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一书中除言忠义以外,亦教人以“孝”其中写得最明显的是()

如题所述

宋江,招安

摘要:

作为《水浒传》中的中心人物,在书中唯一一个拥有三个绰号的人物,一个孝义忠兼具的人物,一个时常在忠、孝、义徘徊的人物,宋江犹如一个深受儒家文化的矛盾体,犹如一个天生的刽子手把梁山一百好汉一步步送上招安的道路,一步步把悲剧的反抗演绎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义;孝;忠;权术;招安

Abstract : As "The Water Margin" at the center, the only one in the book has three nicknames figures 1 Xiaoyi-both figures, often in a loyalty, filial piety, righteousness wandering characters, Story was like a Confucian culture of contradictions. like a natural revolt in 1895 put a hundred hopefuls subdued step by step into the road, step by step a tragedy resistance interpretation be realized.

Keywords : justice; filial piety; loyalty; power; subdued

前言

《水浒传》全称《忠义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全书刻画出了一方封建统治之下的桃花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小称分银,人人平均,快意恩仇。但他却未能存在多久,宋江的招安就是它从世人的眼中消亡了。不禁追问,宋江到底 是个怎样的人物?梁山一百单八好汉为何要对他俯首帖耳、言听计从?宋江当初作了绿林好汉为何又要招安?

《水浒传》中的松江是一个“自幼攻读经史”、“幼乃学儒,长而通事”、“刀笔精通,吏道纯熟”的一县押司,深受这一职业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一个近似文人墨客的人物,在他的意识形态中,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占据主要的地位,但他又是为何“落草为寇”、“占山为王”的?

在第十八回,给晁盖等人报信是宋江的第一次出场,《水浒传》在此处对宋江有一段独到的介绍“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宋家村人士,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大小,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1](151-152)“孝”是这一段最主要的表达,也是以后宋江为何上梁山的一条隐含的线索。

“社会化的第一个方面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2],而宋江所受的影响最主要的莫过于儒家文化了,而本段中的孝则是儒家文化最好的显示。

首先,在郓城县做押司候,宋江边办了与父亲、家人断绝关系的文书,以免日后牵连家人。正因为此,在他杀了阎婆惜后,宋太公及其家人免去了连坐之灾,这不能不说为之孝。

其次,宋江在清风寨县险遭丧命决上梁山,路上巧遇石将军石勇传来的父亡家书,这时,宋江“叫声苦,不知高低,自把胸脯捶将起来,自骂道‘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牲何异!’自把头去壁上磕撞,大哭起来。”[1](315)众人苦劝不住,而“宋江恨不得一步跨到家中,飞也似独自一个去了。”[1](316)宋江还乡尽孝,无异于自投罗网,“被府尹丈击三十,刺配江洲牢城,宋江在此认为‘流放受罪’也许有个程限,日后归来,也得早晚服侍终亲。“[1] (319)

第三,当宋江流放江洲途中,经过梁山泊时,梁山兄弟们前来相救,流淌要杀掉共差时,宋江却道:“这个不是人们兄弟抬举宋江,倒要先我与不忠不义之地。若是以此挟我,只是逼宋江性命,我自不如死了!”[1](322)且立马横刀于颈,要以死来剖明自己全忠全孝的心迹。这是宋江还是牢记父训,宁愿戴枷受罪,也不肯在梁山落草。当梁山好汉设宴款待,花荣要为他开枷时,宋江却说:“贤弟,是什么话,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1](322)宋江情愿刺配江洲,也不走与国家对抗的道路,并且对梁山好汉说“父亲明明训教宋江,小可不随争顺了,便是上逆理,下为父教,做了不忠不孝之人,在十虽生何益?如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众位乞死”[1](323)因为遵循父训宋江顺利到达浔阳,也为日后他因反诗被判斩刑而“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1](375)做好了铺垫。

在文章的开始除了有义之外,也给他定下了义的基调。“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随,并不厌倦,若更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似土.人问他求财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姓名.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因此,天下无论认识与不认识的,提起宋江莫不交口称赞,也无不以结识宋江为荣。宋江也正因此而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在这一时期,宋江最大的一次义举是私放了劫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人。在此,他的义也在以矛盾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从他内心里觉得!“晁盖等人不想做下这等大事,犯了大罪,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伤了何观察,又损害了许多官军人马,又把董安活捉上山。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虽是被人逼迫,是非得已,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倘是疏失,如之奈何?”[1](173)作为一个在衙门里边管案牍文书的人,他在不知不觉中的后天环境中,“个体行为主动地接受了这个群体的影响”[3](6)可见他的“义”是不触动封建社会的统治的。

李逵对宋江是忠心耿耿,至死不渝的。何则?义气所使也。在第七十议会中,李逵反对宋江招安宋江怒而欲斩其首,李逵竟说:“哥哥杀我也不怒,剐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宋江如何赢得李逵这般死而无怨的忠心?在他们交流历史中只写了一件事,即第一次相见时,宋江给李逵十两银子,于是弱的粗莽直爽的李逵不住念叨:“果然仗义疏财,名不虚传”。李逵对宋江的忠诚是不容置疑的,十两银子固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宋江对待江湖好汉市至真至诚的,是倾心相待的,义气永远是第一位的。正所谓礼轻情义重,加之江湖好汉更是个个都很重视哥们儿义气。除此之外,宋江杀了阎婆惜后,躲在柴进庄上避难,碰上了武松。当时,武松因故在故乡清河县误以为自己上任致死,躲在柴进庄上,但因为其脾气不太好,得罪了柴进的庄客,所以柴进也不是十分喜欢她。《水浒传》上说:“柴进因何不喜武松?原来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是一般接纳管待,次后在庄上,但吃罪了酒,性气刚烈,庄客有些顾管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虽然不赶他,只是相待得慢了。”[1](197)显然,武松对柴进也是有很大的怨气的,尽管柴进在武松身上花了不少银子。但是,宋江的做法就高明多了,他见到武松马上拉着武松就去喝酒,似乎亲人相逢,看武松的衣服旧了,马上就拿钱出来给武松做衣服(后来钱还是柴进出的)。而后“却得宋江每日带挈一处,饮酒作陪”,这饮酒的花费自然还是柴进开销的。临分别时,宋江一直送了六七里路,并摆酒送行;还拿出十两银子给武松作路费,而后一直目送武松远离到看不见的地方。宋江从头到尾不过花了十两银子和践行的一顿饭,却把英雄盖世的武松感动的五体投地,满足了他被尊重的需要。而柴大官人庇护了武松一年,虽然给了他生理、安全、归属需要的满足,但在武松心目中的分量,恐怕这位宋大哥要远远超过柴大官人。再如,第三十四回,宋江把霹雳虎秦明招降过来,他和花荣两人设计把秦明俘虏了,派人骑上秦明的马,穿上他的衣服,戴上他的头盔,假装是秦明,到秦明的上级那儿去杀人放火,死的男女不计其数,最后他又把秦明放回去,结果秦明回去以后,慕容知府说:“你早就投降了强盗,所以我把你的妻子和孩子都杀了。秦明无奈,后在宋江‘动之以利, 诱之以名,迫之以威’的劝说下上了梁山” 。[1](304-308)“宋江在做官时所积累的权术,使得他纵使“文不能安邦,武又不能附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 ”[1](619)依然稳坐梁山第一把交椅。成了梁山泊中说话最有分量的头领。

“怒杀阎婆惜”是他信守兄弟义气的结果,是宋江在上梁山之前的一个转折点,而这一转折点也正是他所受的社会熏陶所致,作为一个刀笔吏,自然心思缜密,做事绝不漏过任何环节。宋江和阎婆惜都在抢夺那封从梁山送来的书信。在阎婆惜看来,是宋江通贼的赃证,在松江看来,是弟兄义气的产物,如果落入他人之手,便会酿成大祸。于是,“松江一时怒气,杀了阎婆惜,取过招文袋,抽出那封信,便就灯下烧了。”[1](184)免决了后患。这一回的出现给宋江发配受污埋下了伏笔。

在宋江对封建社会反抗的同时,在阶级和儒家文化中所孕育的忠的种子,也开始萌动、发芽、成长”宋江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所以自小就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而“儒家文化在表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家思想的同时,还提倡一种‘驱邪归正’”,[4](26)同时“在《水浒传》中,皇帝是‘正’的代表,在特定的是条件下违背这一原则,都是邪恶”[4](27)“家庭作为影响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在个人成长、成熟和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3](48)。在这一影响下,早在上梁山之前,宋太公在第三十五回里,让宋青讹传死讯以免宋江“不忠不义”就可看出。同时,他所受的儒家文化也不允许他终生落草为寇,所以随着。在梁山生活稳定后,忠的思想也就如同一种需要,“随着生理、安全、归属需要的满足而循序渐进”[16]所以随着梁山规模日益扩大,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后,他忠义为臣的观念不断膨胀,千方百计向朝廷表明心迹,先是把梁山泊“聚义厅”改为“忠义厅”还在“忠义厅”中竖起“替天行道”的旗帜“天”即为朝廷和皇帝“道”就是儒家的孔孟之道,就是为大宋皇帝维护其统治。另外,每逢俘虏朝廷将领,宋江更屈膝礼让,多起表明“小可宋江……权借梁山水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与国际出力”[1](713)在菊花太酒后所赋的《满江红》中,他就有一次正式表明了“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在对众弟兄的解释中:“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更见其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渴望被皇上、被社会认同的需要”。 “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而社会地位是角色的内在依据”[3](59)在其内心的忠君爱国思想下对“寇”这个角色一直是不认同的。所以梁山招安在书中实为必然。

明朝的李卓吾对宋江如是评价:“身居水浒之中,而信息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之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列也,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故能义结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7
梁山好汉中有一些常常成对出现,其中有兄弟对,如解珍解宝、孔明孔亮、童猛童威、蔡福蔡庆,有叔侄对,如邹渊邹润,有朋友对,如单廷珪魏定国、吕方郭盛、龚旺丁得孙。还有两位比较有分量的搭档:美髯公朱仝和插翅虎雷横。

朱仝和雷横这两个好汉出场虽然早,尚在晁盖宋江之前,但一直没什么主要戏份,都是匆匆露下面当一回配角。朱仝雷横二人在同一地方同一系统同一部门工作,因此二人常常一起出场。在智取生辰纲之前朱仝雷横一起现身,说雷横是为了引出刘唐,朱仝则纯粹是陪着雷横出来。书里对二人简略介绍了一下,无非长相出身武艺高强仗义疏财云云。值得注意的是介绍雷横时提了一句“只有些心地匾窄”(第13回),看来雷横的人品有点问题,这公安干部做得不怎么地道。

雷横出城巡逻抓了刘唐,又到晁盖庄上蹭吃蹭喝蹭银子,全然贪鄙小吏面目。而后和刘唐斗朴刀又告不敌,刘唐的武艺算不上最好之列,雷横尚不敌,可见其身手稀松平常。如此人品既差,武艺又低,实在看不出哪里有点“非等闲人”的样子。

朱仝虽然比雷横好些,既没人品上的毛病,也没和谁厮拼落败,当然有可能是没写出来。但是正因为没毛病,朱仝的形象比雷横更加模糊,除了外形上的“似关云长模样”和私放晁盖宋江这种本书屡见不鲜的“义举”外,基本没什么鲜明的个性形象。

不过该来的总要来,一百单八条好汉没有模糊的。雷横得罪了知县大人的二奶,这可不得了,冤枉一百个草民不如得罪一个上司枕边人罪过大。知县把雷横恨得牙痒痒,平时功劳一笔勾销,把雷横交给白秀英处置,允许在肉体和精神上对其羞辱摧残。按说以雷横在当地的根基不会吃亏,“这一班禁子人等,都是和雷横一般的公人,如何肯絣扒他”(第51回),但是铁哥们赶不上枕边风的威力,在一番威逼利诱之下,人情向利害屈服,雷横终于被絣扒——剥光衣服捆绑在街上示众。

天下最疼爱自己的人是母亲,只有做妈的才会嘘寒问暖,知痛知痒。雷横娘心疼儿子的同时也有法律知识,“几曾见原告人自监着被告号令的道理”(第51回),白秀英号令雷横有施私刑之嫌,雷老太太理直气壮地去解雷横身上的绳索。白秀英在知县面前恃宠惯了,如何肯在一个老太太手下丢面子,这场冲突不可避免。冲突双方两个女人,无论年龄、名气、地位、靠山任何一方面,白秀英都是绝对强者,所以雷母落败可想而知,对骂几句后,“白秀英大怒,抢向前,只一掌,把那婆婆打个踉跄。那婆婆却待挣扎,白秀英再赶入去,老大耳光子只顾打”(第51回),雷老太太这一回合吃了大亏。

前文雷横被邀上梁山小聚,宋江宛言拉其入伙,雷横推辞了:“老母年高,不能相从。待小弟送母终年之后,却来相投”(第51回)。雷横“是本县打铁匠人出身。后来开张碓房,杀牛放赌”(第13回),都是些粗鄙之事,想必受正统教育不多,所以他不愿上山入伙应该不是出于效忠朝廷的观念,尽孝为重当是真心。这里雷横初显其孝的一面,不全是讹人银两的贪鄙小吏。李逵也是孝子,上山后先记挂的是老娘,决定“我要去取他来这里,快乐几时也好”(第42回)。李逵头脑简单,认为自己在山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快活无比,老娘一起来吃喝必定也快活。不说李逵娘被虎吃了,即使安全接到山上,却不见得能“快活”,好汉们喜欢的生活老太太未必适应。雷横就比李逵心细一些,他没有一拍胸脯“好,我去把老娘接上山来,和哥哥们共聚大义”,舟车劳顿,老太太福没享着,说不定担惊受怕折几年寿,那可就大不孝了。

被人肆意殴打老母,一般人也无法容忍,何况雷横至孝,“雷横是个大孝的人,见了母亲吃打,一怒从心发”(第51回)。在和白秀英的冲突中雷横是忍耐的,从掏不出赏钱开始,雷横一再赔好话,并许明日补上。无奈白玉乔屡次出言相辱,“狗头上生角”“驴筋头”(注:驴筋头意谓公驴生殖器)。即使在大街上被白秀英监押示众时,雷横要反抗也很容易,一班禁子向着他,白秀英一个婆娘随便对付,大不了上梁山,杀了姓白一家也没什么,雷横却还是忍了。

但忍耐是有底线的,别的事雷横能忍,老母被欺负绝对忍耐不住。雷横手起枷落,把“白秀英打得脑浆迸流,眼珠突出”(第51回)。虽说堂堂好汉打女人有点不光彩,但白秀英以壮欺老以强欺弱就光彩么?郓城知县纵容情妇干涉公务就光彩么?既然世道是个不光彩的世道,雷横不光彩一些也没什么,起码他的孝心比这世道要光彩得多。雷横早早出场,至征方腊阵亡,只在这一回中最为清晰鲜明,这是一个有孝心的雷横,有血性的雷横,虽然品行有疵,仍不失为好汉。

雷横闯了祸,接下来故事就轮到朱仝。朱仝私放雷横被刺配沧州,却意外招小衙内喜欢,做了男保姆。虽说好汉做这职业比较没面子,但好歹还安生,朱仝打算表现好的话过个一年半载就可回去重做良民。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人偏容不得朱仝做良民。七月十五夜盂兰盆会观灯之际,李逵杀了小衙内,这样就绝了朱仝退路,不上梁山只有等官府缉拿杀头。

朱仝看见小衙内惨死后第一反应不是赶快远远逃走避祸,也不是考虑知府面上如何交差,而是奋起找李逵拼命,而且一个多月后李逵从柴进处回梁山时朱仝仍要和其性命相搏,可见朱仝恨死了李逵。那么朱仝为什么这么恨李逵杀了小衙内?不妨粗略分析一下。朱仝和小衙内的爹沧州知府只是发配来以后刚认识的,没多少交情,虽然承蒙他“八分欢喜”,但并未受到重用,陪小衙内玩耍这种差事对好汉来说,不仅不是美差,反而是耻辱,所以朱仝和李逵拼命应该不是出于对知府感恩。

以宋朝当时情况看,纲纪废弛,上下腐败,这沧州知府多半也不大会是个好官,朱仝自己曾说要“挣扎还乡,复为良民”(第51回),不打算在知府手下好好干以求青云有路,所以朱仝和李逵拼命也不是恨李逵杀了小衙内断送自己前程。犯法的事朱仝也不止干过一次,私放晁盖就够得上死罪,如果沧州府因小衙内死了而通缉朱仝,只消跟随吴用李逵上梁山就没事了,所以朱仝和李逵拼命也不是恨他陷自己于困境。除了这些,朱仝和沧州知府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朱仝恨李逵不是因为利益得失,而是纯粹的义愤。

虽说北宋末年社会混乱,不能用现在的思想要求好汉们,好汉们所作所为多能找到配套的理由。造反可以找个“奸臣当道”的理由,抢劫可以找个“民不聊生”的理由,但是杀一个只有四岁的幼儿,却无论如何找不到理由,即使这孩子的爹娘是十恶不赦之人,也没理由劈了孩子的脑袋。以后梁山捉了高俅,不但没杀,反而礼待有加,可见善恶不是梁山杀人的标准。朱仝恨李逵是恨其残忍无知,甘做杀人工具,对四岁小儿都下得了毒手的人,和害民贼又有什么两样。因此朱仝耻于和李逵为伍,“若有黑旋风时,我死也不上山去”(第52回)。

《孟子》中说“恻隐之心,仁也”,对一个和自己非亲非故的知府小衙内的同情怜悯,体现了朱仝性格中仁厚的一面。和雷横一样,在前半部中一直苍白模糊的朱仝在这时终于得到凸显,关云长一般的模样只是朱仝的形骸,有了仁的品格,美髯公朱仝才形神俱全,从纸上立起来走出来,真正成为一条好汉。作者似乎对朱仝也有所偏爱,朱仝的结局是“在保定府管军有功,后随刘光世破了大金,直做到太平军节度使”(第120回),在梁山诸头领中是少数结果较好的几个之一,不知作者是不是因为朱仝心地仁厚而给他安排了福泽绵厚的结局。胡乱想到,聊备一说。

仁和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的道德标准,在社会各阶层都被广泛认同。《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人。”《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墨子·经说下》:“仁,仁爱也。”《庄子·天地》:“爱人利物之谓仁”,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各思想巨擘主旨虽不尽相同,但对仁的解释都有爱护爱惜的意思。先哲的愿望很美好,人和人、人对物都能做到爱护爱惜,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和谐美妙。不过愿望虽好,就像英特纳雄耐尔,啥时能实现却无从知晓。

孝比仁更为具体实在,《诗经·小雅·蓼莪》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去除后世人为加在孝上面太多礼教枷锁,孝是人类,甚至可说是某些动物自发对父母的敬爱,成语有“羊羔跪乳”“乌雏反哺”,所以不孝者难免要被斥为“禽兽不如”。在演义传说中,许多人物被赋予孝的品德,如《东周列国》中的专诸粗鲁强壮,和人打架没人劝得住,但只要他母亲出来呼唤一声就乖乖回去,给这个壮士更添几分可爱。《说唐》中的程咬金无法无天,造反当混世魔王,但对老娘教训不敢违拗,民间把他演成长命百岁的福将。而隋炀帝传说弑父鸩兄,被骂作“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唐太宗杀兄逼父凿凿于史,尽管他有很多好处还是难免被后人诟病。可见一个人谋逆作乱不要紧,不孝却要被万人唾骂。

诸如仁义孝悌之类是中国人道德观念的底线,梁山好汉们各自保留了一些这样的道德底线,如李逵待母至孝,武松事兄如父,我想这大概是梁山好汉虽然暴力色彩很浓,有些事甚至违背道义,但仍能被读者认可的原因之一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2-09
宋江,
1为不连累到家人先告自己不孝
2听到父亡哭晕 ,丢下众人返回家

李逵
在梁山上不忘母,回家接母。却不慎让母落入虎口,为母报仇,怒杀四虎。

雷横
看到有人对自己母亲动手,当即大怒,将对方打死,惹下大祸

至于LS说得王进与公孙胜 也可以算上是孝子。不过是清理当中的。
王进:被高俅迫害,带母逃亡
公孙胜:以照顾母亲为借口,离开梁山。
第3个回答  2008-11-27
李逵的同意

还有雷横

第五十一回里 雷横枷打白秀英,因知县的姘头和老母吵打,一枷将其打死。

为护母行凶,端得是条好汉!

“白秀英大怒,抢向前只一掌,把那婆婆打个踉跄。那婆婆却待挣扎,白秀英再赶入去,老大耳光子,只顾打。这雷横是个大孝的人,见了母亲吃打,一时怒从心发,扯起枷来,望着白秀英脑盖上打将下来。那一枷梢打个正着,劈开了脑盖,扑地倒了。众人看时,那白秀英打得脑浆迸流,眼珠突出,动弹不得,情知死了。”
第4个回答  2008-11-27
宋江绝对的孝,听他爸的话把梁山上的兄弟都卖了
相似回答