更是备受人们喜爱的优质蔬菜。
  彭州大蒜在全国都享有盛誉。彭州蒜苔具有色鲜嫩脆、香甜可口、蒜味浓纯、粗细适度等特点,商品率高达阳%以上;蒜籽个大质优,便于贮运,行销省内外,特别是独蒜甚至远
  销东南亚诸国。彭州种植大蒜历史悠久。西汉时,大蒜由新疆引入内地,彭州就开始少量 种植清光绪《彭县志》载:“蒜苔产万家庵(今隆丰镇境内)”,此时彭州大蒜已经得到较大发展, 成为传统大宗农田经济作物之一。彭州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很适合大蒜生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多种经营迅速发展更促进了大蒜的生产,八十年代初彭州大蒜种植遍及平坝地区并扩展到部分丘陵 区乡镇,种植面积也由1949年的不足千亩增至1997年的62000亩,主要种植乡镇有隆丰、九陇、楠杨、西郊、利安、军乐、天彭、致和、太清、丽春等i0余个乡镇,其中尤以“蒜苔之乡”隆丰镇种植面积最大,达两万亩左右,占全镇耕地面积的一半。
  彭州薤头
  薤头,植物名薤,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作二年生栽培。鳞茎狭卵形,基生叶数枚,半圆柱状线形,中空,有不明显的3—5棱。伞形花序顶生,花紫色,不结实,用鳞茎繁殖。性喜温凉,对土壤不苛求。夏秋间栽植,翌年夏秋收获。鳞茎可作蔬菜,拌炒均宜,可加工制作酱菜,色鲜昧美,香味诱人。盐渍薤头产品已远销全国各省市、流洋到东南亚各国,深受外商好评,享有较高声誉。它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占据了一席重要之地。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为彭州市农民增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农户种得放心,卖得称心,推动了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转变,盐渍,薤头其主要特点:
  一是产品上规模、上档次、生产工艺先进,产品质量高,二是加工技术精密;选料精细,薤头新鲜,色白、个大、成熟、饱满,体形完整,无破损,漂洗干净,三是产品色泽光亮,白净,具有独特的香甜味,无辛辣、异味、口感舒适,四是食用方便,营养丰富,能增强食欲,有益于身本健康,是婚宴和干家万户极好的餐上食品,五是生产周期短,成本低,经济效益高。
  中医学上用燥鳞茎(称薤白)入药,性温,味苦辛,功能通阳散结,主治胸脾心痛,泻痢等症。
  彭州种植薤头历史悠久,从八十年代初期的小户种植,现已发展到了“公司十农户”规模化生产格局。薤头主产三界、永定等地。近年,山区磁峰、新兴等地成为新主产区,山区栽培薤头常与玉米间种,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薤头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它是农田经济作物骨干品种之一,年商品量可达一千万公斤以上。
  彭 州 兰 草
  兰草为彭州传统名花之一。主要产于隆丰、楠杨、九陇、庆兴等乡镇,彭州兰草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有朱砂兰、雪兰、送春归、夏惠、春箭、春素、秋素、墨兰、蝉兰(吊兰)、兔耳兰等,其中尤以本地产的朱砂兰、雪兰闻名于川西各地。
  彭州朱砂兰叶色深绿,质厚,呈现狭带形,中脉明显,叶缘具细齿,4至5叶丛生;花茎长约15至23厘米,被4至5个苞片,具花2至3朵,颜色紫红或淡紫红,花瓣背面有紫褐色晕纹,中唇瓣反卷,中部有褐色“V”形斑纹,有清香气,二、三月开放。朱砂兰有大红、二红、水红、铁杆四个品系。
  彭州雪兰叶色翠绿,质软,呈狭带形,中脉显著,叶缘具细齿;花茎长约15至25厘米,具花2至3朵,花米黄色,花体较大,花瓣背面具淡褐色脉纹,其香味优雅宜人。二、三月开放。
  彭州人历来喜欢种花养草,美化家园。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栽花养草的热情也不断升温,兰草以其花香淡雅,细叶四季长青,博得了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度兴起的“兰草热”,更把种植兰草推上了顶峰,本地产的朱砂兰、雪兰等名品藉此身价百倍,成为人们竞相种植繁育的兰草佳品,屡屡在彭州兰展中独领风骚,声名远播。

  更多
  http://tieba.baidu.com/f?kz=182148006
  http://tieba.baidu.com/f?ct=318898176&tn=baiduKeywordSearch&sc=172355&pn=0&rn=50&lm=4&rs3=0&word=%C5%ED%D6%DD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6
马识途,中国作协顾问,四川省作协主席,当代著名作家。1996年4月,82岁高龄登丹景山后,写下《天彭牡丹颂》七绝四首,七律五律各一首。

七 绝

(—)
天香国色出天彭,带露含羞百媚生。
自有高人称第一,争名何必在天京。
(二)
青山绿水日初斜,溪柳摇风散落霞。
谁道西川春色老,天彭还看牡丹花。

五 绝

暮春风雨霁,寒食百花残。
莫道芳菲歇,天彭有牡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